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秋天人們都習慣于通過進補,來彌補夏季酷暑損耗的養分,但對于脾胃功能較弱的老年人來說,進補之前必須先調脾胃,才能使進補發揮效果。并且還應根據胃寒、胃熱、胃實、胃虛四種類型采取不同的方法來調理。
胃寒體質常因過食生冷或脘腹受涼所致,表現為胃脘冷痛、口淡無味、嘔吐清水、舌質淡、苔白滑等癥狀。可采用藥膳來溫胃除寒,化濕健脾。參棗粥:海參2只、大棗10枚、大米250克,將海參發透后切片,與大棗、大米同煮粥,加鹽調味食用,有溫胃健脾、補腎養血、暖中祛寒之功效。
胃熱體質多因過食辛辣食品,或情志抑郁化火,以致胃熱偏盛,表現為胃脘部位灼熱疼痛、反酸嘈雜、口臭、牙齦腫痛、舌紅少津等癥狀。可通過練習健胃保健操,來增大氧氣吸入量,清胃去火。?挺身直立,兩腳慢慢打開與肩同寬,吸氣,雙手合掌舉過頭頂,頭盡量后仰。?呼氣,雙手落下至腿旁,向下彎腰,雙膝伸直不屈,手往下盡量滑動至腳踝處。?吸氣,頭自然下垂,盡量向兩腿靠攏,保持一定時間。?呼氣,慢慢抬起上身,雙手由腳踝處向上滑動至胯部,頭部向后仰至最大限度。?回復基本站立式。每日重復以上動作10次。
胃實體質常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食積不化所致,表現為脘腹脹滿、厭食、嘔吐酸腐、大便不爽、舌質淡紅等癥狀。可采用按摩點穴的方法來消食除脹。?轉乾坤:雙手相疊,放在肚臍上,先逆時針,從小到大摩脘腹30圈,然后再順時針,從大到小摩動30圈。?蕩胃腑:坐或臥位,用右手掌按置于中脘穴(臍上4寸) 上,先用掌根稍用力將胃脘向左推蕩,然后再用五指將胃脘稍用力向右推蕩,來回共做10次。?疏肋間:坐位,兩手掌橫置于兩脅下,手指張開,指距與肋間隙等寬,先用右掌向左分推至胸骨,再用左掌向右分推至胸骨,由上而下,交替分推至臍水平線,重復10次。?理三焦:坐或臥位,兩手指相交叉,橫放在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點),兩掌根按兩乳內側,自上而下,稍用力推到下腹處,共推20次。?按三里:雙手食、中指相疊,按揉足三里穴(髕骨向下3寸,脛骨旁開1寸) 50次。
胃虛體質多因熱病耗傷胃陰所致,表現為口唇干燥、饑不欲食、干嘔、大便干燥等癥狀。可采用藥茶療法來養陰生津,理氣健脾。白芍烏梅湯:將蒲公英15克、木香6克、白芍12克、紅棗10枚、黃連6克、炙甘草6克、烏梅10克,放入砂鍋中加水300毫升,煮沸10~15分鐘后取汁過濾,代茶頻飲。
中藥湯方驅驅涼意暖暖胃,由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組成的四物湯正是秋天滋陰補血的好選擇。
四物湯本來就是很容易入口的中藥湯方,家中老少接受度都高,可升級加入紅棗、枸杞讓湯更順口;若再加入雞肉或排骨一起熬煮,湯更甘甜,搭配白面線、氽燙青菜,就是養生又美味的一餐。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一天中溫差變化大。諺語說“補冬不如補霜降”,閩南也有諺語“一年補通通(意指全年都進補),不如補霜降”,可知秋補比冬補、甚至整年任何時節進補都重要,秋補先打好身體底子,比冬補事半功倍。
俗諺說,“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補得好格外重要。中醫師建議,可多補充溫熱水分,吃有潤燥滋陰效果的蔬果,如水梨、柿子、蓮藕,可水潤度好冬。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一天中溫差變化大。中央氣象局說,往年霜降時間點都出現在10月23日,今年時間點則落在24日凌晨1時46分41秒,比往年慢一些。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節氣寒露過后氣溫下降快,到了霜降就是接近冬天,溫度會更往下跑,可能出現皮膚、嘴巴破、心臟、血管或痔瘡等毛病,養生要從潤燥、滋陰下手,多吃溫熱食物,不吃冰涼飲,也不要吃燒烤等重口味,要增加水分攝取。
中醫的概念中,“肺主皮毛,與大腸相表里”,秋天潤肺、潤燥是希望從體內補充水分到肌膚,減少皮膚粗燥、干裂等狀況,也可改善排便。吳明珠說,水梨、柿子、蜂蜜、蓮藕、百合、山藥等都有滋陰潤燥的效果,秋季可補充實用。
時令的白蘿卜也很適合秋季食用,但性涼,對氣管不好的人會造成負擔,吳明珠建議,白蘿卜入湯很好吃,可加姜、牛肉、雞肉、山藥等一同燉煮,增加滋補效果又減少涼氣。
至于心血管問題,吳明珠說,可多吃紅色的食物,如山楂、柿子、蕃茄或洋蔥燉湯,都是不錯的滋補食材。
進入深秋,早晚氣溫變化大。早上出門應多添衣,注意保暖,尤其應注意足部保暖,“腳暖身體就暖”,涼鞋不宜再穿,夏天流行的露肚裝也應該收進衣櫥里。
吳明珠也提醒,膝關節遇到寒冷刺激,可能會酸痛加劇,有關節問題者應特別注意保暖,可使用暖暖包在需加強保暖的地方使用,如大椎穴、肚臍、關節等處。
離冬天只剩一個節氣,一定要注意保暖,早起要添衣,出外要攜帶早晚可添加的外套。尤其要保護膝關節,膝關節遇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陳年疼痛又復發或加重,故在天冷時更要保暖足部。
霜降前后脾胃功能處于旺盛時期,胃炎和胃潰瘍容易復發,還可能出現新潰瘍。由于天冷了,大家喜歡重口味的燒烤、麻辣鍋等,其實這時節應該少吃燒烤、辛辣、冰冷等食物。秋補宜平補,太過易上火,要注意健脾養胃、養陰潤燥,適合的食物有:牛肉、雞肉、蘿卜、玉米、栗子、秋梨、百合、蜂蜜、山藥、蓮藕等。
伴隨秋天而來的秋燥總是令人口干舌燥,秋末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的時候,可多食粥及其他滋潤的食物,宜選擇生津潤燥、宣肺止咳的梨、蘋果、白果、洋蔥、蘿卜等,都有助于預防呼吸道疾病。
秋季蔬果豐盛,華人都知道“藥補不如食補”,吃當令食材對身體就是最好的,其中也蘊含上天的巧妙安排與恩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