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在理解壟斷形成一般動因的基礎上,認識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客觀性,了解一般私人壟斷的性質、特征及戰后的新變化;搞清壟斷利潤及其來源,以及在自由競爭基礎上形成的壟斷并不能消除競爭,壟斷與競爭并存的格局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
壟斷與競爭 |
第一節 壟斷的形成 |
一、壟斷形成的基本動因
自由競爭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而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壟斷,這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必然趨勢。
壟斷形成的基本動因:
第一,資本的本質是追求利潤、實現價值增殖。這就決定資本主體通過自由競爭排斥其他資本,實現大資本的聯合和勾結,同時,新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最低投資額而難以與大企業競爭。大資本的獨占性必然走向壟斷。
第二,資本積累的內在矛盾迫使資本從高度集中走向壟斷。這是因為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使利潤率下降;資本積累使生產與消費矛盾更加尖銳,產品供過于求,價格下降從而利潤率下降;大企業競爭加劇市場價格波動,使利潤率下降。這迫使大資本對生產和流通實行控制,力圖減緩利潤率下降。
第三,規模經濟效益促使大資本在一定條件下結盟既可獲取規模經濟效益,又可避免兩敗俱傷。
二、壟斷組織的形式 壟斷組織形式由初級向高級發展的主要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壟斷組織形式的演變是一個適應生產集中和生產社會化要求的發展過程。壟斷組織由單一產品或部門聯合發展為許多產品和部門的聯合,由“橫向聯合”發展為“縱向聯合”,其實質是確保壟斷統治和壟斷利潤。 ![]() 三、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及戰后壟斷的新發展 私人壟斷成為資本主義新階段的經濟基礎和根本經濟特征,并表現出其他若干特征。 戰后壟斷資本新發展表現:其一、壟斷企業規模日益擴大,巨型壟斷公司不斷涌現。其二、混合聯合大公司成為現代壟斷企業的核心。其三、跨國兼并是現代壟斷企業增強壟斷實力的重要途徑。 | ![]() |
四、金融資本及其戰后金融統治形式的發展
工業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促進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這是因為大工業企業為大銀行提供了充足存款來源,增強了它的實力,為銀行集中提供了物質條件;大工業企業依賴于大銀行的支持擴大自身實力。銀行集中達到一定程度,也自然而然形成壟斷。
銀行壟斷形成后銀行的作用發生了變化。銀行由一般的支付中介人變成萬能壟斷者。銀行的新作用促使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的融合。資本融合通過兩條途徑:一是彼此購買股票和創辦新企業;二是人事結合。
金融資本是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融合生成的一種新型資本。它適應了生產高度集中高度社會化的客觀要求。
![]() | 金融寡頭主要通過資本參與實現經濟上的統治。資本“參與制”形式是以達到占有“股票控制額”來實現對其他企業的控制。金字塔式的資本統治體系,使極少數金融寡頭能控制比自身資本大幾倍、幾十倍的社會資本。 金融寡頭的政治統治是采用“個人聯合”的方式控制國家機器,操縱政府政策制定。 戰后金融資本的結構和統治形式發生了變化,主要是(1)金融集團通過經濟統治,進一步擴大壟斷統治范圍。(2)金融財團家族色彩淡化;金融資本股份法人化和法人壟斷化。(3)金融集團由傳統的金字塔式的垂直控制格局發展為以銀行資本為核心的現代金融資本網狀式聯合控制。 |
五、資本輸出及其戰后的新特點
私人壟斷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特征是資本輸出。
資本輸出的客觀必要性:為大量過剩資本尋找有高額利潤的投資場所;為商品輸出開路;控制國外原料產地和其他重要資源;爭奪霸權地位。壟斷資本對外輸出具有現實可能性: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形成世界體系;許多落后國家初步具備了輸入資本的各項條件。
資本輸出基本形式: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
資本輸出主體:私人資本輸出和國家資本輸出。
戰后壟斷資本輸出兩個顯著的特點:(一)私人資本輸出發展迅速,并漸居主流。(二)國際雙向直接投資量有不斷擴大趨勢。由于國際分工深化發展和大量科技替代品出現,西方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地區投資轉向發達地區、發達國家間相互投資。發達國家相互投資有利于生產要素高效配置,從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資本輸出對輸出國和輸入國都具有雙重作用,資本輸入國更要發揮引入外資的正面效應,防止和減少負面效應。
六、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分割世界
美洲自由貿易區
20世紀60年代后,國際壟斷組織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特點:(一)國際康采恩式的跨國公司獲得了迅速發展,并成為私人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二)國家出面組成的國際壟斷同盟。如自由貿易區、共同市場等。
國際壟斷同盟的出現并不排除對世界重新分割。“按資本”、“按實力”瓜分世界,仍然是各國最大壟斷組織對外經濟擴張中謀求暫時妥協的根本原則。
七、殖民地壟斷與戰后新殖民主義
![]() | 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后,殖民地起著特殊重要作用,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生存的條件。20世紀初各帝國主義列強把世界領土瓜分完畢,形成殖民地壟斷。 二次大戰后 ,帝國主義舊殖民體系趨于瓦解。但壟斷資本對外掠奪和剝削的本性不變,新殖民主義代替了舊殖民主義。所謂新殖民主義、即表面上承認殖民地、附屬國在政治上獨立,但實際上卻以各種手段從經濟、政治、軍事上間接控制這些國家。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掠奪主要表現是: |
海灣戰爭 |
(一)西方發達國家壟斷資本通過商品資本、借貸資本和生產資本的輸出對發展中國家加強掠奪。
(二)戰后國際壟斷資本的經濟掠奪導致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南北關系的經濟利益矛盾更加尖銳并對發展中國家形成潛在威脅。
(三)戰后國際壟斷資本通過各種途徑阻礙和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小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