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臑俞穴在肩部,當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一說臑俞穴在“肩貞上一寸,外開八分”《針灸集成》。
臑俞穴的準確位置圖
臑俞穴位于肩胛區,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正坐,垂臂合腋取穴。
正坐垂肩,上臂內收,用手指從腋后紋頭肩貞直上推,肩胛岡下緣處是穴。
在肩胛骨關節窩后方三角肌中,深層為崗下肌;有旋肱后動、靜脈;布有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臑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筋膜、三角肌、岡下肌。有旋肱后動、靜脈,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分布著臂后皮神經,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皮膚由腋神經上支(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厚而致密,并發出纖維束連于皮膚。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三角肌筋膜入該肌質內。三角肌由腋神經支配。該神經起于臂叢的后束, 與旋肱后動脈伴行, 穿四邊孔(或間隙),繞肱骨外科頸向后, 在三角肌的深面分為上支和下支。除該肌后部由腋神經下支有肌支支配外,肌肉的其余部分及被蓋該肌表面的皮膚均由上支的分支支配和分布。岡下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
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岡下肌。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分布;深層有腋神經、肩胛上神經和肩胛上動脈的分支分布。
布有臂后皮神經及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并有旋肱后動、靜脈,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
臑俞穴意義:天部中的水濕在此聚集,附注: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并下行天宗穴。
特異性:臑俞穴為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陽蹺脈的交會穴。
冷降小腸經天部濁氣。
臑俞穴有舒筋、活絡、散結作用。
臑俞穴有舒筋活絡,化痰消腫的作用。
臑俞為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和陽蹺脈的交會穴,兼治陽蹺、陽維之病,有舒筋利節之功。
臑俞穴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肩周炎,上肢癱瘓,臂外展無力,頸項強痛,肩背痛,臂酸無力,肩關節周圍炎,肩腫,肩臂酸痛無力,不可舉臂,頸項瘰疬,腦血管病后遺癥,頸淋巴結結核等。
臑俞穴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臑俞穴主要用于肩背疾患等:如肩周炎、上肢癱瘓、臂外展無力及頸項強痛、瘰疬等。
臑俞穴主治肩背痛、臂酸無力、瘰疬、肩關節周圍炎等。
臑俞穴主治肩腫,肩臂酸痛無力,不可舉臂;頸項瘰疬。
肩周炎,腦血管病后遺癥,頸淋巴結結核等。
臑俞穴配肩髃穴、肩貞穴、肩髎穴、外關穴治肩周炎。
臑俞穴配肩髃穴、肩貞穴、肩髎穴、外關穴、曲池穴,治上肢癱瘓。
臑俞穴配肩髃穴、臂臑穴、養老穴治肩臂疼不舉。
臑俞穴配臂臑穴,有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痠痛。
臑俞穴配后溪穴、肩井穴,治肩部疼痛。
臑俞穴配肺俞穴,有降氣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
臑俞穴配肩井穴、膻中穴,有散結消腫的作用,主治乳癰。
臑俞穴配肩髃穴、曲池穴治肩臂疼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脹感,或可擴散至肩部。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臑俞。臑,動物的前肢。俞,輸也。該穴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陽氣在此聚集。因肩貞穴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是來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
·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又有陽維脈、蹺脈傳來的陽氣,故其為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臑俞為經穴名(Nàoshù)。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陽小腸經。臑俞是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陽蹻脈的交會穴。臑即上臂,俞即腧穴,此穴在臑部,故名臑俞。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肩周炎,上肢癱瘓,臂外展無力,頸項強痛,肩背痛,臂酸無力,肩關節周圍炎,肩腫,肩臂酸痛無力,不可舉臂,頸項瘰疬,腦血管病后遺癥,頸淋巴結結核等。
《針灸甲乙經》:臑俞,在肩臑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舉臂取之。
臑即上臂,俞即腧穴,此穴在臑部,故名臑俞。
臑,即肉不著骨,泛指肘以上肩以下。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即通透內外之俞穴,故以為名。
《針灸甲乙經》:手太陽、陽維、陽蹻之會。
《針灸甲乙經》: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肩臂酸,臑俞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臂痠無力。
《針灸大成》: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頸痛。
治療癲癇
臑俞配風市、大椎,埋腸線,有一定效果。
治療肩周炎
單取本穴用焠刺法治療肩周炎50例,將20~22號粗針根部用棉線包裹,于酒精燈上將針尖燒紅發白后,快速準確刺入并出針,用無菌紗布包敷針孔,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但體虛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