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正高三復讀,處于人生的拐點。考上大學就可以繼續讀書,考不上大學就要和多數同學一樣,要么回家種地、要么進城打工掙錢,準備蓋房子娶媳婦,高考無疑成了人生的分水嶺。而當時一個班平均只有幾個人能
那是一個陽光充足的冬日,在同桌那兒看到一本沒有書皮的小說,閑著無事翻開一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路遙在這本書里塑造了兩個和我命運差不多的人,孫少平和哥哥孫少安,他們和我一樣的貧窮,甚至要超過我。印象最深的是,孫少平去打飯總是最后一個,因為最后去可以免費得到一些稀湯賴以下飯。書里描繪的場景就在我身邊,一下就拉近了我與書的距離。在校讀書的孫少平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那些自卑、敏感和好強都可以在我身上找到某些契合點,我仿佛走進了書中。但又感到十分汗顏,因為沉淪,我沒有他們那樣改變命運的勇氣,我從來沒有在一本書面前如此羞愧過。小說里人物雖是虛構的,但是他們的事跡卻讓我感到作為一個窮人而又人窮志短的羞恥。
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兩組詞:苦難和奮斗;平凡和偉大。人生來就是受苦的,不同的是有的人受苦多一些,有的人受苦少一些。而面對苦難人們的反映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會屈服于命運,有的人會堅強地斗爭,少平將面對苦難的那種韌勁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我呢?我連跟命運抗爭的勇氣都沒有,還有什么未來?一個又一個的暗夜里,我不斷拷問自己脆弱的靈魂。我做不了孫少平,但是我至少應該學習他,想明白這些,我心中那塊壁壘一下似乎消除了,陽光下的我感覺豁然開朗。
如今,已登上大學講壇的我每當看到這本書,依然會想起高中那段難忘時光。每每翻閱此書,總能讓迷途中的我回到現實的岸邊,頓覺天地一片潔凈,我知道這源于靈魂的潔凈。靈魂的潔凈源于一本書的救贖,它的名字叫《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路遙著 華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