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軒轅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系少典氏之子。母為有蟜氏女,曰附寶,生帝于軒轅之丘,故名軒轅,即公孫軒轅。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于有熊(今鄭州新鄭),故號有熊氏。長于姬水,故又以姬為姓,所以又名姬軒轅。
輿地志:又曰縉云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姬軒轅所建立的中國第一個王朝,我們就稱為“黃帝王朝”,而不再稱作有熊國,因為黃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
黃帝是黃河流域的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后世造神運動的學者將其神化,但這并不妨礙黃帝的豐功偉績。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其后的夏、商、周的統治者都是黃帝姬軒轅的后裔。
黃帝的誕辰是農歷三月初三,即上巳節,是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黃帝”的中華民俗傳統說法。
歷史身份:華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神話身份:神界中央天帝
黃帝所居為姬水,黃帝以姬水成——《國語·晉語》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
黃帝: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黃,故稱黃帝。
父親:少典國君(有說名為祁昆、啟昆)(據《史記》的《五帝本紀》和《秦本紀》記載都涉及“少典”,提及時期相差幾代,《史記》的少典是指部族,或曰氏與國。)
母親:附寶
妻子: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方雷氏女,名女節,次妃彤魚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
臣屬:炎帝、應龍、風伯、雨師、天女、倉頡、風后、伶倫、力牧、常先、大鴻神皇女魃等
子孫: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顓頊(次子昌意之子)、帝嚳(長子后裔)、唐堯(長子后裔)、虞舜(次子后裔),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后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后裔,這些后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隨著諸侯國繁衍的后裔越來越多,而大家都姓姬,這樣全國就一個姓,不好區分了。所以周王下令所有姬姓公國、侯國、伯國、子國、男國的后代們,都改以自己的國號為姓氏,所以這些姬姓封國的后代大多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父祖的名號為姓氏,所以后來姬姓反而不多了。這樣一來,雖然姬姓在中國上古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黃帝和炎帝并稱華夏民族始祖,華夏部落聯盟領袖,我們的血脈祖先。以他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后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陜西。黃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并。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后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后代,稱為“炎黃子孫”
二、軒轅黃帝后裔、世系:
華胥氏 (中華民族始祖母)
||
伏羲女媧
||
少典氏
第一代公少典君:天字輩。諱烈山氏,又號厲山氏,乃祝融氏之分派也,妣有蟜氏安登(又曰任姒。)生子長石年(炎帝),次勖其。
第二代公諱勖其:地字輩。父少典氏,母有蟜氏女曰安登之次子。
第三代公諱巨駓:玄字輩。乃勖其公之子也;妣蜀山氏,生子芒昧。
第四代公諱芒昧:黃字輩。乃巨駓公之子也;妣逿伊氏,生子夷栗。
第五代公諱夷栗:宇字輩。乃芒昧公之子也;妣女儀氏,生子柏堅。
第六代公諱柏堅:宙字輩。乃夷栗公之子也;妣赤水氏,生子節。
第七代公諱節 :洪字輩。乃柏堅公之子也;妣鉅閭氏,生子赫胡。
第八代公諱赫胡:荒字輩。乃 節 公之子也:妣摩利氏,生子封胥。
第九代公諱封胥:日字輩。乃赫胡公之子也;妣女娥氏,生子依盧。
第十代公諱依盧:月字輩。乃封胥公之子也;妣九方氏,生子啟昆。
以上皆相繼為少典國君。
啟昆生軒轅黃帝,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傳下后裔眾多,不能全記之也,現根據《史記》資料整理如下傳承,敬請大家商討之。
1軒轅黃帝(有熊氏)→2玄囂(少昊氏)→3蟜極→4帝嚳(高辛氏)→5帝堯(號放勛)→6第九子為源明。
1軒轅黃帝(有熊氏)→2昌意→3顓頊(高陽氏)→4窮禪→5敬康→6句望→7蟜牛→8瞽叟→9重華(為帝舜,之后傳位于5世之禹帝文命也)。
3顓頊→4鯀→5文命(是為禹,黃帝耳孫,號夏)→6啟(夏朝始也)。
4帝嚳(高辛氏)→5契,史記上稱為卨,又稱閼伯(èbó)相傳為帝嚳后妃簡狄吞燕卵而生。(此為殷祖也)→6昭明→7相土→8昌若→9曹圍→10冥→11振→12微→13報丁→14報乙→15報丙→16主壬→17主癸→18天乙(是為殷湯,商朝始也)。
4帝嚳(高辛氏)→5后稷(此為周祖也)→6不窋→7鞠→8公劉→9慶節→10皇仆→11差弗→12毀渝→13公非→14高圍→15亞圍→16公祖類→17太王亶父→18季歷→19文王昌→20武王發(周朝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