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沈紹功-溫膽湯的妙用 (溫膽湯大集合)

沈氏女科介紹 

上海沈氏女科,開山鼻祖沈庻,誕生于明代,有感于明朝初年世道離亂,尊“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之古訓,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始在家鄉(xiāng)懸壺行醫(yī)。他一生診脈臨證,晚年總結(jié)畢生心血,著有《女科訣微》、《內(nèi)科證治》等醫(yī)書。因其善治女科(當時所稱女科,包括女子的內(nèi)科和婦科病,而非單純的婦女病)且通曉內(nèi)科,在當時名噪一方。明清至今,沈氏女科一脈相承,已傳至第21代,綿延650余載。

沈氏女科,不僅診治婦科病一端,其行醫(yī)范圍比較廣泛,以婦、內(nèi)科為主,涉及外、兒、腫瘤、肛腸、皮科、骨科、五官各科。除了手法、手術(shù)之外,凡處方用藥者均予診治,其名為“女科”者,即除男子不育外只治女性疾患。傳承到第18世沈祥之先生后,則并不僅僅局限于女性患者,內(nèi)婦各科,男女患者都納入診治范圍。

第19代沈紹功先生繼承祖業(yè),傳承醫(yī)道,提出“一切為了臨床,療效是硬道理”,并毅然拋棄門戶偏見,打破“傳男不傳女、傳內(nèi)不傳外”的家規(guī),通過家族傳承、碩博培養(yǎng)和師帶徒相結(jié)合等形式大力培養(yǎng)傳承人才,使有六百余年歷史的沈氏女科在祖國大江南北皆有傳薪火種,尤其是大力培養(yǎng)基層中醫(yī)人才,為中醫(yī)藥“下基層”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醫(yī)家推薦

溫膽湯,在歷史發(fā)展中幾經(jīng)演變,其所治各有側(cè)重。沈紹功先生將溫膽湯化裁為祛痰主方,立足于臨床,效果確切,并有16種加味法,應(yīng)用于不同病癥,今毫無保留,公之于世。言雖簡潔,立意深遠,讀者若多加運用并細致琢磨,必有所裨益。


 溫馨提示:本文約3576字,閱讀大概需15分鐘。宜泡一壺清茶,慢品。


▽ 傳講拾錄 ▽
 

  沈紹功先生講溫膽湯的妙用  

溫膽湯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

溫膽湯,始載于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腑》篇中:“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為安神方劑。后世增入茯苓并擴大其主治范圍,如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景岳全書》均主治“氣郁生涎”,開始轉(zhuǎn)成治痰之方。至清《成方便讀》主治“膽虛痰擾”,正式成為治療痰濁的主方。

經(jīng)陳無擇化裁,將《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原方,減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一味,后人又加入大棗,組成現(xiàn)今治痰濁的“溫膽湯”。其中溫藥三味(半夏、陳皮、生姜),涼藥一味(竹茹),平藥三味(茯苓、甘草、大棗),總以辛溫組方。寒熱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辛溫而不熱,清熱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膩。全方性平氣和,由原方的溫復(fù)膽氣擴大為溫順膽氣,和胃祛痰,清凈膽腑。由原方主治虛煩不得眠擴大為治痰濁證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濁內(nèi)生之證。

溫膽湯為歷代醫(yī)家常用,主要的化裁方有四首:宋《濟生方》加膽星、菖蒲、黨參,名“滌痰湯”,增強益氣祛痰、化濁開竅之力,善治痰迷心竅證;明《證治準繩》加棗仁、熟地、人參、五味子,名“十味溫膽湯”,增大補氣養(yǎng)血寧神之力,善治心虛膽怯氣血不足,痰濁內(nèi)生證;清《六因條辯》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加大清熱之力,專治痰熱內(nèi)擾證;清《通俗傷寒論》加青蒿、黃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膽湯”,增加清膽利濕、和胃降逆之力,專治濕溫、嘔逆證。

注:【碧玉散:滑石30克,甘草10克,青黛5克(沖服)。此方見于劉河間《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主治暑濕內(nèi)蘊,小便不利,用六一散通膀胱之腑,泄熱祛濕。加青黛,瀉肝火。于暑熱天,熱毒上攻,目赤腫痛,小便黃赤,投用此方,導(dǎo)熱下行。對暑熱夾濕,身熱心煩,口渴尿少,咽喉腫痛,口腔潰瘍及小兒夏季熱,方簡而立效。】

溫膽湯,“苔膩”一錘定音

“溫膽湯”治痰濁化熱證常能獲效。要掌握六個主證:苔膩、脈滑、頭重、胸滿、口粘、納呆。中醫(yī)治病,分外感病和內(nèi)傷病,內(nèi)傷病里面分虛證和實證,實證里面主要是痰和瘀,尤其要重視痰,切勿疏忽。其中尤以苔膩為要,可以“一錘定音”,所謂“但見苔膩一證便是,其余不必悉具”,這是痰濁,就要想到用溫膽湯。

沈氏女科對溫膽湯的化裁

溫膽湯里面一共八個藥,前面四個藥必須得用,即:竹茹、枳殼、云苓、陳皮。竹茹清熱祛痰為主藥;云苓、陳皮健脾祛痰,截斷“生痰之源”為輔藥;枳殼理氣行滯,利于痰濁排除,為佐使藥。溫膽湯僅用此四味為基礎(chǔ)藥。

后面4個藥取消:半夏雖可化濕祛痰,但因其燥性不利于“痰濁化熱”之主證;生姜雖能祛痰,但因其辛溫也不利于“痰濁化熱”之主證;炙草味甘,大棗滋膩,均不利于祛痰濁,故此四味均刪除不用。

