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五世紀初開始,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統治已經日漸虛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原來生活在日德蘭半島的朱特人(也譯為裘特人)紛紛涌入不列顛島,他們在和當地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稱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戰斗中,從六世紀初起,形成了七個部落聯盟,也稱七國,他們分別是麥西亞,西撒克遜(威塞克斯,韋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遜(蘇塞克斯、薩塞克斯),東撒克遜(伊塞克斯、埃塞克斯),東盎格魯,肯特和諾森伯利亞。
注:Anglo-Saxon的本意就是Angles和Saxons兩個民族結合的民族。兩者中盎格魯基本離開了大陸,把老家留給了丹麥人,撒克遜人還在大陸上留下相當大的勢力,讓查理曼大帝打了30年,屠殺無數才征服。漢語翻譯時為了區分留在大陸和去英國的撒克遜就把一個叫做薩克森一個叫撒克遜,但英語和丹麥語里沒有區分。另外,撒克遜人比盎格魯人更殘暴,撒克遜saxon來自他們使用的大砍刀sax或scramasax,現稱seax。盎格魯Angeln來自angon,意為帶倒鉤的矛(拉丁文angulus為“角”之意)。七國時期(Septarchy)的七國國家從北至南是諾森伯利亞(Northumbria,即意為:翁伯河以北的國家),麥西亞(Mercia,,“憐憫”),Essex(east-saxon,東薩克森國),EastAnglia(東昂格里亞,盎格魯人的國家),Wessex(west-saxon,西薩克森國),Sussex(south-saxon,南薩克森國),Kent(肯特國,大致為現在英國的肯特郡)。以上國家中,中部、西南部的Essex、Wessex、Sussex均為薩克森人國家(從名字就能看出),中北部到北部的East
Anglia、Northumbria、Mercia為盎格魯人國家,只有東南沿海的Kent為朱特人國家。所以英國也被稱為Anglo-Saxon人,其實當時攻擊英倫群島的還有朱特人,只是勢力太小被排除在外了.最強大的也不是一直是薩克森人,而是從盎格魯人逐漸轉移到薩克森人,國家勢力從東轉西。上文解釋的原因,Essex(east-saxon,東薩克森國),Wessex(west-saxon,西薩克森國),Sussex(south-saxon,南薩克森國),分別應該是東撒克遜、西撒克遜、南撒克遜。實際上,英國史的譯作和著作更習慣于寫作音譯:埃塞克斯(Essex)、威塞克斯(Wessex)、薩塞克斯(Sussex)。
六世紀末,傳教士圣奧古斯丁(生?-卒604.5.26)在肯特登陸,隨后在坎特伯雷開始了傳教,以后坎特伯雷成了英格蘭宗教活動的中心。《英國歷史-埃塞克斯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和肯特王國》
注:奧古斯丁是羅馬圣安德肋修院的副院長。596年,奉教宗大圣額我略一世,率同四十位傳教士往英國傳教。到了法國波王沙,人們警告這批傳教士,到英國傳教是非常棘手的工作,因為英吉利海峽風浪險惡,旅途非常危險,可是奧古斯丁囑咐眾人不必擔憂。597年,奧古斯丁一行人渡海到了英格蘭,肯特國王愛德培大表歡迎,親自在橡樹下傾聽圣道,將坎特伯雷土地撥給傳教士,建造圣堂,并準許他們自由傳教。奧古斯丁在英國傳教七年,于605年5月26日逝世,葬于坎特伯里。
七世紀初,東盎格利亞國王雷德瓦爾德Raedwald(599-624)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后,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建立了霸權(布萊特瓦達)《英國歷史-東盎格利亞王國》,此后雷德瓦爾德幫助一個流亡王子埃德溫Edwin獲得了諾森伯利亞王位。而埃德溫Edwin(616-632,生586-卒632/3.10.12,埃拉?lla之子)通過一系列的勝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諸王國公認為布萊特瓦達(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聯盟為此后麥西亞和西塞克斯統一英格蘭奠定了基礎《英國歷史-諾森伯利亞王國》。諾森伯利亞王國此后領導著各地的撒克遜人同布立吞人作戰,最終獲得了對布立吞人的勝利,并統一了撒克遜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后,諾森伯利亞的霸權開始衰退,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為了爭奪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731年到829年的一個世紀時間內,七國之間陷入混戰,在混戰中,麥西亞脫穎而出,至八世紀中葉,麥西亞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區,麥西亞國王奧法即位后,自稱英格蘭國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稱英格蘭國王的君主(《英國歷史-麥西亞王國》)。8世紀末,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整合成了4個較大的王國,韋塞克斯(Wessex),麥西亞(Mercia),東盎格利亞(EastAnglia)和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
