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余說
讀
詩
會
李白《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李白《秋浦歌》有十七首,其中的第十五首是: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原詩沒有題目。如果要我加回個題目,我就寫上“照鏡有感”四個字。 李白一下筆,就來個“白發三千丈”,嚇人一跳!貶李白的,就說他夸張夸得沒譜了。愛李白的,卻贊他就該這樣夸張,然而又擺不出“該這樣”的道理。 我試來說說道理。看原詩,緊接著這句白發三千丈,他就補了句“緣愁似箇長”,意思是:為甚么有三千丈這么長?就因為愁有這么長(緣,因為;箇,這么)。諺語也說:“愁一愁,白了頭”,白髪和愁是一體的。愁多了,白髪就長。白髪長至三千丈,就等于說愁有三千丈。這當然是夸張。但很有必要。李白是希望通過寫照鏡時的剎那感受,高度概括其一生慘痛的。李白覺得自己這一生很倒霉,想做帝王師,千方百計,奔波勞碌,努力了幾十年也徒勞無功。其愁之多,從何而來,實在無法一一追蹤。為了極言其多,白髪沒有三千丈,就不足以代表其一生積累的愁。 然而李白盡管天天碰壁,理想卻是永不磨滅的。他總是以姜太公“八十西來釣渭濱”自勵,相信自己一定會遇到當代周文王的。他一直保存希冀,從未中止過追求。這好比足球員之整場奔跑,雖然怎么努力都是無用功,但是為了如觀眾狂濤般吶喊的那“進一個”,義無反顧。究竟甚么時候才能“進一個”?沒有誰能擔保。努力吧!爭取吧!全力以赴吧!——因此,詩的結尾毫不沉重,反而以詼諧口吻輕輕打發。“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白髪原來是些不知從何而來的秋霜!說得傻里傻氣。為甚么?“天生我才必有用”嘛,離八十歲還遠著哩,急甚么! 人們喜歡從“奇想出奇句”上探討李白的成功之路,偏偏忽略了“狗嘴吐不出象牙”的原理。其實,那是一種修養極高之人所碰到的“化機”。 20200508
文字版權屬于作者,平臺傳播知識,分享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如涉侵權請聯系,一定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