加石菖蒲、郁金:方中痰濁最易閉竅,為利于祛痰,應(yīng)伍透竅豁痰的石菖蒲,暢行氣血的郁金,對祛痰濁非常有利,又透又行,這樣痰濁就祛除了。

這樣祛痰主方溫膽湯就由竹茹、枳殼、云苓、陳皮、石菖蒲、郁金六味組成。

這六個藥必須得用,而且分量也固定,都是10g。

溫膽湯16則加味法

1.熱痰粘稠-葶藶子、黃芩、魚腥草、膽星、天竺黃、竹瀝水。

2.寒痰稀沫-白芥子、桂枝、干姜、細辛、法夏。

3.頑痰不化-生龍骨、生牡蠣、海蛤殼、海藻、萊菔子。

4.癲癇-海參腸、白礬、靈磁石、鉤藤、荊芥、野菊花、珍珠母。

5.精神分裂癥-制軍、青礞石、草決明、桃仁、生梔子。

6.神衰失眠-炒棗仁、夜交藤、黃連、肉桂、合歡皮、知母、川芎。

7.眩暈耳鳴-澤瀉、炒白術(shù)、蟬衣、阿膠珠、白菊花、天麻。

8.原發(fā)性高血壓-鉤藤、萊菔子、澤瀉、海藻、夏枯草、生石決明。

9.冠心病-全瓜蔞、薤白、丹參、葛根、蘇木、紅花。

10.胃腸證-木香、砂仁、公英、連翹、焦三仙、生內(nèi)金。

11.功能性發(fā)熱-青蒿、銀柴胡、生芪、桑白皮、車前草。

12.更年期綜合征-蛇床子、澤蘭、川斷、桂枝、白芍、牡蠣。

13.尿毒癥-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益母草、丹參、仙鶴草、生薏苡仁、澤蘭。

14.婦女病-雞血藤、香附、伸筋草、丹參、川楝子、益母草、當歸。

15.良性腫瘤-夏枯草、生牡蠣、山慈菇、丹參、萊菔子、生山楂。

16.癌癥-白花蛇舌草、公英、野菊花、仙鶴草、生苡仁、丹參、三七粉。

辨痰的要害不在顏色,在它的質(zhì)量。常規(guī)來講,黃痰主熱;白痰主寒,其實不對,粘稠甭管是白是黃都是熱痰,稀痰甭管白和黃都是寒痰,用質(zhì)量來區(qū)分寒熱。熱痰要加葶藶子、天竺黃;寒痰要加白芥子、法半夏。這是我們所謂的有形的痰,就是咯出來的痰。肺為貯痰之器,看見的痰,是有形的痰或者叫狹義的痰。假如頑痰,苔膩,退不了的叫頑痰,可加三個石頭和海藻,三個石頭:生龍骨、生牡蠣、海蛤殼。

癲癇加海參腸和靈磁石。海參腸就是海參的腸,把它取出來,然后把沙子洗掉,給它陰干以后磨粉。喝溫膽湯的時候,以溫膽湯沖海參腸的粉,每次3g,這是治癲癇非常有效的一個藥;精神分裂癥,加制川軍和礞石,甚至可以用生大黃來通便,精神分裂癥通便癥狀就能緩解,但是必須要中病即止,長時間服用病人會傷正,甚至于會引起不良的后果;神經(jīng)衰弱,這和精神分裂是兩個病,一個精神病,一個神經(jīng)病,加炒棗仁和夜交藤,都用30g;尼爾氏綜合征,高血壓引起的眩暈,加澤瀉和白術(shù),高血壓再加萊菔子、生石決明;冠心病加全瓜蔞和葛根;胃的病加木香和公英;低熱加青蒿和銀柴胡,青蒿必須得后下,用15g;更年期綜合征加蛇床子和澤蘭;尿毒癥加王不留行和益母草;婦女病調(diào)經(jīng),加雞血藤和香附;良性腫瘤加山慈菇和浙貝;惡性腫瘤加白花蛇舌草和仙鶴草,白花蛇舌草必須用30g,這就是溫膽湯的16個加味法。  

臨床只要看到病人舌苔膩的,想到溫膽湯,然后根據(jù)16個不同的病加不同的主藥,另外根據(jù)病型,隨證再加藥,只要你堅持用,不是百發(fā)百中,肯定有效。但有個前提,也不能以為所有的病用溫膽湯的16個加減法都有效,必須是苔膩。而且里面還有一個關(guān)鍵就是痰瘀互結(jié)。從痰來治,想到的就是沒有瘀,舌質(zhì)不紫,舌下靜脈不怒張,也是加上化瘀的藥,提高療效,既祛瘀又化痰。化瘀藥有兩個好藥,最常用的就是丹參,30g的丹參;另外一個藥就是水蛭,其實水蛭沒有毒,水蛭是雙向調(diào)節(jié)的,這樣就明顯的提高療效了。

案例:高血壓案

胡某,33歲,頭暈且重已近半載,常因生氣勞累發(fā)作,胸悶納呆,口粘便干,苔黃膩,質(zhì)較紅,脈弦滑,血壓160/100mmHg。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Ⅱ級,證屬痰瘀互結(jié),毒損心絡(luò),治當祛痰化瘀,解毒通絡(luò),《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膽湯”加減。

處方:竹茹10g    枳殼10g    云苓10g    陳皮10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丹參30g   萊菔子10g    鉤藤(后下)10g   澤瀉10g  川芎10g   海藻10g  夏枯草10g   生山楂15g  草決明30g      