1.奧法(757-796)麥西亞國王,東盎格魯國王,肯特國王,布萊特瓦達。(布萊特瓦達Bretwalda,
是當時七國時代的稱號,可以譯成王中之王,很類似于我們春秋時代的霸主,表示是諸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老大,這個稱號不能繼承,要憑實力去爭取。)是被衛士謀殺的前麥西亞國王埃塞爾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遜編年史里,說奧法和肯特在776年爆發戰爭,勝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奧法獲得了勝利,因為785年,奧法獲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敗了西塞克斯,此后他打敗了東盎格魯,并砍了其國王的頭,794年,他獲得了東盎格魯王位。奧法還發動了多次對威爾士人的戰爭,并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奧法墻”(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東長城)。奧法和歐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時代的人,查理曼宮廷的編年史家寫道:“他是不列顛的光榮,對付敵人的刀劍.”奧法去世后,麥西亞霸業中落,霸權轉到了西塞克斯王國手里.所以以下的世系轉入西塞克斯王國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Egbert,802-839,生771/5-卒839),西塞克斯國王,麥西亞國王,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遜編年史稱其父名字叫埃爾蒙德(Ealhmund),但在當時的各國王系中找不到這個人(肯特國王也叫這個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789年,他一度被奧法以及與他結盟的西塞克斯國王貝奧提克流放到了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802年貝奧提克死后,埃格伯特經過和兩位伯爵的戰爭,奪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爾士(英格蘭西南以埃克塞特為中心的康沃爾地區),并最終將康沃爾并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擊敗麥西亞國王貝昂沃爾夫,此戰之后,伊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魯均承認其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征服麥西亞,(但麥西亞很快又獲獨立)。并迫使諾森伯利亞承認了其霸權。
3.埃塞沃爾夫(?thelwulf,839-858)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長子,曾擊敗丹麥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羅馬朝圣,但回國后被其長子埃塞爾巴德廢黜。
4..埃塞爾巴德(?thelbald,858-860)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長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后,娶了他寡居的繼母朱迪(法國禿頭國王查理的女兒)。
5.埃塞爾伯特(?thelberht,860-865)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次子,他在位期間,丹麥人洗劫了肯特和諾森伯利亞。
6.埃塞爾烈德一世(?thelred,865-871)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三子。埃塞爾烈德一世在位期間無法有效遏制丹麥人的入侵,871年,在于丹麥人的作戰中陣亡。
7.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theGreat,871-899,生849-899.10.26)西塞克斯國王,布萊特瓦達,英格蘭國王。埃塞沃爾夫四子。868年他娶了?thelredMucil的女兒Ealhswith為妻,871年8月,24歲的阿爾弗雷德繼其陣亡的兄長為王,當時丹麥人已經占據了東盎格魯,而肯特,諾森伯利亞和麥西亞也已相繼亡國,并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區域的溫切斯特。阿爾弗雷德初戰丹麥人遭受慘敗,阿爾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麥人退回了英格蘭中部,西塞克斯贏得了5年的寶貴時間。878年,丹麥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亂,阿爾弗雷德和少數軍官不得不逃進沼澤和森林里去打游擊。但此后運氣站到了阿爾弗雷德一邊了。同年,阿爾弗雷德在伊桑頓(今埃丁頓)展開反擊,大破丹麥人。此后他和已臣服于丹麥的麥西亞結盟,886年,收復了倫敦,并和丹麥首領定立了合約。《編年史》中說:“阿爾弗雷德大帝收復了倫敦,所有的不受丹麥人奴役的撒克遜人都站到了他的一邊。”892年丹麥人再次入侵,經過四年的苦戰,阿爾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兒子愛德華帶領撒克遜了擊敗了丹麥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顛島東部的丹麥法地區和歐洲大陸。擊敗丹麥人后,阿爾弗雷德大帝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全英格蘭的國王。他將女兒艾塞爾弗列德(Ethelfled,生約869-卒918)嫁給北部的麥西亞國王,從此與麥西亞結盟。
