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
石門穴的準確位置圖
石門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2寸。仰臥取穴。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石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
特異性:石門穴為三焦募穴
石門穴意義: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經所在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三焦經氣血,理氣止痛、通利水道,石門穴有補腎調經、清利濕熱作用。
石門穴主治小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泄瀉,痢疾,遺尿,尿閉,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尿潴留,高血壓等。
石門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腎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脹堅痛、小腹絞痛、奔豚、水腫、尿潴留、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產后惡露不盡、瀉痢不禁等。
現又多用石門穴治療胃下垂、消化不良、闌尾炎、慢性腸炎、高血壓等。
治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氣淋,血淋,產后惡露不下止,陰縮入腹,奔豚,水腫,嘔吐血,食谷不化,腸炎,子宮內膜炎。
石門穴配商丘穴治少腹堅痛、下引陰中。
石門穴配三焦俞穴、關元穴治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石門穴配關元穴治產后腹痛。
石門穴配三焦俞穴,屬俞募配伍,有調補三焦,氣化水液的作用,主治腹脹,腹水,癃閉。
石門穴配商丘穴,有通達下焦,運化水氣的作用,主治少腹堅痛,下引陰中。
石門穴配氣海穴,有溫下焦,補元氣,固精血的作用,主治下元虧損崩中漏下。
石門穴配大腸俞穴,有補下焦,行水氣的作用,主治大便不禁,腸鳴腹痛。
石門穴配歸來穴,有清熱去濕的作用,主治疝氣,少腹脹滿,月經不調。
石門穴配陰陵泉穴、關元穴、陰交穴治四肢水腫、小便不利(腎氣不化);
石門穴配腎俞穴、三陰交穴治遺尿;
石門穴配關元穴、天樞穴、氣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脹泄瀉、繞臍痛;
石門穴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
石門穴配三陰交穴、帶脈穴治崩漏、帶下。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針灸甲乙經》:“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
一般直刺0.5~1.0寸,孕婦慎用。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石門為經穴名(Shímén CV5)。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命門、丹田、利機、精露。屬任脈。石門是三焦的募穴。石即巖石,門即門戶,此穴能治下腹硬塊之石積病,并有絕孕之說,故名石門。
石門。石,腎主之水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本穴物質為關元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熱冷縮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只有少部分水濕吸熱后循任脈上行,本穴如同任脈水濕之關卡,故名。
利機。利,便利之意。機,古指弩箭的發動機關,為至巧之物。利機名意指本穴承傳的陰柔水濕之氣有通利、濡潤人體全身關節的作用。
精露。精,水化之氣也。露,顯見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顯的水濕之氣循任脈上行。
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部位為丹田。
命門。命,性命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穴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氣有維系人體性命的作用。
端田。端,盡頭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脈的滯重水濕之氣在此上升至盡頭,維有清氣方可上行。
三焦募。本穴物質為滯重的水濕之氣,其性溫,不同的膀胱之氣血的寒濕,因此別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三焦募。
附注:手少陽三焦經之募穴。
針刺石門穴,可調整避孕婦女的血壓,又可降低實驗性高血壓。
灸雌白鼠“石門”可以降低其受孕率,有一定避孕作用。
《針灸甲乙經》: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
《類經圖翼》:一傳欲絕產,灸臍下二寸三分,陰動脈中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