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女性論壇里看到這樣一個帖子,《幸福短暫,第三年我的婚姻就癢了》。這是一個年輕妻子的坦誠傾訴:
“我和他是經過三年戀愛之后走進婚姻的。盡管也有爭吵和矛盾,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女人,戀愛中,婚姻后。但是,我沒想到幸福是如此短暫。人家都說婚姻有七年之癢,可是我卻是剛進入第三年就‘癢’了。
“每天下班之后我回家做飯,收拾家,他卻不是在外喝酒,就是在外打牌,把家當作來去自由的旅館。他對我,好像只是他的守家人,不是他的妻子,不是有些有肉、有工作壓力的女人。最難以忍受的是,他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我呢,說句難聽的,差不多是白天守活寡,晚上守死尸。
”有一天,我實在不能忍受,在等待他半夜歸來后說出了自己的痛苦和抱怨。誰知道他還沒聽完就大發脾氣:‘你以為我愿意這么晚回來嗎?我要工作,我要應酬,要看老板和客戶的臉色,而回家還要看家里女人的臉色。告訴你,這樣的日子我也過夠了!’
“這就是我認為的幸福婚姻結局么?幸福,總是如此點到為止嗎?”
“我很幸福?!碑斶@句話出自不同人的口,表達著不同的含義。
當從那些一時沉醉在快樂或者感官滿足的人嘴里冒出來的時候,只不過一種暫時的愉快和舒適,一種瞬間的滿足和陶醉,類似于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敗了小怪獸、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等等狀態,這種所謂“幸福”,與真正的幸福相距甚遠。
幸福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愉悅,構成它的有三個因素——
其一,它是一種強烈的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強烈祈望自己得福,期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平安健康,充滿福祉??墒?,人的期望與實現之間,道路總是漫長而艱苦的。為了這一份期望,人需要漫長的耐心等待,需要長期艱苦的付出。這個過程中,常常與之相隨相伴,是人的痛苦。
其二,它是一種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
這種境遇和生活的取得實在是太復雜了,囊括了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之間各種關系的和諧與共存。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項綜合的浩大工程。要想很好的完成它,從而為自己營造一個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絕非易事,很多時候也絕非一人之力所能為。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其三,它是一種精神感受,就是能夠對生活、境遇等,真的感到稱心如意。
但是,不僅人的欲望則永無止境,人的感受能力也具有很大差異。即便是同一個人,其追求和目標也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總是日新月異,時時更新著,變化著,向著更高、更大前進。所以,人幾乎所有的稱心如意感,都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在一個稱心如意之后,很快繼之而起的是不滿和厭倦,以及對新目標的渴求。
由此可以說,人的幸福本質上就不是一個已完成的狀態,而是一個渴望的過程,或者說永遠走在渴望的路上,往往不會永駐身邊。
同時,人的幸福感的高低,與人的渴求度成正比。越是讓人渴望的事物,越是能夠讓人產生幸福感。那些最讓人渴望的目標,都在難以實現的地方,而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看看我們的生活吧,能夠讓人產生幸福感的,都是一些難以實現的生命渴望,如地老天荒的愛情,永不變質的友情,終于實現的理想,突然成真的夢想等。
這就觸及了人生中一個難以克服的悖論:能夠輕易得到的東西總是難以讓人珍惜,而那些讓人渴望的東西往往都難以實現。
正因如此,幸福,總是點到為止。
人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向著理想和目標奮斗的路上,為溫飽、為發展、為夢想的路上,只有極少數的時間是在目的地抵達的階段。常常是,在人生目的地稍作停留之后,人們又上路了。人如果想不斷擁有幸福,想過持續的幸福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追求和滿足新的愿望。就像國內后現代心靈導師林仕錕曾經比喻過的那樣:
“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樣,幸福不是終點站,幸福一直在路的兩旁?!?a name="5_1" rel="no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