結(jié)果: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劑后食納增加,腑行已暢,眩暈減輕,血壓140/90mmHg,胸仍憋悶,苔仍黃膩。

上方去鉤藤、草決明、夏枯草加茵陳(后下)15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海蛤殼30g。連服14天,血壓120/80mmHg,苔薄黃,舌下靜脈緩解,脈弦細諸證皆除。改用全天麻膠囊,加味保和丸鞏固未再復(fù)診。

按語:

1、常規(guī)治療高血壓均按平肝潛陽,滋水涵木之類。本案痰瘀互結(jié),毒損心絡(luò),常法不對證故不會奏效,高血壓病要重視痰瘀損絡(luò)證類,溫膽是效方。

2、降壓先除苔膩,鉤藤易茵陳再加三石意在去苔膩。山楂既化瘀又消痰系重要之佐。茵陳、海藻、生龍骨、生牡蠣、海蛤殼這是化苔膩的主要的藥,山楂是個重要的輔助。

3、痰瘀之患,萊菔子、丹參是有效藥對,萊菔子配海藻又是治療痰濁眩暈的必投藥對。尤能降舒張壓。

4、降壓也須通腑,草決明既降壓又通腑。5、夏枯草平肝可降壓,又利于和胃祛痰,抑木扶土


劉渡舟:痰為百病之母,談溫膽湯的12種化裁

溫膽湯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張名方,主要用來治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原方由竹茹、枳實、半夏、生姜、陳皮、甘草六味藥組成。

從溫膽湯的藥物組成來看,本方屬于化痰清熱,和肝膽,除虛煩,定驚悸的方劑,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溫,與溫寒暖膽的方劑明顯有別。那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膽湯”,反而叫“溫膽湯”呢?中醫(yī)認為肝屬剛臟,性喜條達而忌抑郁,膽喜寧靜而惡煩擾。

《備急千金要方》說:“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于膽,膽者中清之腑也”,可見肝膽在生理上是相互溝通的。由于肝膽之氣具有生、升的特點,以舒暢條達為平,古人將肝膽之氣比類如春氣之溫和,溫則膽氣乃能條達。如果痰熱邪氣客于肝膽,則肝膽失其溫和則發(fā)病。欲復(fù)其性,必先去其痰熱,痰熱去則膽氣自和而溫,因此用“溫膽湯”作為方劑的命名。

一、病因病機主治

痰氣郁,肝膽失于疏泄,久而化熱生火以致痰、氣、火三者交郁,就形成了“溫膽湯”證。

溫膽湯臨床運用十分廣泛,涉及多種病證,但根據(jù)臨床所見,其主要脈證是:頭目眩暈或疼痛,失眠,心煩,惡心,嘔吐,胸脅脹滿或疼痛,膽怯易驚。舌質(zhì)紅絳,舌體胖大,苔黃白而膩,脈弦滑或數(shù)。

此外,痰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陽樞機不利,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各種兼挾證比較多見,或挾濕熱;或挾食滯;或挾陽亢;或挾風陽入絡(luò)等證。

二、臨床運用特點

凡用溫膽湯,一定要掌握其加減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這是臨床上運用本方治療多種病證而取效的關(guān)鍵。

1)柴芩溫膽湯:治療少陽氣郁化火,經(jīng)氣不利比較嚴重,如胸脅苦滿或疼痛,口苦,目赤,偏頭疼痛或氣竄作痛等,加柴胡、黃芩,布達少陽氣郁,發(fā)越少陽而能利少陽樞機。若脅下痞硬,加生牡蠣、川楝;胸脅疼痛引背者,則加片姜黃、南紅花。

2)黃連溫膽湯:治療痰熱擾心而熱勢較重,以心煩不安或失眠為主。火熱重者再加黃芩,清泄膽腑火熱之邪。

3)歸芍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兼陰血虧虛。肝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氣郁化火,最易耗損肝血,血虛不榮則見頭皮或肢體麻木,肢體拘急痙攣或肢顫,或周身竄痛,舌質(zhì)紅絳少苔或有裂紋,加當歸、白芍滋養(yǎng)肝血;若頭暈或頭痛以月經(jīng)期間為甚,上方再加白薇、黨參;頭脹痛者加夏枯草,巔頂頭痛加川芎、白蒺藜,后腦痛加桂枝;陰虛嚴重而舌質(zhì)光絳者,可加生地、烏梅。

4)龍牡溫膽湯:治療膽氣虛怯,心神不寧所致的驚怖而夜寐不安,加龍骨、牡蠣可以斂神定志,同時加大茯苓劑量,以加強其安神的功效。嚴重者,可再加夜合花、夜交藤與龍齒。

5)桃紅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血瘀脈阻,出現(xiàn)神呆或健忘,舌質(zhì)有瘀斑,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而通利血脈,嚴重者可再加川芎、赤芍。

6)丹梔溫膽湯:治療痰熱內(nèi)蘊,少陽相火郁勃,出現(xiàn)心煩不安或煩熱汗出等,加丹皮、山梔以泄少陽相火。若五心煩熱,加知母、黃柏;午后低熱或盜汗加青蒿、地骨皮。

7)郁蒲溫膽湯:治療痰熱蘊于胸膈,痹阻氣機而見胸悶胸疼等,加郁金、菖蒲豁痰利氣以開痹。若善太息或心中懊儂者,加佛手、香附;若由于痰濕上蒙心竅而出現(xiàn)神呆不語或語言不利者,也可加此二味豁痰開竅,嚴重者加遠志、珍珠母、膽星、天竺黃等。

