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鮑艷舉;今天和大家分享得題目是《如何學好經方》
學習經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把我自己的體會和大家分享一下。主要由以下兩點:
1.先建立六經體系,而不是背誦原文
很多人對經方,既愛又恨,愛是因為經方是經典,是好的學問,是中醫(yī)的源頭和根本;恨是經方、經典需要背誦原文,甚至四大經典都需要背誦,不然免談經方和經典,這也是很多經方家都強調的。背誦確實是我們學習經典的很重要的一步,但并不是唯一有效的路徑。
對學經方、用經方比較好的同道,我們問的第一句話大部分都是:“你是不是把《傷寒論》倒背如流啊?”其實,有時候結果并非如此。把《傷寒論》原文背誦的倒背如流的,臨床上并非就能解決問題。為什么呢?因為臨床上疾病病機的復雜性遠非《傷寒論》中幾個條文所能涵蓋的。用經方強調一方一法,原方原量,不分輕重,不知變通,不會合方,不會加減,多是不知疾病復雜性的表現。當然,面對個別病機復雜的疾病,在綜合病機調理無效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單刀直入”,用原方原量、少加減、大劑量,亦可取效,但這絕對不是常法。
我是在上大學期間背誦的《傷寒論》,那時候也是把重要的條文背誦了,因為臨床上用得少,背誦完了,很快就忘了。后來有幸認識馮世綸老師,開始接觸胡希恕的獨特的六經辨證體系。《醫(y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開篇提到的: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其氣然,推其形臟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特別是“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與我們的六經辨證體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后來我的重心就放在了六經體系的建立,特別在胡老、馮老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花寶金老師、劉觀濤老師和張磊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我相繼寫了三本書,分別是《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常見病抓主證與辨方證》和《獨立全解經方實驗錄醫(yī)案》,這三本書基本上奠定了我的六經辨證體系,這期間大概花了將近八年的時間,我的六經體系的脈絡才算比較清晰了。
在建立完整的六經體系之前,我對一些病說實在的沒有十足的把握,有些病好了也不能明確指出為什么好了,對于沒有好的疾病也沒有明確的思路,即使有些常見病、應該治好的病,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好。建立完整體系之后,我對疾病的認識上升了一個層次,更注重從整體上去考慮了,有效率也明顯提升了,門診量從原來的一天20-40人,提升日診到百人以上。即使有些病第一次治療無效,在第二次治療時通過分析其六經實質,一下子就能判斷出第一次治療的不足之處,這樣能夠保證在第二次治療時有效。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有效率,在兩次之內,是非常高的。
沒有體系,很多知識點都是零散的,無法融會貫通,也就無法登堂入室。我曾經遇到過不少學經方的同道,每年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學費去外地求學,聽說誰開經方的培訓班或者是經方的會議都去參加,每次參加完也是非常興奮,感覺自己水平提高了不少,可是回到臨床上你會發(fā)現很多疑惑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為什么這個患者應該有效,反而無效?”、“為什么這個患者一點底兒都沒有,反而療效出奇的好?”、“老師在培訓班上講的治療起來非常有效的疾病,我為什么復制不出來?”,回答這些問題,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的知識點沒有系統(tǒng)化、體系化。
只要你是一個愛學習,善于學習的人,學了老師的知識,在臨床上復制不出來,那很大程度上不是你的問題,而是老師的知識體系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名醫(yī)之后無明醫(yī)“,很多時候不在于有無名醫(yī),主要是名醫(yī)他的體系有問題,導致很多人無法學習,無法復制。
2.先深度分析病機,而不是死記方子
病機是中醫(yī)的核心,中醫(yī)大夫水平的高低,就體現在辨析病機水平的高低上,而不在于是用的經方還是時方,并不是你用了經方就是高手。
很多人學習經方,就是想記幾個方子,某某方治療某某病,也不需要辨證,看到有什么癥狀,就用什么方,相對比較簡單,學完幾個經方就當個秘方來用,雖然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但總的還是不能有本質的提高,不能成為大家。
我們都知道一提到經方,就知道有“方證對應”、“抓主證”、“辨方證”,往往對病機比較忽略。用經方的過程其實也是辨析方與癥,喜歡將《傷寒論》中經方描述的癥狀與患者的主證相對比,要是對上了,就方證對應,就可以用原方,對不上的就沒法開藥了。經常聽到有些同道這樣描述經方:“經方一旦要是對應上證了會有出奇的效果,但是很多時候臨床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經方的方證特點,相差很遠,無法應用經方,所以我不用經方治療內科疾病,治療臨床雜病。”我認為“傷寒論的六經體系僅僅是治療外感的“是錯誤的,最主要核心是對病機的認識沒有上升到一個層次。
還有就是明明經方的方證描述與患者的主證也是一模一樣的,但是用上了這個經方反而也是無效的。
破解這里面的難題,提高治病有效率,必須要對中醫(yī)的病機進行深入的研究,不但要認識,更要能夠辨析出來。
前面講的六經辨證體系僅僅是辨證的大方向,很多細微的病機是不容忽略的。所以,臨床上一些大夫用經方,忽略了細微病機的辨析,臨床辨證水平低下,也很難成大醫(yī)。在后面的課程中,我會詳細和大家分享六經體系和病機的辨析過程。
我認為六經體系和病機辨析是學好經方最重要的兩點,這兩點解決了,后面再學習具體的經方、運用經方,才能得心應手,融會貫通,最后能達到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