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猶在耳邊,元宵的腳步已悄然而至。作為一年中最熱鬧浪漫的傳統節日,歷代文人墨客同元宵節的關系似乎特別地密切,都把元宵節作為創作主題。人生況味,節日風采,民風習俗,一起糅合成元宵詩詞特有的清幽空靈之美。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
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街市場景。宋代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生動反映了元宵佳節不僅能觀燈賞景,還可以看到歌舞社戲的盛況。元代元好問《京都元夕》中曰:“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他把孩童長者的歡快愉悅興致表達無遺。明代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鄉民村女在迷人的元宵之夜心花怒放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節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最著名的恐怕就是辛棄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了,詞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令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麗人,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人而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人竟有如此本領,把元宵節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變成了筆痕墨影,把元宵節浪漫的愛情境界描繪到了極致……一個元宵節上演了很多浪漫的故事,成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中國文化報》2.23 吳國榮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