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浮白穴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浮白穴位于顳骨乳突后上方,當天沖穴與完骨穴間平行耳后發際弧形連線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或于耳根上緣向后入發際1寸處取穴。
浮白穴的準確位置圖
浮白穴位于頭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從天沖至完骨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耳廓弧度相應)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之。
正坐或側伏,在耳后乳突后上方,當天沖穴與頭竅陰穴的弧形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有耳后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之分支。
浮白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在胸鎖乳突肌的乳突止點肌腱的外側,與耳廓背面基底部之間,有耳后動、靜脈與其伴行的耳大神經經過。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
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及耳后動、靜脈。
浮白穴意義: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云系。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后循膽經下行頭竅陰穴。
特異性:浮白穴為足太陽、少陽經之交會穴。
浮白穴有疏肝利膽,散風通經,清熱除濕,散風止痛,理氣散結的作用。
浮白穴主治頭項、五官等疾患,如頭痛、耳鳴、耳聾、眼目疼痛、齒痛、喉痹、頸項痛腫、咳逆、喘息、胸滿、肩臂痛、足緩不收等。
現代又多用浮白穴治療耳源性眩暈、神經性耳聾等。
浮白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目痛,癭氣等。
五官疾病:頭痛,牙痛,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扁桃體炎;
其它:中風后遺癥。
浮白穴配風池穴、太陽穴、百會穴,有疏風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浮白穴配頰車穴、下關穴、合谷穴,有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齒痛。
浮白穴配天牖穴、天容穴、天突穴,有理氣,軟堅散結的作用,主治瘰疬。
浮白穴配風池穴、行間穴治偏頭痛、目赤腫痛;
浮白穴配聽會穴、中渚穴治耳鳴、耳聾;
浮白穴配腎俞穴、太溪穴、耳門穴治耳鳴、耳聾。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一般沿皮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浮白為經穴名(Fúbái GB10)。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屬足少陰膽經。浮白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浮即浮淺,白指明白,此穴位于體表浮淺部位,有清頭明目之功,故名浮白。
浮,飄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濕云系。該穴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云系。本穴物質為天沖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風氣勢弱緩行,散熱吸濕后化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氣,如同云氣飄浮于天部,故名。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備急千金要方》:主牙齒痛,不能言。
《針灸大成》:主足不能行,耳聾耳鳴,齒痛,胸滿不得息,胸痛,頸項癭,癰腫不能言。
《類經圖翼》:主治咳逆,胸滿喉痹,耳聾齒痛,項癭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舉,足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