8.愛德華一世(Edward theElder,899-924,生870-卒924.7.17)英格蘭國王。長者愛德華。阿爾弗雷德大帝和和埃塞爾維莎Ealhswith(?thelredMucil之女)的次子。愛德華一世是優秀的軍事統帥,在和丹麥人的作戰中戰功赫赫。918年在將丹麥人徹底趕跑后,他在麥西亞等地取消的丹麥人的法令,重新恢復了撒克遜法。他女兒嫁給了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三世。918年愛德華一世的姐姐艾塞爾弗列德的死,導致他919年從他的外甥女艾爾夫韋安中奪取了對麥西亞的統治權。
注:當924年愛德華去世的時候,他控制著整個英格蘭南部亨伯地區。維京國王西特里克·凱奇(SitricCáech,都柏林國王917-920,諾森伯利亞國王921-927)則統治著諾森布里亞南部的約克王國,諾森布里亞北部的埃爾德雷德卻一直在盎格魯-撒克遜的伯尼西亞王國(Bernicia)統治下,其發源地位于當今的班堡(Bamburgh)。康斯坦丁二世(ConstantineII)統治著蘇格蘭,在她的西南方仍然是古不列顛的斯特拉思克萊德王國(Kingdom ofStrathclyde)。此時的威爾士則是由很多規模較小的王國組成,包括西南部的德赫巴思王國(Deheubarth),東南部的格溫特王國(Kingdomof Gwent),在格溫特王國正北方,緊挨著的布雷切尼奧格王國(Brycheiniog),以及北部的格溫內思王國(Kingdomof Gwynedd)。
9.埃塞維爾德(?lfweard,924)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繼位16天后去世。
10.阿瑟斯坦(?thelstan,925-939)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927年成功征服了斯堪的納維亞約克王國的維京人,使其成為了整個英格蘭的第一位統治者,也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第一位英格蘭國王(他并不是法律上第一個英格蘭國王,但事實上卻是第一個)。他自稱為‘英格蘭國王’,同年蘇格蘭和威爾士國王投降,使得他可以自稱為‘不列顛國王’。他在927年的布魯南博爾之戰(BattleofBrunanburh)之戰中擊潰蘇格蘭和維京軍隊,從而確立了他的威望。但實際上,他的統治被完全籠罩在他的祖父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陰影下,以至于經常被忽視,現今他被重新審視,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西撒克遜國王之一。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異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復了被愛爾蘭的都柏林國王(維京人王國)占據的諾森伯利亞。945年他和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一世簽訂合約。946年他被闖入其聚會的賊殺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在位期間,擊退了維金人的入侵。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
13.埃德維(955-959)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長子。他在位期間,麥西亞和諾森伯利亞的領主們擁立埃德維之弟埃德加為國王起來反叛。957年,埃德維在格羅斯特戰役中被擊敗,被迫簽訂合約,將王國以泰晤士河為界分裂,埃德維占據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將北方領土交給了他弟弟。埃德維死后,埃德加重新統一了王國。
14.埃德加(959-975)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稱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統治時期。英格蘭行政機構趨于完善。他劃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對國王負責,在郡下面設區,區下面是市。從郡、區到市有一套嚴密的司法系統維持治安,稅收制度也得到恢復,英國文學也開始萌芽,英語開始發展成為書面語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歐的領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當先進的維護君主制統治的制度,雖然埃德加死后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設立的組織機構和英格蘭文化卻已根深蒂固,此后丹麥人和諾曼人的王朝均無法加以改變。埃德加的行政組織制度,保證了此后英格蘭避免了類似于歐洲大陸國家那樣領主割據局面的出現。973年,埃德加在巴斯舉行了加冕典禮,從而奠定了日后加冕的程序,而這次加冕標志著英格蘭王國的徹底統一。
15.愛德華二世(975-978)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為“殉教者”, 978年被無神論者信徒所謀殺.