8)蒼柏溫膽湯:治療痰熱挾濕熱下注,而見腰膝疼痛,尿黃短不利,婦女帶下多等,加蒼術(shù)、黃柏以清下焦?jié)駸帷曼S穢加土茯苓、椿根皮;濕邪重而厭食油膩者,加茵陳、滑石。

9)黛蛤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相火郁勃而擾心犯肺,出現(xiàn)躁煩神狂多夢,或咳嗽痰多者,加青黛,海蛤殼清肝涼血,滌痰化結(jié)。痰多加瓜蔞仁、枇杷葉;吐痰不爽加海浮石。

10)羚鉤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肝陽上亢動風,眩暈耳鳴或昏仆,腰膝酸軟,或肢麻、肢顫,加羚羊角、鉤藤平息肝風。

11)蠶蝎溫膽湯:治療痰熱動風入絡(luò)而見肢體麻木,項強疼痛或肢體拘急痙攣者,加全蝎、僵蠶蟲類搜剔之品以通經(jīng)活絡(luò)。

12)硝黃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胃家實滯者,癥見腹脹滿,大便干結(jié)或不爽,加大黃、芒硝或風化硝通腑泄熱,以和胃氣。

以上所舉的12種兼挾證,常常伴隨著主證而出現(xiàn),主證與兼證在病機上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如果能將以上所說的各種證治規(guī)律及特點熟記于心中,臨證時審察病機之所變,病證之所偏重而加減變化不拘一格,則用方投藥,多能取效。

一個問號引發(fā)的溫膽湯大討論

上學時曾跟一老師抄方,老師善用溫膽湯治療情志疾病。有一例顱腦外傷術(shù)后的患者,精神失常,連親媽都打,西醫(yī)沒有辦法,便來求助中醫(yī),前前后后半年基本恢復(fù)正常。在治療過程中,溫膽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從那時起,小編才真正相信了,精神不是大腦所主,原來中醫(yī)真是能治病的。可惜后來,小編沒能進一步深入臨床,但對溫膽湯的敬仰卻埋藏心底,始終盼望能有機會加深對此方的認識。

或是機緣到了,我加入了一微信群,有人提出了和我一樣的疑問:

1.溫膽湯到底是治療什么的?

2.為什么叫“溫”膽?其他療法有溫膽湯類似的作用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方觀點匯集一堂。小編在努力學習之余不敢獨享,發(fā)出部分討論文字供大家參考,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學術(shù)探討的行列。

@浮生半日 

溫膽湯真是一首絕好方劑。原出《千金方》,主治大病后膽寒,虛煩不得眠,驚悸不安。藥物其實是由二陳湯去茯苓加枳實、竹茹而成,是治療痰濕阻滯氣機,從而影響人們神志決斷的一首經(jīng)典方子!膽主決斷。因為有氣機郁阻故去茯苓加枳實來助橘皮行氣,加竹茹以降逆并化痰,稍微有點清熱作用以除煩并防止半夏和枳實過燥。

整首方子確實是溫藥居多,后世很多醫(yī)家有不同的解釋,甚至有人建議將溫改為清!或者說此處之溫乃溫和的溫,不是溫熱的溫,有牽強附會之嫌。其原由是沒有弄懂醫(yī)圣仲景之大法,"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藥王孫思邈是尊崇張仲景第一人!

所以溫膽湯是以溫藥化痰以解除膽經(jīng)氣郁,而有驚悸不安等神志癥狀的方藥。如果,氣郁日久化熱明顯,在此方加上柴胡、黃芩,便是著名的柴芩溫膽湯。劉渡舟老人將此方在臨床上用得出神入化,喜歡用竹茹14克。

大家要肯定和尊重原方是為膽寒證而設(shè),所奇的是,為何沒用桂附干姜這類溫熱藥物?在《千金方》中有溫脾湯,主治冷積便秘的脾經(jīng)寒證;溫胃湯,治療胃氣不平,時脹咳,不能食的胃寒證;溫腎湯,治療腰脊膝腳浮腫、不遂方(此方列在《千金翼方》)的腎寒證;和稍后發(fā)展的溫肺湯,醫(yī)治肺虛,久客寒飲,發(fā)則喘咳的肺寒證(原方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等。

這些臟器既不屬于甲木,亦與少陽無關(guān),為何用“溫”?溫就是溫!溫熱、溫化、溫通之義。正因為膽的特殊生理,雖膽寒而不用大熱藥以溫之,半夏、枳實、橘皮、生姜和甘草皆溫性藥也,與臨證相符,指導(dǎo)實踐,真不必牽強附會,徒增煩惱!

@鄭磊

溫膽湯, 本意是通過這個方子在人體內(nèi)部模擬制造出一個春天生的、溫暖的氣場,用以改變?nèi)梭w氣機停滯的問題。打個比方,相當于人體電腦死機(氣機停滯)。這時候有兩個大思路:一是找到具體出問題的點, 予以糾正,但如果這個問題矛盾錯綜復(fù)雜,找不到頭就比較麻煩。二是重新啟動。

溫膽湯屬于重新啟動,為啥是從膽強制啟動呢?《素問· 六節(jié)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之類,通乎土氣。凡十一藏者,皆取決于膽也。夫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安。”膽氣不升而無春,無春便無夏,也沒有秋冬,無始無終。假設(shè)地球突然在冬天停止運動,那么下一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氣象我們便見不到了,同樣的道理用于人體。所以溫膽湯關(guān)鍵不在于膽寒膽熱,而在于人體氣機停滯,中焦氣機停滯應(yīng)該是必須見到的, 治療上轉(zhuǎn)樞機位是關(guān)鍵。

