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處。
光明穴的準確位置圖
光明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小腿外側外踝尖直上5寸,當腓骨前緣,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取穴。
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光明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筋膜、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長伸肌。皮膚由腓淺神經分布。腓淺神經由腓總神經發出,進腓骨長、短肌之間,下降至腓骨肌和趾長伸肌之間,在小腿中下1/3交界處,穿小腿深筋膜至皮下筋膜內下降,分布于小腿下部的外側及足背皮膚。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前肌間隔→趾長伸肌→踇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
布有腓淺神經和脛前動、靜脈分支。
特異性:膽經絡穴、足少陽經之絡穴。
光明穴意義:膽經氣血至此后變為純陽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吸濕后傳于外丘穴,小部分別走厥陰肝經。
功效作用:聯絡肝膽氣血、疏肝明目,活絡消腫、光明穴有調肝明目、祛風利濕的作用。
光明穴的功效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光明穴主治小腿酸痛,下肢痿痹,偏頭痛,目痛,夜盲,近視,癲癇,乳部脹痛;以及白內障等。
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癢、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發涼、婦人少腹胞中疼痛等。
現代又多用光明穴治療青盲、夜盲、白內障、視神經萎縮、偏頭痛、腓腸肌痙攣等。
1、五官科系統疾病:瞼緣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精神病;
3、運動系統疾病:膝關節炎,腰扭傷。
光明穴配肝俞穴、腎俞穴、風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間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障。
光明穴配睛明穴、承泣穴、瞳子髎穴,有疏風清熱瀉火的作用,主治目痛。
光明穴配陽陵泉穴、昆侖穴,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足背擴散。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1、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濕熱風氣,上至本穴后,此氣吸熱而變為純陽之氣,天部的水濕盡散并變得光徹明亮,故名。
2、足少陽絡穴。絡,聯絡也。本穴氣血所處為天之天部,足少陽膽經吸熱蒸升的陽氣皆匯合于此,本穴有聯絡膽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絡穴。
3、光明為經穴名(Guāngmíng GB37)。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足少陽膽經。光明是足少陽膽經的絡穴。光明即明亮的意思,此穴屬膽經,善治眼疾,使之重見光明,故名光明。
《備急千金要方》:主膝痛脛熱,不能行,手足偏小。
《席弘賦》: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醫宗金鑒》:婦人少腹胞中疼痛,大便難,小便淋,好怒色青。
光明穴配太沖,對青少年近視眼有效,針感達到眼部有38.2%。
光明穴配外關、合谷為一組,配太沖為二組,兩組交替使用,采用手法運針激發感傳,可提高視力和改變屈光度。
按摩位置:外踝上5寸,小腿外側骨前緣。
按摩方法:仰靠將腿伸直,分別置于兩側光明穴處,先掐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治療各種眼疾,如眼睛疲勞、紅腫、沙眼、眼睛充血、視力下降、模糊、弱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