1001年被封為圣徒,稱“圣愛德華”。
16.埃塞爾烈德二世(978-1013,1014-1016)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無準備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靜再次被打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又開始了,切斯特遭到愛爾蘭人的洗劫,南安普頓人則受到維京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或丹麥人的大肆屠殺。埃塞爾烈德面對入侵,一味賠款而不敢動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賠款數以換取短暫的和平,1012年,埃塞爾烈德繳納了4.8萬英鎊的賠款(相當于當時英國大約4到5年的國民收入),但卻沒能阻止北歐海盜繼續橫行,1013年,丹麥人領袖斯韋恩將丹麥人控制的麥西亞、丹麥法區及諾森伯利亞合并,并稱英格蘭國王,埃塞爾烈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里去避難。(其妻愛瑪是諾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兒)。1014年初斯韋恩去世,埃塞爾烈德得以復位。但斯韋恩的兒子卡紐特王子繼續要求獲得英格蘭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蘭國王,埃塞爾烈德二世之子。被稱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顧其父的反對,聚集了一支人馬,開始和丹麥人作戰,雖然敵我懸殊,但他仍然多次取勝,還解了倫敦之圍,于是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物,埃塞爾烈德死后,他登上英格蘭王位,但數月后,不幸英年早逝,英格蘭因此陷于絕望之中。英格蘭教界的貴族們于是在南安普頓宣布,永遠廢黜埃塞爾烈德的后代,承認卡紐特做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孫們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遜王朝中斷。
1016-1042年為克努特家族的統治時期。
18.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生1001-卒1066.1.5),英格蘭國王,埃塞爾烈德二世之子。在丹麥國王克努特一世(CnuttheGreat)君臨英國之后,為防止諾曼底公爵護送英國王子回國復辟。克努特一世向公爵的妹妹埃瑪王后求婚(即愛德華的母親),并許諾讓這次聯姻中所誕生下的子女繼承英格蘭,諾曼底公爵接受了這個要求。此后,愛德華一直生活在諾曼底公國。愛德華死后不到一年,英格蘭遭諾曼人征服。
19、哈羅德二世(1066,生1022-卒1066.10.14),原名哈羅德·葛溫森,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韋塞克斯王國的末代君主。懺悔者愛德華去世后,王后之兄哈羅德即位。他的王位受到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及諾曼底公爵私生子威廉的挑戰。哈拉爾德三世首先入侵了英格蘭北部,哈羅德二世率領親兵組成的精銳急行軍反擊,在1066年9月25日于斯坦姆福德橋戰役中擊敗挪威人,哈拉爾德三世陣亡。諾曼底公爵威廉迎來了海風的轉向,終于舉兵登陸了英格蘭,在入侵了英格蘭南部之后,直指倫敦,哈羅德二世被迫率領疲憊的部隊回援并占領了通往倫敦路上的有利位置。1066年10月14日英諾兩軍決戰(黑斯廷斯之戰),結果英格蘭軍隊戰敗,哈羅德二世本人亦戰死。諾曼底公爵威廉進入倫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