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關“狐貍精”的評論,普遍充斥著謾罵、諷刺、譴責和呼吁……,反對者的一個共同聲音是“第三者”—“狐貍精”缺乏道德、破壞別人的家庭傷害了另一個女人,使社會不安定,擁護者認為女人應該具備狐貍精的勇氣,她們才是引導潮流的英雄。我想,首先是價值觀念的不同,即婚姻和愛情是否該需要競爭?事實上狐貍精和被她纏身的那些人往往都是社會的精英至少不是窩囊廢,如果他們追求的只是情感、至愛而不只是利益,這種競爭至少應該是純潔的,物競天擇應是公平合理的,一些婚姻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不公平的。追求“從一而終、天長地久”是令人向往的,然而不應是形式上的應該是實實在在的,內因才是關鍵,夫妻關系一旦被“狐貍精”沖破了,證明你們的愛情(感情)其實并不牢固,況且人性的弱點和本能就是對性的多項性追求呢。你一定會從社會學的層面反駁我,性的開放及第三者造成的社會的不安定怎么辦?我認為這還是一個社會認同和價值觀念問題,如果大家都能認同了,又何來糾紛之說?人類的進步都是伴隨著思想的革命而遞進的,家庭的存在意義有多大,建立在什么樣的生產力基礎上?文明、物質一旦達到某種境界,家庭的消極意義就會呈現出來。你或許又說“人性是自私的,愛也應是自私的,一夫一妻制以及家庭的存在正是為保證之”云云,那你為何不可以這樣認為,狐貍精的價值并不是沖破家庭而是使家庭和愛情更加完美更有質量,核心就是看你能否成為自己男人(女人)的“狐貍精”或“魔鬼”。
●世上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愛情?如果人類不是出于自我高尚的目的,我想愛情不過是人類為自己設計的一個永遠也達不到的夢而已。根本的原因是,人類其實與其他動物沒有什么兩樣。就像人類的本性是自私的一樣。人之初性本善的前提是,如果一切都能達到衣食無憂,人類看淡了自己的高貴性。問題的核心是,人是一種自我教化了的高級動物,會主動勞動、有自我意識、會思考、有理性……,人類具備天性(自然屬性)和自我認同(主觀性)及社會認同(群體價值)三個方面,一個具體的人時時刻刻被這三種屬性左右著,來自動物的天性使人的潛意識里流淌著自私的隨意的或善意的有時是無目的的有時是多向性的類似條件反射的意識或行為,社會認同或者說群體價值或標準是你必須遵循的無奈的被動的具有責任感和不可逾越的一種公眾尺度。自我認同說白了是所謂的自我修養自我價值觀念自我認定自我選擇尺度等等能夠自我調節和監控的意識和行為標準。天性是一種未被馴化了的生理、生力源,是創造性的根,是潛意識和不作為,所以我們見了美貌的女性就動心就想占有,恨不能將天下俊女美男占為己有,我們的自私、嫉妒、排他性、占有欲甚至掠奪擴張的欲望等等就是基于這種天性的需求。然而我們從生下來的那一天起,臍帶連著母親,就要感受冷暖,取得社會的關注和認同(想象一下一個畸形兒或怪胎的命運吧)。隨著我們一天天長大我們懂得越多煩惱就越多,我們的天性中所要求的那些欲望和動機在更加強大的個體面前不得不停止腳步,我們吶喊我們抗爭。然而自然界的競爭是無情的,我們不得不收斂了我們原本設計的一切行動方案。我們開始把自己放于這個龐雜的社會大家庭中,重新審視自己和其他社會群體,我們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通過無數次的斗爭其實已經為我們設計了許多種相對可行的體制、制度和文化價值體系……,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學習人類歷史、生存技能、社會常識……,所謂的努力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然而,放棄那些原本屬于我們自己的天性是痛苦的,我們開始苦悶、彷徨,一千個鬧不懂,十萬個為什么?有人甚至于選擇自殺。在靈與肉、愛與恨、崇高與卑鄙、理想與現實、自我與社會之間,我們總是找不到平衡點。“媽媽,我的草帽丟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她來尋找光明”“究竟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于是才有了叔本華的《愛與生的煩惱>>、屈原的《離騷〉,尼采要做“超人”,基督教信奉上帝,佛教要普渡眾生,邪教要毀滅一切……。人就在這種主觀意念的支配下考核著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所以,那抽象的愛情就只是存放在心底的一種向往而已,或者說是一種對情感自私占有的一種態度或肯定罷了,人,一旦放棄了這樣的思維,愛情就只是一種短暫的愉悅,所以他不會持續長久下去。能讓婚姻保持下去的是道德責任而不是愛情,注意,我并沒有否定感情和認知……。我叫她男女之間的一種高尚情感,而婚姻的時間長短與高尚情感并不成比例……
【注釋】:這是我數年前在日記里的感受,今貼上來,權當一種觀點罷了。
我知道會有很多女人來罵我的,罵就罵吧,罵過之后,你也該為自己的婚姻找點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