其他治療, 導(dǎo)引可以用八段錦里的“雙手托天理三焦,單手上舉調(diào)脾胃”來實現(xiàn)。我覺得臨床上溫膽湯以女性患者居多,不知是不是這樣。

@小草

我認為如吳昆所說,為什么叫溫膽?是因為膽為甲木,陽中之少陽,少陽以溫為常候,所以叫“溫膽”。”這個說法最到位。

膽為少陽春生之氣,膽氣升,余臟皆升。少陽春生之氣以溫為常候,膽欲不寒不燥,所以用“溫膽”。膽氣該升不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所以出現(xiàn)“霧霾”,膽氣一升,“霧霾”就消失,竹茹是治“霧霾”的,其余藥物全是溫膽的。

@恬靜

我理解“溫”還有一層“和”的含義,膽為中正之官,不偏不倚,溫膽湯平和,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功為理氣化痰,清膽和胃。臨床上我用于膽胃不和的精神性疾病,失眠伴驚悸,苔黃膩;或膽胃不和的胃食管反流,效果不錯。鄧鐵濤教授還用于膽熱痰熱內(nèi)擾的冠心病,用溫膽湯加活血化瘀的三七、丹參、澤蘭等,認為對痰瘀互結(jié)夾熱的冠心病有效。

如用針灸,處方主穴可考慮:中脘、日月,中渚、俠溪,豐隆、足三里,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牛佳興

膽為春木,以溫為常候,“溫膽”并非解除膽寒之意,而是恢復(fù)膽的常態(tài),即“溫和”之性,和即溫也。如明·吳琨云:“膽,甲木也,為陽中之少陽,其性以溫為常候,故曰溫膽。”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fù)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濁內(nèi)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凈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fā)為眩暈,甚至癲癇。

@李俊

按照圓運動的古中醫(yī)所言,人體就是一個圓圈,肝左肺右、心上腎下脾居中,肝脾腎左升,肺膽胃右降,形成一個順時針方向的圓運動,任何一臟有問題都會影響整個圓運動,使得不圓。醫(yī)生要解決的就是讓這個圓圈恢復(fù)它的自主圓運動,疾病就能向愈。歷代醫(yī)家各種法門都是在這個圓圈上不同的點上用力用功,只要能讓這個圓圈轉(zhuǎn)圓,臨床都有效驗。

當五臟六俯都漸次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該從哪里入手呢?我認為這個時候溫膽湯就是比較好的選擇。溫膽湯里有升有降,加強中焦旋轉(zhuǎn)力度,使圓運動得以恢復(fù),所用藥物溫和,既不辛熱也不苦寒,桂枝升肝,半夏、陳皮降肺降膽降胃,枳實導(dǎo)心熱入小腸交通上下,竹茹清熱化痰,草姜棗補中生津。

我的體會,溫膽湯正所謂運中焦溉四旁。對于臨床多臟俯病變可以先期運用,就像一個大篩子,經(jīng)過溫膽湯的篩子后,要么所有病變漸次好轉(zhuǎn)至痊愈,要么就會顯露出疾病的本質(zhì)來,隨后就能夠更加準確地有的放矢了!一點淺見,供各位老師參考。


各位老師的觀點各異,卻能從不同方面解讀溫膽湯,給小編很多啟發(fā)。討論之間還有旁征博引,老師們把自己研讀溫膽湯時看到的資料也公布出來。在此,小編刊發(fā)一篇總論溫膽湯類方的文章,或許能讓大家有更多收獲。

溫膽湯類方追溯引發(fā)的思考

作者:李明

類方常指較早期的成方經(jīng)后世衍變發(fā)展而成的系列方,對類方衍變的追溯不僅能較全面地了解同類成方在組成、主治、功用的歷代演變規(guī)律,而且有助于豐富方證病機及其治法理論,本文試圖通過對溫膽湯類方的追溯考察,以獲得膽腑辨治的某些規(guī)律。

據(jù)《中醫(yī)方劑大辭典》記載,以溫膽湯命名而藥物組成不同的方劑共有十三首,出自十一部方書。

考溫膽湯最早出自《集驗方》,為南北朝名醫(yī)姚僧垣所撰,該書在靖康之后亡佚,《備急千金要方》首次轉(zhuǎn)載。《集驗方》溫膽湯用治膽氣虛寒而致虛煩不得眠之證。膽寒氣郁,痰濕內(nèi)停,胃氣失和為本方病證的病機要點。生姜四兩為君,具有溫膽舒郁,散寒化痰之功;半夏主入脾胃經(jīng),能和胃氣而通陰陽,又可燥濕化痰為臣,二藥相須為用,既散寒飲,又溫膽寒,使膽腑得溫,膽氣得舒,胃氣得和,夜寐得安。橘皮、枳實理氣化痰;竹茹性涼,使全方溫而不熱,三藥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扶助正氣,兼以調(diào)和諸藥為使。全方配伍,共奏溫膽和胃,理氣化痰之功。

《三因方·卷八》溫膽湯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千里流水湯”去秫米而成,主治膽虛寒證。《普濟方·卷三十四》收《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千里流水湯”原方而更名為溫膽湯,主治仍為膽虛寒證。《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所收的《集驗方》溫膽湯為最早溫膽方,則《三因方·卷八》和《普濟方》三方的變化主要是竹茹與黃芩的易換,加配健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及溫補命門之火的藥物。提示溫膽中稍佐清膽,加配調(diào)養(yǎng)心脾以養(yǎng)神氣和溫補命火助祛膽寒的思路。

