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保險代理人制度備受關注。我國目前共有150余萬直接從事保險銷售的業務人員,他們的正式名稱是“保險代理人”。保監會有意把這150余萬名保險代理人納入《勞動法》調整范圍,轉變成保險公司正式員工。
這一思路的背景是什么?保險代理人究竟是何種身份?代理人制度的弊端何在、能走多遠?改成職員制的可行性有多大?
保險代理人與保險公司簽訂的是代理合同,而非勞動合同。這意味著代理人不是保險公司的員工,保險公司不必給代理人繳納基本的醫療、失業、養
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不少保險代理人不得不以自由工作者和個體經營者的身份,自己為自己繳納“三險一金”,另外有一部分代理人選擇放棄社保。
“這樣一個與投保人直接接觸的龐大隊伍居然沒有任何保障和福利,更沒有話語權,其地位還不如農民工。”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專家郝演蘇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125條、第132條和第133條的規定,保險代理人是根據保險人的委托,向保險人收取代理手續費,并在保
險人授權的范圍內代為辦理保險業務的單位或者個人。同時應當具備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資格條件,并取得保險監督管理機構頒發的經營保險代理業務許可證,
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并繳存保證金或者投保職業責任保險。保險代理人還應當有自己的經營場所。
在《勞動法中若干法律問題研究》一文中,余曉光律師認為:絕大多數保險代理人沒有自己的經營場所,沒有辦理工商登記并領取營業執照,所以不
是真正的個人保險代理人。保險代理人必須接受保險公司的培訓、考核,必須接受保險公司的工作安排和崗位變動,服從保險公司的管理和約束。保險公司為代理人
提供了工作環境、工作崗位,并以工資的形式向其支付報酬等等情況表明,雙方的關系明顯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勞動關系,因而保險代理人實際是
保險公司的員工。對于這一點保險公司是不愿承認的。這種不清不白的關系下,平時還無所謂,一旦出現事故就對保險代理人極為不利。
保險代理人與保險公司之間是否為勞動關系,一直是業界爭論的焦點,但至今沒有得出明確答案。保險代理人以代理人的名義生存,卻承擔著公司職工的義務,又享受不到職工應有的權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已經有少數保險公司開始實行“職員制”,把部分優秀的代理人轉為公司員工。
另外,保險經紀公司的發展為保險代理人的出路找到更好的突破口。有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保險經紀公司和保險公估公司首次實現全行業盈利,分別實現利潤774萬元和2023萬元。從目前形勢來看,保險經紀公司發展迅速,2005年實現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9%。
另外,越來越多的保險代理機構正轉制為保險經紀機構。保險經紀公司與保險代理公司不同之處在于,保險經紀公司代理多家保險公司的險種。保險經紀公司可以站在投保人的立場,為投保人分析公司所有代理的險種,得出一個適合投保人的險種套餐。保險經紀公司的員工有內勤和外勤之分,外勤主要負責銷售保險,但是他們與公司簽訂的是勞動合同而非代理合同,享有勞動法所規定的員工應有的權益。
業內專家認為,這將是改善保險代理人制度的一個突破口。
制度改革 保險代理人制面臨嚴峻考驗
2013年3月匯豐人壽官方宣布于中國內陸終止個人代理銷售。這意味著匯豐人壽中國將不再通過個人營銷渠道銷售保險業務。友邦中國表示,“其他外資壽險公司關閉代理人渠道,對友邦來說是個好消息。一方面,競爭少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友邦。”
匯豐人壽關閉代理人渠道三個月前,普華永道發布第六次《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調查報告,透露出代理人渠道對外資保險已失去吸引力。報告指出,人壽保險業
正經歷著其分配渠道中重要的重組。2012年,超過半數受訪者相信通過銀行渠道發行保險業務將是大勢所趨。最顯著的下降渠道是代理。在2010年達到最多的300萬代理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代理銷售渠道失去吸引力。十四個壽險公司中,有九家表示今年將裁減20%至40%的代理。有三個受訪者表示他們將最多解雇十個代理網絡中的九個。
匯豐人壽對外宣布將重點發展核心的銀行保險業務,并決定關閉僅在上海運營的個人營銷渠道。數據顯示,2012年,匯豐人壽在中國內陸的保
費收入達到5.29億元人民幣,較前年增長78%;92%的新單業績來自銀行保險業務。或許是由于代理人渠道的高成本及銀保渠道的巨大貢獻,使匯豐人壽中國調整了策略。
同時,中德安聯表示,營銷員渠道始終是中德安聯最為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其愿意為所有匯豐人壽的個人營銷員提供相對應的工作崗位和發展機會,也衷心希望他們在中德安聯繼續成功之路。
銀保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一直以來,銀保渠道的拓展成本較低。因此,近年來,銀保系險企的保費可謂突飛猛進,如交銀康聯、建信人壽、工銀安盛等,大力發揮銀保優勢。但事實也并非“背靠大樹好乘涼”,目前國內銀保業務發展面臨各類挑戰。德勤管理咨詢發布的《國內銀行保險業務發展之道》白皮書總結了制約
我國銀行保險發展的主要問題,包括:銀保戰略定位和經營模式相對單一,雙方重視程度存在偏差,大多數壽險公司嚴重依賴銀保渠道,保險公司普遍缺乏話語權;
產品結構單一,與銀行理財產品形成激烈競爭;銷售方式不規范,銷售誤導現象嚴重;銀保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經營主體注重短期利益,深層次的合作缺乏穩定性等。
基于長期的行業經驗,德勤管理咨詢提出銀保模式轉型升級的核心是"確定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既有博弈又有合作的利益分配和業務運營機制",具體涉及銀保雙方股權結構、戰略定位、客戶資源利用、產品策略、渠道配置與銷售方式、利益分配機制,運營及IT平臺建設等領域。
代理人模式需良性發展20年前,友邦保險將代理人制度引入內陸市場,如今除了友邦外,其余外資壽險公司似乎未能在代理人模式上有所突破。目前,友邦雖然也在推動多元化渠道發展,但不能否認,代理人仍是友邦業務拓展的重要支柱。
友邦中國首席執行官蔡強表示,“銀保、電銷渠道投入產出快,相比之下,代理人渠道的建立投入較大,且需要長期發展。但我們認為,如果要在中國長
久深耕,就要夯實代理人渠道,加大培訓力度。代理人渠道要做到成本適中,就必須提高產能。其實,友邦在中國的代理人渠道是非常有效的渠道,人才招募也進入了良性循環。”
(文章來源:上海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