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大多數人認為,茶是無可置疑的中華物產,各國語言中的“茶”均為茶的漢語官話或閩南話發音,足見茶與中國密不可分。但栽培植物的起源是復雜的科學命題,必須有過硬的證據支持,經得起分子生物學的檢驗,目前最接近事實的結論應該是這樣:中國是野生茶樹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初步馴化茶樹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充分馴化茶樹的唯一起源中心,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與傳播中心。前面的兩個“之一”,是因為國外也有。
圖1.1 武夷山的“大紅袍”
我國“茶史”源遠流長。茶圣陸羽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此言差矣,多數歷史時期并非“飲茶”,實為“吃茶”。先秦時人們直接咀嚼鮮葉,秦漢至魏晉流行“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的“茶粥”;飲茶始于唐代,陸羽尤愛“清飲”,以為最得茶之本味,方法類似日本的“抹茶”,仍是“全葉利用”,連渣都不帶吐的。像現在沖泡茶葉、萃取茶湯的喝法至少到明朝才有,到清朝時六大茶類及其工藝始得形成。
圖1.2 嶗山茶園
圖1.3 西湖龍井,攝于即墨光伏農業產業園
圖1.4 武夷山茶園,雨中拍攝
眾所周知,“六大茶類”是以干茶色澤命名的,曰:綠、紅、青(烏龍)、白、黃、黑,顏色不同的原因在制作工藝,并非茶樹的特定品種所致。這些茶都來自同一個物種,山茶屬茶組(“組”是介于屬和種之間的分類等級,組和種之間還有“系”)的茶/Camellia sinensis,特指小葉茶。由于久經栽培,茶的形態特征變化很大,諸如植株的高矮,葉緣鋸齒的粗細,葉背有毛或無毛,都是說不準的事兒。
圖1.6 茶的花,攝于武漢植物園
茶葉享譽全球,與咖啡、可可并稱世界三大飲料,引無數夷狄競折腰,花的顏值卻很拉胯,藏在葉腋下極不起眼。《天龍八部》回目中有“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之句,系化用宋代陳與義《初識茶花》“青裙玉面初相識,九月茶花滿路開”,然陳詩寫的是茶的花,而非金庸想說的山茶花。很顯然,“青裙玉面”即是碧葉白花,茶的花期又是10月至翌年2月,恰好包括農歷九月,山茶花在正常條件下不會開這么早。
圖1.5 普洱茶(大葉種茶),攝于昆明植物園
以上出場的都是小葉茶,大葉茶即《中志》里的普洱茶/C. assamica(新分類已將其改為茶的變種/C. sinensis var. assamica),葉片很大,國內僅產于云南西南部,茶葉產品中的“普洱茶”即取材于此。該種在國外亦有野生分布,正是在印度阿薩姆邦發現野生大葉茶樹,才引發了從未有過的茶樹起源地之爭,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沒聽說中國有”,殊不知云南境內野生型、過渡型和栽培型大葉茶樹要啥有啥,誠可笑也。
圖1.7 滇緬茶,已和大理茶合并
圖1.8 毛葉茶,葉下面有短柔毛
茶組植物大多含咖啡堿和茶多酚,不少種類都可以制作茶葉。史上著名的“大理感通茶”和市面上的“野生喬木茶”,出自茶的近緣種大理茶/C. taliensis,產于云南西南部,國外也有,又稱滇緬茶。該種的葉和花很大,突出特征是花柱4-5裂,茶的花柱3裂,極易識別。還有個別種類如廣東的毛葉茶/C. ptilophylla等,含可可堿而無咖啡堿,可開發成具茶味而無興奮作用的“可可茶(Cocoa tea)”,適于嗜茶又怕失眠的人群。
雪里山茶取次紅
圖2.1 山茶,攝于青島
茶花和茶的關系,有點類似于櫻花和櫻桃,櫻花涵蓋的物種多于櫻桃,茶花之于茶也是如此。廣義的栽培山茶花由多種觀賞性較強的山茶屬植物組成,主體是山茶/C. japonica、滇山茶/C. reticulata和茶梅/C. sasanqua等三大品種群,花色紅、粉、白或串色,花型綽約多姿。其中以山茶品種群為最盛,我國從唐代起開始栽培,進而遠播四海,全世界品種數以萬計,國內登記品種也在800個以上,遠勝滇山茶和茶梅。
圖2.2 山茶,攝于武漢
圖2.3 山茶,攝于青島中山公園
山茶是青島的市花,本地稱“耐冬”;云南省的省花也是山茶,應該是滇山茶。山茶只在浙江東部和山東半島沿海島嶼等地有自然分布,別名華東山茶,與云南毫無關系,而滇山茶卻是以云南為大本營的,省花不給它說不過去。不過山茶和滇山茶的祖籍雖相隔較遠,長相卻大體差不多,葉和花皆相似,花色紅白均有,重要區別之一是前者子房禿凈,后者子房有黃白色長毛,但這一點對很多栽培品種來說恐怕很難把握。
圖2.4 疑似滇山茶,攝于昆明金殿
圖2.5 第一個傳至海外的滇山茶品種“Captain”