《直指小兒·卷一》溫膽湯,《醫(yī)方類聚·卷二十三》溫膽湯,《明名雜著·卷六》溫膽湯,此三方均治療驚悸,神志不寧之證,提示驚悸、少寐等神的病變?yōu)槟懜顬槌R姷谋憩F(xiàn)之一;同時在用藥上提示溫膽湯治療神的病變時佐用寒涼竹茹可視情去之,并可增加養(yǎng)心寧志安神合健脾之味,從全方藥物性味配伍來看,更能體現(xiàn)“溫膽”之溫養(yǎng)思路。《三因方·卷九》溫膽湯在《集驗方》溫膽湯的基礎(chǔ)上生姜減至五片,而竹茹用量未變。由于用量上的變化,導(dǎo)致藥物在方中的地位也發(fā)生了變化,使生姜在方中已不再是溫膽散寒化痰的君藥,而是與大棗相配,調(diào)和營衛(wèi)的佐使藥;竹茹其在方中的作用,由原方的佐制溫膽藥物,到本方的清膽和胃為君藥,提示全方功效由原來的溫膽和胃,理氣化痰變?yōu)榍迥懞臀福須饣怠7阶C主要病機也從膽氣虛寒轉(zhuǎn)變?yōu)槟懹籼底琛?/span>提示膽氣虛寒僅是膽腑病機之一。《萬病回春·卷四》溫膽湯治痰火,《活人方·卷六》溫膽湯治痰氣火,可看出,方證間經(jīng)《三因方·卷九》膽郁至《萬病回春》和《活人方》的膽郁化火,溫膽湯主治已由膽氣虛寒證變?yōu)樘祷饠_膽證,此三方已去原方溫膽之義甚遠。但提示膽證有寒熱之辨,治法上有溫、清之異。

《三因方·卷八》及《筆花醫(yī)鏡·卷二》的溫膽湯,均治膽寒“遺滑”精的病變,而組方上加配養(yǎng)肝血,寧心神,健脾氣,補腎精,溫腎陽等藥物,溫養(yǎng)兼顧。

從《集驗方》得之“大病后”,之后的《三因方·卷九》的“氣郁生涎” ,《古今醫(yī)徹·卷一》的傷寒挾驚,到《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的“卒遇驚恐”,提示體虛、氣郁、痰擾及驚恐皆可導(dǎo)致膽腑為病。

《雜病源流犀燭·卷六》溫膽湯主治“怔忡,包絡(luò)動者。”其藥物組成與原方大相徑庭,但提示膽腑神的病變,尚有異于溫膽化痰的益氣滋陰、養(yǎng)心交腎、鎮(zhèn)心等的治療方。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溫膽湯,方中選用了養(yǎng)血舒郁的當歸、川芎、香附,體現(xiàn)肝膽并治的原則。

從整個類方的變化,可以看出膽腑病變及治療的一些規(guī)律:

病因病機 體虛、氣郁、痰擾及驚恐為膽腑病的常見病因。脾虛不健,痰擾膽腑,氣亂肝風,心膽火旺,腎虧膽虛為膽腑病的主要病機。其病位以膽腑為中心,涉及心、肝、脾、腎等。病性又有膽虛、膽實、膽寒、膽熱之不同。

主治證候 溫膽湯類方間可以看出膽有神、精、痰、風之病變。類方中除《活人方》溫膽湯外,其他方主治證均涉及有不同程度的“神”的病變,如“虛煩”、“不睡”、“易驚”、“煩悶”、“坐臥不安”、“驚悸少寐”、“驚惕不眠”、“怔忡”等,從而說明“神”的病變?yōu)槟懜〉闹饕R床表現(xiàn)之一。“心與膽通”(《醫(yī)學入門·臟腑總論》),心主的神明和主見的產(chǎn)生,需膽的決斷而后現(xiàn),故膽腑有病,決斷失常,波及心肝,則易出現(xiàn)“神”之病變。

《三因方·卷八》及《筆花醫(yī)鏡·卷二》溫膽湯主治中有“失精”、“夢遺滑精”等精之病變。早在《素問·陰陽別論》中也有膽腎同病的記載。因相火發(fā)源于腎,寄居于膽。若膽氣虛寒,可知腎中相火不足,則精道失約而“失精”。故“精”之病變應(yīng)為膽腑病變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

類方主治中“氣郁生涎”、“頑痰”、“嘔痰”、“口吐涎沫”、“虛煩”、“眩暈”等“痰”證非常常見,無論病因為何,或寒或熱,或虛或?qū)崳驓庥艋蝮@恐,最終均可導(dǎo)致痰涎內(nèi)生,擾于膽腑,故痰擾膽腑為膽腑病變的主要病因病機,所以“痰”的病變?yōu)槟懜∽兊挠忠慌R床表現(xiàn)之一。

膽病易驚,驚則氣亂傷肝,肝傷則出現(xiàn)面青筋搐之“風”證,這也是膽腑病變表現(xiàn)之一。  

配伍思路 類方間雖方名均為溫膽湯,但主治證有膽寒、膽熱之不同,膽寒宜溫,膽熱宜清,因此治療上又有溫膽與清膽之別。

膽司少陽相火而性溫和,主升發(fā)疏泄。膽寒之時,治以溫膽散寒,如生姜,酸棗仁之類,用藥不宜過熱,故組方選藥時常在大量溫膽散寒藥基礎(chǔ)上少佐入性涼的竹茹,以適應(yīng)膽的溫和之性。膽熱之時,治以清膽瀉火之法,輕則用竹茹,重則用黃芩,此二藥皆入膽經(jīng),黃芩苦寒,竹茹甘涼,二者有程度上的差別,可視膽熱程度而定。心膽火旺甚則可加山梔、黃連、朱砂等味。總之對膽腑病證的治療應(yīng)“涼而不遏,溫而不熱”為宜。

