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是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基督教帝國,其重要性可以做這樣的最簡單的表述:如果拜占庭帝國在黑暗時期初期和西羅馬帝國一起崩潰了,那么西方整個基督教文明,就不可能存在了。
2.公元378年,瓦倫斯皇帝在亞德里亞堡被西哥特人擊敗,標志著羅馬帝國的黃金歲月結束,歐洲進入了黑暗時代,從此之后的羅馬帝國和以前政治統一的帝國,在性質上發生了變化,于是此后的東部的帝國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5,公元610年,東羅馬帝國希拉克略王朝建立,希拉克略皇帝下令將官方語言從拉丁語改為希臘語,從此東羅馬帝國成為了一個純粹的希臘人帝國,所以最狹義的拜占庭帝國也有從610年希拉克略王朝開始算的。
一.君士坦丁王朝
1,君士坦丁一世(306-337),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四帝共治”時期的凱撒(副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之子。被稱為君士坦丁大帝。305年,兩位奧古斯都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306年7月,不列顛軍團推舉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從311年到324年,君士坦丁先后擊敗馬克森提烏斯(312年)和李錫尼(324年),成為了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錫尼共同發布《米蘭敕令》,給予了基督教合法地位,結束了羅馬帝國內持續200年的對基督教的迫*害行為。(《米蘭敕令》中規定了星期天是國民的祈禱日,不工作,這就是星期天休息日的來歷。)此后君士坦丁大力在帝國境內推動基督教的發展,325年他組織了第一次尼西亞宗教會議,解決和阿里烏教派對于“三位一體”的爭論,會后誕生了早期基督教最重要的文件《尼西亞信經》,這為今后基督教贏得帝國國教地位打下了基礎。324年,君士坦丁致信波斯薩珊皇帝沙普爾二世,希望他停止對境內基督徒的迫害行為,但遭到拒絕,波斯羅馬為此爆發戰爭,這是此后波斯羅馬戰爭的序幕。君士坦丁大帝大規模改建了古希臘的拜占庭城堡,將其命名為“新羅馬”,并在330年遷都與此,君士坦丁死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中世紀一座不朽的城市就此誕生。君士坦丁在位期間,擊敗了汪達爾人、西哥特人和薩爾馬特人,并重新收復了早早放棄的達西亞省(今羅馬尼亞地區)。君士坦丁一世在世時,于326年處死了自己的長子克里斯帕斯,從此直至他去世,都沒有指定帝國的繼承人。但是生前,他任命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為“凱撒”,分別統治著帝國的某片區域。337年,君士坦丁一世過世,他的三個兒子,也即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同時繼位。并且瓜分了帝國,而兩個侄子和其他多位親屬,都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所殺害。
注1:羅馬帝國于286年被戴克里(284.11.20-305.5.1,生244.12.22-卒311.12.3)先分為兩部分后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每部分由一位皇帝管轄,稱為“奧古斯都”,每位奧古斯都再指定一位助手和繼承人,稱為“愷撒”)。285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他首先給予他的前戰友馬克西米安愷撒的稱號,286年又加封他為奧古斯都。于是馬克西米安Maximian(286.4.1-305.5.1,生250-卒310.7)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副帝,戴克里先的共治者。馬克西米安統治西部,駐意大利北部的米蘭,以阻止日耳曼人的侵略,負責鎮壓巴高達起義和非洲人民起義。