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負面新聞的不斷增多,使得有些人也不由自主地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產生了對于社會的不信任以及恐慌情緒,同時又由于生活中和家庭中的矛盾和不快,使得人們的消極情緒以及負能量不斷積累和深化。一些心理學家和心理學工作者也把目光更多投入在應對損傷、缺陷和傷害的研究。但是,心理學的研究是為了人們的幸福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所以就不僅僅應對損傷、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它也應對力量和優秀品質進行研究。
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所創建的積極心理學矛頭直指過去傳統的“消極心理學”。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就是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
當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運用到家庭教育方面的時候,無疑是對中國人的傳統教育觀的顛覆性的挑戰。在中國的本土教育中,普遍崇尚一種挫折教育和懲罰教育。“受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棍棒底下出孝子”,“沒有現在的苦,哪來將來的甜”這些好像是很多家長口中念念有詞的教子三字經。一方面家長們期待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另一面又去扼殺孩子們的一些夢想,對孩子取得的一些小小的成績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非要把父母的愿望強加給孩子,非要他們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線前行,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試問孩子那小小的翅膀、稚嫩的羽翼能盛得下這來自父母的愛的風暴嗎?在這樣的疾風厲雨下,孩子能夠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嗎?
中國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事實上一個孩子的人格核心在六歲以前已經完全形成了,而塑造者就是爸爸媽媽們。因此,在這唯一的時期父母是不是做對了,就決定了寶寶人格核心的形成,也決定了在此基礎上發展的個體性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積極心理學可以讓家長們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積極的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嬰兒從自我知覺出現后就開始產生被人愛、被人喜歡和被人認可的需要,也是人類最基本需要。積極的自我關注一旦建立,就不再依賴被愛的需要,而可以自我延續。
作為家長應該了解和滿足孩子這種渴望被接納、被認可的需要。應該學會去欣賞和贊美自己的孩子,用鼓勵來替代責罰,用獎勵來替代批評。家庭生活中要:“三不”、“三多”:不批評、不抱怨、不指責;多鼓勵、多表揚、多贊美。家長應該把這種積極的關注投向孩子的優點和品質中,并把孩子的這些優秀的品質講出來,讓孩子真心覺得自己很不錯。在父母的關愛中學會如何去愛,從小培養他們一種愛的能力,寬容的氣度,并能夠擁有勇氣、責任感、創造性和想象力。讓孩子在鼓勵和贊賞中,對自己充滿自信,對自己的夢想充滿期待并能付諸實踐。
父母要學會做一個會說話的家長。不要讓自己的那些言語中的壞習慣毀掉孩子。有的家長對孩子給予很高的期待,在稍不滿意時,就用極嚴厲和刻薄的言辭去貶損孩子;有的家長就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并數落自己孩子的種種不是;孩子如果犯了錯誤,有的家長就會預言孩子將來沒出息。這些壞習慣、壞言辭就像一劑毒藥,會毒害了幼小孩子的心靈,他們甚至會因為這些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奮斗的勇氣和目標,這種灰色的言辭會形成一道灰色的影子和幕墻,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籠罩在孩子的心靈上,甚至一生,讓他們缺少自我價值感和安全感。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管住口,不要總在事后或者出現問題了說我這是為孩子好,您的這些話和行為恰恰毀掉了自己的孩子。
要學會信任和理解自己的孩子。要常常對孩子們說:我信任你、我理解你。有的家長總在抱怨,為什么越是想去關心孩子,孩子卻總是逃避自己,這是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缺少一種起碼的信任與理解。所以孩子不可能與父母敞開心扉,但是在孩子內心深處卻是最渴望來自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接納。只有雙方有了信任與溝通,在發生了某些事情的時候,孩子才會想到第一個對父母說,而不是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逃避責罰,那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同時要給與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如果一再替代孩子做出選擇,長大后他們可能會喪失自我選擇的能力。要充分信任孩子,就要讓孩子大膽的去選擇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就好像一對兄弟的父親說的那樣:“只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你們還小,只要不斷努力,將來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兩個兒子牢牢地記住了父親的話,并一直努力著,等到他們長大了—哥哥36歲,弟弟32歲時—他們果然飛起來了,因為他們發明了飛機。這兩個人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來自父母的信任與鼓勵能最大限度地燃燒一個人的潛能和斗志,指引孩子飛向夢想的天空。所以,家長們要去做孩子夢想的推動者,而不是孩子夢想的終結者。
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正能量理論將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能,可以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 “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
傳統的觀念認為一個人只有改變了認知,才能改變情緒并作出與情緒相協調和對應的行為。但是正能量強調的是語言、姿勢、表情、行為都能影響心態和情感。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您可以先做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動作或者表情,這種樂觀的行為一直保持下去,反過來也可以影響您,可以讓您的心態和情緒變得樂觀和積極起來。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也有過相似的觀點,如今在森田療法的自我調節階段,就有“想要整心,先要整形”的說法。讓行動來作為自己生命的主宰,不要讓那些固有和僵化的觀念束縛了我們的快樂和夢想。
因為正能量是可以傳遞的,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成為正能量的傳遞著,成為積極心理學的第一消費者。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親子教育中,讓我們大家都能積極行動起來,不但要做積極心理學的踐行者,也要做正能量的傳遞者,把積極的語言、積極的心態和積極的觀念都能帶給我們的家人和孩子,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擁有一個健康、和諧、快樂的家庭生活。
作者:高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