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經湯治療痛經案
轉載自《經方臨證感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支持中醫發展請購買正版圖書
案一:高某,女,20歲,形體中等,面色黃暗。2012年6月2日以痛經來診。
患者13歲月經初潮,痛經并不明顯。高中開始痛經,已經4年,月經周期準,經量偏多,經血色暗,有小血塊,經期持續7~8天,一般前3天量多。平素不食辛辣,也不敢食生冷,如果食用辛辣或生冷,痛經均可加劇,其痛經多在經期前3天內,此時月經量多,月經量變少時疼痛即可逐漸緩解,痛甚時易出冷汗,伴惡心,上吐下瀉,干嘔。口不苦,不干,咽喉無異常,經前乳房不脹。平素大便偏干,眠納均可,舌質淡嫩,苔薄白而滑,舌尖有瘀斑,雙脈有力。
處以溫經湯:吳茱萸8g,干姜10g,大棗(掰)10g,黨參10g,赤芍10g,當歸10g,川芎15g,姜半夏12g,牡丹皮10g,肉桂10g,麥冬10g,甘草10g,阿膠(烊)8g。煎服,月經期間服用,每日1劑。10月15日電話得知,患者在校期間因服藥不便,推遲到暑假,服用8劑,療效卓著,其痛經明顯緩解,而且皮膚改善尤為明顯,光滑而紅潤。
案二:孫某,女,17歲,面色潤澤,形體中等,身高170cm,體重63kg。2011年8月27日就診。平時月經基本正常。此次因受涼,經前出現小腹冷痛,月經不暢,經色偏暗,痛甚時惡心欲吐,伴輕度腹瀉,納眠均可,舌脈無明顯異常。
處以溫經湯:吳茱萸6g,川芎15g,白芍15g,當歸15g,干姜15g,姜半夏15g,牡丹皮15g,肉桂10g,桂枝10g,麥冬10g,人參10g,炙甘草10g,阿膠(烊)10g。因患者即將出國到澳大利亞學習,僅服藥2劑,即收到明顯效果。因出國帶藥不便,囑以當歸芍藥散常用。
2013年1月14日利用回國機會再次來診,其母述澳大利亞正處于夏季,天氣炎熱,患者在家常赤腳行走,可能因之受寒,上次行經前頭痛、惡心劇烈,遂到醫院檢查治療,醫院按病毒性腦膜炎治療半月,頭痛、惡心等消除,痛經未作,經血色暗。前天患者少腹疼痛、腰痛、惡心,今日經至,但仍感少腹冷痛,乳房不脹,舌正苔潤,納眠均可,大便正常。仍處以溫經湯加味,上方加桃仁15g,煎服,因即將出國,僅開方3劑,并囑帶方出國,經前5日服用,服至經至。
按:筆者治療痛經,常用經方有溫經湯、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當歸芍藥散、四逆散等。其中溫經湯來源于《金匱要略》,原文如下:“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筆者應用溫經湯的主要指征有:面黃體瘦,其痛經多在月經期內,月經量或多或少,或有少量血塊等。本案患者基本符合上述特點。
痛經常用經方及辨證特點
(1)如果痛經發生在月經來臨前,血塊多,兼有大便干結,左少腹有明顯壓痛者,宜選用桂枝茯苓丸;
(2)痛經發生在月經來臨前,大便干燥,少腹拘急者,桃核承氣湯較為合適;
(3)如果大便稀溏,白帶量多,或伴有下肢水腫,而痛經者,屬于血水同病,宜當歸芍藥散;
(4)如果經前乳房脹痛明顯者,屬肝郁氣滯,宜四逆散。
根據病情,以上諸方常合方使用。
由于方中含有當歸、阿膠等養血補血之品,所以,患者在服用溫經湯后,黃暗而粗糙的皮膚可能會變得紅潤而有光澤,充分說明了溫經湯的補虛作用,黃煌教授把本方稱之為“天然的雌激素”,實不為過。婦女在五七之后,小量常服溫經湯制作成的溫經膏,可保養卵巢,防止衰老,比起某些現代組方強百倍還不止,這就是經方的魅力。
中醫講究個性化治療,具體病案具體分析,
轉載僅供學習參考
閱讀是一種修養,分享是一種美德
猜你還喜歡【點擊文字直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