戴克里先把他的皇宮安置在馬爾馬拉海岸的尼科米底亞,緊靠波斯邊界,以保持對東方的戒備狀態。293年,戴克里先又把兩帝共治變成了四帝共治,增加兩個皇帝充作自己和馬克西米安的助手。一個是塞爾迪卡(索菲亞)人伽列里烏斯Galerius,一個是內索斯(尼什)人君士坦提烏斯一世Constantius,兩人都被授予略低于奧古斯都的愷撒稱號。戴克里先認伽列里烏斯為養子,馬克西米安認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為養子。四帝分治帝國的不同部分,四人各指揮一支軍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以羅馬為首都。 戴克里先規定,奧古斯都滿20年任期后,必須交卸權力,他的繼承人愷撒繼任奧古斯都,同時任命新的愷撒,即新的繼承人。這是羅馬歷史上皇位繼承的第一個明確規定。
注2:隨著羅馬帝國的組織、法律、法規在內部各省區的建立和健全,其內部基本保持穩定,在邊境地區也消除了外敵的威脅,戴克里先決定退位,按照他原來的設想實現政權的平穩過渡。305年,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同時退位。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退位后,君士坦提烏斯一世(305-306,生250.3.31-卒306.7.25)在西部、伽列里烏斯(305-311,生260-卒311),在東部各自繼承了奧古斯都的位置,接著任命了兩個新愷撒,一個是弗拉維亞斯·瓦勒里亞斯·塞維魯斯,主要控制非洲和意大利地區;另一個是蓋勒里亞斯·瓦勒里亞斯·馬克西米努斯·達易士。 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在不列顛和高盧的羅馬軍團擁立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兒子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伽列里烏斯勉強接受了君士坦丁的要求,但只是讓他當副帝愷撒,而堅持讓副帝愷撒塞維魯斯(307.3/4-307.9.16,生?-卒307.9.16)當奧古斯都(西部)。大約也是在這個時間,羅馬的近衛軍擁戴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306.10.28-312.10.28,生278-卒312)為奧古斯都。然而,馬克森提烏斯只接受了愷撒的頭銜,而讓他已經退位的父親──仍想當皇帝的馬克西米安恢復了他原有的奧古斯都頭銜。幾方經過一年的斗爭,最后以塞維魯斯被處死而告終。君士坦丁成為副奧古斯都,同時承認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然而,伽列里烏斯皇帝拒絕承認君士坦丁和馬克西米安兩人的合法身份。307年,伽列里烏斯入侵意大利,雙方相持不下。308年,伽列里烏斯無奈之下任命李錫尼Licinius(308-324,生263-卒325)接替死去的塞維魯斯的位置,成為羅馬的奧古斯都(西部);而后又任命其外甥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MaximinusDaia/MaximinusII,308-313,生270-卒313)為奧古斯都(東部)。與此同時,馬克森提烏斯在近衛軍的支持下,將其父馬克西米安趕下臺,自稱為奧古斯都(西部)。馬克西米安拒絕放棄其皇位,逃往高盧,求助于君士坦丁。此時,自稱奧古斯都者已經多達六個,包括馬克西米安、伽列里烏斯、君士坦丁、李錫尼、馬克西米努斯、馬克森提烏斯。四帝共治在實際上已經崩潰。308年,在戴克里先仲裁下,六個相互爭斗的奧古斯都有五個得到調解,在卡南敦達成協議,停止戰爭。馬克西米安放棄帝位。從310年到324年是漫長的內戰,幾個奧古斯都互相征戰。最終,君士坦丁再次統一了羅馬帝國,成為唯一的皇帝。