膽寒、膽熱均可導(dǎo)致痰涎內(nèi)生,所生之痰又可擾于膽腑,痰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在膽腑病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在類方間主治證中無論有無“痰”之病變,溫膽湯類方13首中有12首中都選配了大量的理氣化痰、燥濕化痰、健脾化痰的藥物,如半夏、枳實、陳皮、茯苓等,提示加配祛痰藥在治療膽腑病變中的必要性。也說明祛痰為膽腑病變的治法之一。

肝膽相表里,膽的疏泄等各種功能有賴于肝氣之疏泄作用,二者關(guān)系較為密切,故類方中養(yǎng)血疏郁,肝膽并治。氣亂傷肝有“風”證時,常配伍鉤藤祛驚止搐,并適當加入當歸、川芎、香附等養(yǎng)血舒郁之品,以養(yǎng)肝體和肝用,體用并治,有利于內(nèi)風的平熄。

以神變?yōu)橹靼Y的膽腑治療,在溫膽或清膽的同時,應(yīng)從多臟腑著手。類方中選用了益氣補脾、滋陰補肝、養(yǎng)心、交通心腎、鎮(zhèn)心等多種安神藥物進行治療。

膽寒之時易出現(xiàn)有“精”之病變,選藥常以溫膽藥物加配生熟地、麥門冬、石斛、桂心、五味子等滋腎陰、補腎陽,固精止遺之品,溫養(yǎng)兼顧。

指導(dǎo)意義 溫膽湯類方主治包括有神、精、痰、風等證,病變部位是以膽腑為中心,涉及心、肝、脾、腎等臟,病性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從而決定了其臨床適應(yīng)范圍的廣泛性。

13首類方其中有12首方劑均主治不同程度“神”的癥狀,且組方中均配伍有各種祛痰的藥物,提示膽腑與“神”關(guān)系密切,及加配祛痰藥在組方中的重要性。對近年來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的抑郁或焦慮等精神性疾病提供了中醫(yī)辨證、治療的思路。

溫膽湯類方衍變跟蹤揭示的有關(guān)膽腑的病因病機,主治證候,配伍思路等規(guī)律,對現(xiàn)代臨床在膽腑病變的辨證治療、選藥組方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導(dǎo)意義。值得廣大醫(yī)務(wù)工作者深入研究。

從臨床看溫膽湯的多種功用

作者/陳瑞春

溫膽湯是臨床常用方,所治病種極為廣泛,只要辨證精當,療效多較滿意。茲就幾則典型病案,舉例如下:

  • 治外展神經(jīng)麻痹

胡某,男性,45歲,干部。患者左眼突然歪斜,右眼突出發(fā)脹,視物模糊。頭暈昏脹,煩躁不寐。因其發(fā)病突然,疑有占位性病變,遂作五官科各項檢査,排除腫瘤,確診為外展神經(jīng)麻痹。用輔酶A等藥治療,未能改善癥狀。又請中醫(yī)調(diào)治,用杞菊地黃丸等滋養(yǎng)肝腎、清肝明目之劑,經(jīng)治月余,也未見好轉(zhuǎn)。筆者接診,癥見左眼斜視,并偶有雙象,視物模糊,頭暈,左側(cè)頭部及眉心發(fā)脹,煩躁,夜寐多夢,口苦乏味,食納不馨,大便不暢,脈弦滑實,舌苔黃白厚膩,舌質(zhì)偏紅證,屬膽熱中阻,胃氣不和;痰熱相因,上攻清竅,用溫膽湯加減以清膽和胃,處方: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甘草8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川黃連10克、菊花10克、蒺藜10克。囑其先進5劑,再觀動靜。

藥后,諸癥悉減,斜視明顯好轉(zhuǎn),頭目清爽,視物更清晰,雙象已不復(fù)現(xiàn),夜寐安靜,口苦減,胃納好轉(zhuǎn),舌苔黃退膩減,脈象弦實而軟。囑其原方再進5劑。

時隔半月余,患者告謂,眼斜視完全復(fù)原,余癥若失,無所苦楚,自謂不藥可以。但慮其病深日久,恐有反復(fù),仍囑其再服原方以資鞏固,于是又陸續(xù)服藥25劑,竟未更方而愈,隨訪2年未見復(fù)發(fā)。

  • 降轉(zhuǎn)氨酶

王某,男,32歲,飛行員。病者慢性肝炎住院3個月余,其他癥狀得以改善,惟單項轉(zhuǎn)氨酶由300降至190單位后,不再下降。察其癥肝區(qū)偶有隱痛,胸悶,脘腹痞脹,食后腹脹甚,噯氣頻作,疲憊倦怠,夜寐不寧,頭暈不適,口苦粘膩,大便稀軟不爽,舌苔白膩,脈弦滑。病屬濕濁阻滯,肝胃郁熱。擬溫膽湯加味: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枳殼10克、竹茹10克、郁金10克、黃連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神曲10克、炙甘草6克。囑服7劑。藥后,肝區(qū)痛已失,胸悶腹脹明顯減輕;大便成形,頭暈減輕,苔仍白膩,脈弦軟,守原方去黃連、郁金,再進7劑。

