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仿清平樂詠龍吐珠
植株矮小,花開卻不少。
盛花季節(jié)花妖嬈,五月賞花最好。
聚傘花序腋生,似龍吐珠花型。
花冠紅色鮮艷,南方逐漸流行。
2、路邊一排龍吐珠
路邊一排小植株,細看原是龍吐珠。
盛花時節(jié)已過去,留有幾朵花突出。
花萼潔白枝頭留,龍舌吐珠幾顆露。
此花應為五月開,七月花留濃蔭處。
龍吐珠
龍吐珠(學名:Clerodendrum
龍吐珠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半陰環(huán)境,不耐寒。分布于熱帶非洲西部、墨西哥,中國有栽培。(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1]
中文學名:龍吐珠
拉丁學名:Clerodendrum
馬鞭草科,牡荊亞科,大青屬
分布區(qū)域:原產(chǎn)非洲西部熱帶地區(qū)。
1、植物學史
在十八世紀中葉,英旅行行家科斯·湯姆森去非洲游歷,無意中看到許多黑膚姑娘,用龍吐珠花串成頸鏈,飾持胸前,一黑一白,反差強烈,引起莫大興趣,于是采得種苗帶回試種。當時植物學家認為他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者,遂以他的名字命名。到十九世紀末期,馬里開始經(jīng)營這種花草,自行改名為“珍珠寶塔”,這比用人名確勝一籌。到了二十世紀初,龍吐珠進入荷蘭的國際花市,初時銷售量極少,有個華僑工人方福林針對花客喜愛吉祥的心理,建議改用“龍吐珠”的花名來招徠顧客,立即受到老板的采納。結(jié)果生意非常興隆,幾乎遠銷世界各地。此后,龍吐珠之名就流行全球了。
2、形態(tài)特征
攀援狀灌木,高2-5米;幼枝四棱形,被黃褐色短絨毛,老時無毛,小枝髓部嫩時疏松,老后中空。
葉片紙質(zhì),狹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0厘米,寬1.5-4厘米,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表面被小疣毛,略粗糙,背面近無毛,基脈三出;葉柄長1-2厘米。
聚傘花序腋生或假頂生,二歧分枝,長7-15厘米,寬10-17厘米;苞片狹披針形,長0.5-1厘米;花萼白色,基部合生,中部膨大,有5棱脊,頂端5深裂,外被細毛,裂片三角狀卵形,長1.5-2厘米,寬1-1.2厘米,頂端漸尖;花冠深紅色,外被細腺毛,裂片橢圓形,長約9毫米,花冠管與花萼近等長;雄蕊4,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柱頭2淺裂。
核果近球形,徑約1.4厘米,內(nèi)有2-4分核,外果皮光亮,棕黑色;宿存萼不增大,紅紫色。花期3-5月。
3生長分布
龍吐珠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半陰環(huán)境,不耐寒。
2-10月的生長適溫為18-30℃,10月至翌年2月為13-16℃。冬季溫度不低于8℃,5℃以下莖葉易遭受凍害,輕者引起落葉,重則嫩莖枯萎。營養(yǎng)生長期溫度可以較高,30℃以上高溫,只需供水充足,仍可正常生長。而生殖生長,即開花期的溫度宜較低,約在17℃左右。
原產(chǎn)于熱帶非洲西部、墨西哥,中國各地有溫室栽培,香港公園為露天栽培。
4、主要價值
4-1藥用
【功能主治】疔瘡癤腫、跌打腫痛、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單方驗方】
1.苦傷咳血、痢疾、下血、眼熱:干用25~50克,清水煎服,或加豬瘦肉同煎。
2.瘡瘍、生蛇、蛇頭纏指:干用適量,煎誰外洗。
3.治苦傷咳血方:龍吐珠25克、東風桔25克、紅絲線25克、園珠柏25克、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4.治腸胃濕熱、下痢便血方:龍吐珠25克、火炭母40克、羊蹄草25克、井欄茜25克、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5.治眼熱方:龍吐珠25克、犁頭草25克、清水二碗,煎成一碗服。
【選方】
治產(chǎn)后下血腹痛:鮮龍吐珠二兩,放鍋內(nèi)噴酒炒制,再噴再炒至微焦為度,合食米一把煎湯服。
治蛇蟲咬傷:干龍吐珠四兩,浸酒二十兩(二星期可用)。凡用取藥抹傷口,并將此酒內(nèi)服一小杯。
4-2
該種為美麗的觀賞植物,開花時深紅色的花冠由白色的萼內(nèi)伸出,狀如吐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