注3:307年,伽列里烏斯親往意大利討伐馬克森提烏斯,大敗而回,無奈之下他擢升李錫尼為奧古斯都,管理伊利里庫姆、色雷斯與潘諾尼亞,同時任命另一部將外甥副帝凱撒馬克西明·代亞(MaximinusDaia/MaximinusII,308-313,生270-卒313)為奧古斯都,管理敘利亞與埃及等地。雖然李錫尼接過了塞維魯的虛位,但他并沒有進攻馬克森提烏斯這位西部的篡位者,相反他發動了對薩爾馬提亞人的戰爭,并取得了幾次勝利。311年伽列里烏斯死去,這時李錫尼不僅是西部名義上的奧古斯都,同時也掌握著大片東部土地,他與馬克西明·代亞達成協議,以赫勒斯滂與博斯普魯斯海峽為界,前者占有帝國東部的歐洲部分,后者則占有亞洲部分。312年君士坦丁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中擊敗并殺死了馬克森提烏斯。次年3月李錫尼與君士坦丁在梅迪奧拉努姆(今之米蘭)會晤,李錫尼迎娶君士坦丁的同父異母妹妹君士坦提婭(Constantia),雙方結成新的同盟,同時還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停止對基督教的迫害,基督教的地位從此合法化。這時代亞與李錫尼決裂,他集中了7萬軍隊,越過海峽,李錫尼則率領一支3萬人的軍隊,前往迎戰,兩軍隨后在特茲拉盧姆展開會戰,代亞潰敗,一路逃到西里西亞,他企圖在此建立一條新防線,未能成功,只好繼續逃亡至塔爾蘇斯并死在了那里。作為勝利者,李錫尼成為東部唯一的奧古斯都,建都尼科米底亞,君士坦丁則是西部的奧古斯都。
注4:314年新的內戰又爆發了,起因是君士坦丁懷疑自己另一個妹夫,時任元老院議員的巴西阿努斯(Bassianus)暗通李錫尼。雙方在西巴萊的首次戰役以李錫尼的失敗而告終。他撤至西米烏姆,重組軍隊,擢升瓦倫斯(Valens)為共治皇帝。316年馬迪亞戰役李錫尼再次作戰失利,可能由于雙方有親屬關系這一緣故,最后兩邊達成和解,李錫尼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作為條件,他處死了瓦倫斯,并放棄了部分領土。這次的和平持續了5年,雙方表面上努力維持極為脆弱的和平狀態,暗中仍不斷地尋找攻擊對方的借口。在這期間,李錫尼一方面繼續對薩爾馬提亞人用兵,另一方面發布了一些對基督教不太友好的法令。他禁止各城的主教相互通信,禁止教徒集會,把傳教的范圍限定在城市以外,對不信傳統諸神的官員予以撤職。李錫尼這么做可能是想挑釁君士坦丁向他發動攻擊。321年君士坦丁說服了一些曾在自己國土上肆虐的蠻族越過多瑙河劫掠李錫尼的領地,這激怒了李錫尼,他宣稱對方破壞了他們之間的和平協議,于是君士坦丁索性撕破臉皮,重啟戰端。324年李錫尼的17萬大軍在阿德里安堡戰敗,他被迫躲入拜占庭的城墻,并忍受圍困。隨后李錫尼的艦隊又在赫勒斯滂海峽被君士坦丁的兒子克里斯普斯(Crispus)摧毀,他只能留下新提拔的副帝馬提尼亞努斯(Martinianus)繼續堅守,自己則一路撤退到了克里索波利斯,在那里與君士坦丁展開決戰又遭失敗。最后李錫尼逃往老巢尼科米底亞,在那里被迫宣布退位,向君士坦丁投降。在妹妹的求情下,君士坦丁饒了李錫尼一命。起初他尚能保有自己的住宅,過著軟禁的生活。但是在325年,君士坦丁借口李錫尼煽動軍中蠻族叛亂而將其處死了,一同喪命的還有他與君士坦提婭的兒子李錫尼二世(LiciniusII)。
2.君士坦提烏斯二世(337-361),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羅馬共帝馬克西米努斯的女兒狄奧多拉之次子。君士坦丁一世去世后,三子三分帝國,君士坦提烏斯獲得了帝國東部。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入侵意大利(當時屬于君士坦斯一世統治范圍),結果兵敗被殺,幼弟君士坦斯一世合并了其兄的領地,成為整個西羅馬的皇帝。350年,君士坦斯一世被篡位者馬格內提烏斯殺害。 353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擊敗馬格內提烏斯,迫使其自殺, 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355年,他以妹夫兼堂弟朱利安為西部的凱撒,360年,他又試圖奪取尤利安的兵權,導致軍隊嘩變,朱利安在高盧被他的軍隊擁為奧古斯都,帝國再次分裂。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從東方趕回,準備與朱利安決戰,但未開始戰斗,自己就因疾而去世(361年),朱利安繼承了帝位。