三診,轉(zhuǎn)氨酶降至84單位,自述胸腹脹已除,食量倍增,大便正常,夜寐安靜,苔薄潤,脈緩而弦,效不更方,上藥又進7劑。此后轉(zhuǎn)氨酶降至40單位,為鞏固療效,再處方7劑,囑隔日1劑。后3次肝功能檢查,轉(zhuǎn)氨酶正常,未見返跳,而恢復(fù)工作。

  • 治更年期綜合征

李某,女,46歲,干部。患者近半年來月經(jīng)前后不定期,精神緊張、性格反常,遇事與人爭吵。一次因激動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醒后嘆息不已,說話雜亂無章,因而送精神病院。住院半個月,經(jīng)治療觀察,除外精神病。據(jù)其年齡和臨床表現(xiàn),擬診為更年期綜合征。

自述胸悶脅脹,嘆息不已,煩躁,腹脹納少,大便不爽,夜寐驚夢,性情急躁易怒。經(jīng)期乳房、兩脅發(fā)脹。苔薄黃膩,脈弦實。證屬肝膽氣郁,胃氣不和。處方溫膽湯加味: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枳殼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炙甘草8克、浮小麥30克。7劑。

藥后,脅脹減,嘆息止,諸癥悉減。繼進上方20余劑,精神舒暢,食納正常,已照常上班,經(jīng)半年觀察追訪,未見反復(fù)。

  • 治美尼爾氏征

王某,女,58歲,家務(wù)。病者素有眩暈,耳鳴,嘔吐病史。經(jīng)診斷為美尼爾氏征。每次發(fā)作必臥床半個月,1年少則發(fā)作3?5次,有時每月發(fā)作1次。就診時癥見:頭暈?zāi)垦#Q氣閉,覺天旋地轉(zhuǎn),嘔吐痰涎,甚則吐黃苦水,不能納食,大便不暢,夜夢紛紜,脈弦滑,苔薄黃膩。擬用溫膽湯加味: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竹茹10克、菊花10克、石決明15克、雙鉤藤15克,服5劑,諸癥悉除,不久又復(fù)作,遂將原方服用,眩暈悉平,癥狀減輕,可料理家務(wù)。繼之,病者將上藥買好存放家里,遇發(fā)作眩暈嘔吐,即服上藥3?5劑,以后眩暈雖仍發(fā),但可不必臥床,病勢較原來發(fā)作為輕。前后經(jīng)4年,用上方達100余劑,病雖未根治,但服藥即效。

后因處方蓋章太多,藥店不預(yù)售藥,只得來院更方。詢其病情經(jīng)過,溫膽湯業(yè)已成其防身良藥,每病眩暈必用,用之必效,故遵溫膽湯加味,藥味仍前。病者現(xiàn)已年近七旬,身體健壯,眩暈多年未發(fā)。

  • 體會與討論

一、溫膽湯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生姜、大棗等組成。究其功乃化痰,和胃,安神。臨床上常用以治膽胃痰熱上擾,虛煩不得眠之癥。因為痰熱干擾,肝胃不和,胃受其累,故爾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治失眠用溫膽湯,常取卓效。推而廣之,凡痰熱中阻、肝胃不和所致的失眠、眩暈、頭痛,皆可因證加減應(yīng)用。此外,以痰象為著的精神分裂癥,可合并大黃黃連瀉心湯;痰熱壅盛的胸痹證,可合小陷胸湯;中風口眼歪斜,痰涎溢甚,可合牽正散加地龍、僵蠶;肝陽上亢之高血壓、風痰相合,可以本方加羚羊角、天竺黃、鉤藤、石決明等。其變甚多,可因癥加減

二、本文所述四則,如外展神經(jīng)麻痹者,癥見口苦舌黃苔膩,煩躁不寐,脈象弦滑等痰熱交阻之癥,故以六味滋養(yǎng)未效,而施以溫膽,從痰熱論治取得療效。轉(zhuǎn)氨酶升高者,臨床上痰濕交阻者不少,尤以長夏濕土當令,用溫膽湯加菖蒲、遠志,使轉(zhuǎn)氨酶穩(wěn)步下降,其意仍在清膽和胃,方中半夏、茯苓治痰理脾,加菖蒲、遠志,助其芳化濕濁。更年期綜合征,雖無有形之痰,然其胸悶,嘆息、煩躁、腹脹等癥,亦屬于痰阻氣滯,肝郁不暢,肝胃失和,故以溫膽加疏肝理氣藥獲效。美尼爾氏征的眩暈旋轉(zhuǎn),嘔吐黃水,顯然是濕痰郁熱,中焦阻滯,以致清竅壅塞,清陽不升故頭眩,以溫膽湯屢服屢效。綜上所述,四則案例,病雖各異,然其用溫膽湯之清膽和胃,理氣化痰則是一致的,這就是辨證施治,異曲同功之妙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溫膽湯--很重要一篇文章,包括劑量,方子比例
溫膽湯方源、方義、方證分析
溫膽湯
一個問號引發(fā)的溫膽湯大討論
方劑歌訣詳解——溫膽湯
溫膽湯的功效與作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 湟中县| 方正县| 西林县| 樟树市| 遂平县| 蒙阴县| 北安市| 姚安县| 监利县| 昭苏县| 黎平县| 闽清县| 中方县| 涿州市| 新和县| 即墨市| 宁城县| 乡城县| 固阳县| 常熟市| 丽江市| 图片| 修武县| 丹棱县| 垣曲县| 鹤山市| 苗栗县| 怀来县| 金寨县| 紫阳县| 同心县| 曲松县| 白水县| 西畴县| 涿鹿县| 自贡市| 东乡族自治县| 榆树市| 临湘市|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