許多網絡資料在介紹山茶和滇山茶的區別時,常說“山茶葉下面淺綠色,滇山茶葉子下面深褐色”,非也,《中志》寫得明白,滇山茶的“葉上面干后深綠色,下面深褐色”,注意是“干后”,活著的時候無顯著區別。業余愛好者不必試圖區分,栽培品種的關鍵性狀非常凌亂,連親爹媽都不認識的那種,我們只要知道多數山茶花源于山茶/C. japonica就好。北方露天栽培的茶花肯定是山茶,滇山茶不耐寒,冬天就完犢子了。
圖2.6 茶梅
在三大品種群中,滇山茶偏安云南,茶梅和山茶同框的機會更多。與山茶相比,茶梅植株略矮小,花有香味而山茶無,茶梅的金黃色花蕊是發散的“一坨”,山茶是規整的“一束”(如圖2.1和圖2.6)。茶梅的花瓣“近離生”,凋謝時片片飄零;山茶的多數花瓣基部連生,凋謝時整朵掉落。另,茶梅原產日本,耐寒性強于山茶,花期11月至翌年3月,山茶只有個別品種能在11月零星開花,盛花期1-4月,還是茶梅開花更早。
圖2.7 單體紅山茶
圖2.8 杜鵑葉山茶,攝于深圳
單體紅山茶/C. uraku,另一種原產日本的“山茶花”,因雄蕊敗育而得名“單體”。其花期與茶梅相近,盛放于隆冬季節,花朵嬌小玲瓏,多為粉色單瓣,猶如美人面龐,也叫“美人茶”。近年來流行的杜鵑葉山茶/C. azalea,葉型美觀,花色艷麗,可四季開花,盛花期7-9月份,持續至翌年2月,彌補了千百年來盛夏無茶花綻放的缺憾。其它少量栽培的還有冬紅短柱茶/C. hiemalis、櫻花短柱茶/C. maliflora等,不常見,按下不表。
圖2.9 金花茶
圖2.10 金花茶
最后出場的是重要大咖金花茶/C. petelotii,被譽為“茶族皇后”和“植物界的大熊貓”,是黃色山茶中最富觀賞價值和育種價值的一種。該種于1960年代首次在廣西被發現之后,立時受到萬眾矚目,風頭一時無兩,傳統山茶花頓成庸脂俗粉。此后,國內不少南方城市有引種栽培,據說還催生了不少新品種的問世,然普及度有限,本磚家至今尚未能親眼得見。BTW,金花茶也能制成供沖泡的飲品,只是用花而不用葉。
油茶,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
茶油,即從山茶屬植物的成熟種子中提取的食用油,為我國特有的優質食用油。種子含油量高的山茶屬植物有五十多種,可分為白花油茶和紅花油茶兩大類,遠比“茶葉”、“茶花”更繁盛,但在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的主要集中在固定的10余種上,其它只有零星栽培,或者干脆純野采。p.s. 也有人將“油茶”分為三類,再加一個“黃花油茶”,把金花茶為代表的黃色山茶系一并囊括,個人感覺有點多余......
圖3.1 油茶的花,花瓣先端凹入或2裂,攝于武漢植物園
圖3.2 油茶的果,攝于武漢植物園
山茶屬中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就叫油茶/C. oleifera,屬于白花油茶類,從長江流域到華南各地廣泛栽培,以湖南為最盛,產量接近全國之半。很多關于油茶的專著均將我國對油茶的栽培利用史追溯至2000多年以前,但證據闕如。事實上自周秦至宋遼的兩千年間,我國古籍中沒有反映過油茶的油用價值,最早的記載始于明初,后來徐光啟《農政全書》較全面地收錄了油茶和油茶的生產,有專家推測取油茶果榨油始于元代末期。
圖3.3 越南油茶,攝于武漢植物園
圖3.4 攸縣油茶
圖3.6 浙江紅花油茶
其它栽培較多的還有白花油茶中的攸縣油茶(長瓣短柱茶)/C. yuhsienensis、越南油茶(華南油茶)/C. drupifera、紅皮糙果茶(博白大果油茶)/C. crapnelliana,以及屬于紅花油茶的南山茶(廣寧紅花油茶)/C. semiserrata、浙江紅山茶(浙江紅花油茶)/C. chekiangoleosa、多齒紅山茶(宛田紅花油茶)/C. polyodonta等等。不過這些都是地方性栽培,加起來也不及油茶/C. oleifera這一個種更重要。
圖3.7 油茶和茶葉籽的區別
圖3.8 騰沖紅花油茶
此外,茶/C. sinensis的種子也能榨取食用油,稱“茶葉籽油”,但生產周期長、產量極低,過去根本沒人重視,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9年第18號公告》中才被正式批準為新資源食品。滇山茶/C. reticulata最早是作為油料作物栽培的,后來一部分轉行擠進觀賞花卉的行列,還有一些仍然留守“油田”,主產于云南騰沖的騰沖紅花油茶即是其油用型。所以,不能說茶葉、茶花和茶油全無交集,跨界聯動還是有的。
話說油茶被吹捧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另外3種是油棕、油橄欖、椰子,但這“四大”的地位明顯不均衡,生活中多少能接觸到其它3種食用油(及其制品),茶油卻極少出現(至少在北方如此)。本磚家見過油茶樹,在湖北紅安拉練時幫村民收過油茶果,卻從未見過茶油,更別說吃過了。沒辦法,雖然茶油因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噱頭而日漸受到追捧,但限于油茶的種植條件以及產量,注定只能是一種小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