3.朱利安(361-363),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孫子,君士坦丁一世的女婿。被稱為“叛教者”。他被稱為“叛教者”是因為他在位期間再次取消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毀壞教堂,并對基督教徒展開迫*害。363年在他出征波斯途中,還將耶路撒冷的所羅門圣殿摧毀。同年,他在與波斯沙普爾二世的戰爭中陣亡。他死后,他的部下朱維安被擁立為皇帝,朱維安統治的八個月被稱為“非王朝時期”。朱維安因食物中毒死去,接著瓦倫提尼安一世和瓦倫斯一道被推舉為羅馬帝國皇帝。即位之后,瓦倫提尼安和瓦倫斯平分了羅馬帝國,瓦倫提尼安一世(364-375,生312-卒375)選擇了西部。見《西羅馬帝國(瓦倫提尼安王朝)》
二 瓦倫提尼安王朝
1.瓦倫斯(364-378),羅馬皇帝,西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之弟,羅馬將軍格拉提安之子。朱維安死后,他被擁立為奧古斯都,瓦倫斯鎮壓了朱維安部將普羅克皮烏斯的叛亂,鞏固了在帝國東部的統治。在位期間,他驅逐了阿里烏教派的主教,并重新確認了《尼西亞信經》的權威地位。376年,西哥特人受匈人的沖擊,渡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瓦倫斯拒絕他們進入帝國,并出兵攻擊進入帝國的西哥特人。378年,帝國軍隊在亞德里亞堡被日耳曼人徹底殲滅,瓦倫斯皇帝被殺,羅馬帝國的大門被蠻族打開。瓦倫斯因此被稱為“真正的羅馬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意思就是瓦倫斯死后的羅馬帝國已經不是羅馬帝國了。)
2.狄奧多西一世(379-395),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的女婿。狄奧多西一世時期,允許西哥特人進入巴爾干半島,并與他們實現了和解,西哥特人還幫助他和西羅馬的篡位者尤格尼烏斯進行內戰。394年他打敗了尤格尼烏斯,再次統一了,也是最后一次統一了羅馬帝國。至392年,狄奧多西一世正式確定了尼西亞派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并開始清洗國內的異教實力,保存有大量古希臘著作的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便在此期間遭到了毀滅性的焚燒。狄奧多西死后,東西羅馬再未統一,因此,395年被認為是東西羅馬正式分裂的一年。
3.阿卡狄烏斯(395-408),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長子,西羅馬皇帝霍諾留斯的長兄。阿卡狄烏斯是個虔誠的教徒,但卻是個有名無實的皇帝,政權先后被他的執政官奧特洛皮烏斯,他的妻子奧多西婭,以及它的禁衛隊長安特姆烏斯所把持。
4.狄奧多西二世(408-450), 東羅馬皇帝, 阿卡狄烏斯的長子。429年,狄奧多西二世組織了一個委員會編纂整理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的所有法律文獻,并在438年完成了《狄奧多西法典》,此法典為100年后查士丁尼的法典的編制提供了基礎。狄奧多西二世時期,日耳曼蠻族徹底洗劫了西羅馬帝國,但富碩強盛的東羅馬帝國,以及他在位期間修建的長城,使蠻族對東羅馬避而遠之,東羅馬得以在日耳曼人的民族大遷徙浪潮中,保持相對的平靜。但帝國還是受到了阿提拉匈人的洗劫,不得不向匈人屈辱求和。狄奧多西二世時期,還創建了中世紀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大學。450年,狄奧多系二世死于一起馬術鍛煉意外。
5.馬西安(450-457),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之姐普爾切利婭的丈夫。早年馬西安是東羅馬軍隊的士兵,曾參加了對波斯和汪達爾的戰爭,并被汪達爾人俘虜。在被釋放后,他擔任了帝國的保民官。狄奧多西去世后,馬西安娶了他的繼承人普爾切利婭,并得以被推舉為東羅馬皇帝。成為皇帝后,馬西安一改以往對匈奴的退讓求和政策,對匈奴主動出擊,阿提拉不得已退出了東羅馬,轉而進擊高盧和意大利。他還打敗了敘利亞人和埃及人的叛亂,并擊退了亞美尼亞人的入侵。馬西安大力改革稅制,制止浪費,并向被蠻族摧毀的地區移民,東羅馬國力在他統治期間迅速恢復。馬西安雖然僅在位7年,但卻被認為是拜占庭早期最有作為的君主之一。后代的東正教會封他和他的妻子為圣徒,定每年的2月17日為紀念圣馬西安夫婦的紀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