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地倉穴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
地倉穴的準確位置圖
地倉穴在面部,口角旁開0.4寸(指寸)。正坐或側伏取之。
正坐或仰臥位,眼向前平視,在瞳孔垂線與口角平線之交點處取穴。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地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笑肌和頰肌、咬肌。有面動、靜脈。分布著面神經分支,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皮膚由上、下頜神經的分支雙重支配。因針橫向外刺,所以針由皮膚經皮下組織,穿口角外側的口輪匝肌,該部肌質則由降口角肌、頰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肌的纖維交錯。在面神經外側,針行經笑肌和頰肌之間,再入咬肌。以上表情肌由面神經的分支支配,而咬肌則由下頜神經的咬肌神經支配。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降口角肌。
皮膚→皮下組織→日輪匝肌→頰肌。
淺層有眶下神經、頦神經(下頜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面動脈分布。
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并有面動、靜脈通過。
地倉穴意義:胃經地部經水在此聚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經水氣化后交于陽蹺脈。
特異性:地倉為陽蹻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
分流胃經地部經水,為陽蹺脈提供陽熱之氣。
地倉穴有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疏風通絡、開關通竅的作用。
手、足陽明經脈循行分布于面部,夾口,陽蹺脈也夾口,本穴又位于口旁,為手陽明、足陽明、陽蹺脈之交會穴,故為治療面、口疾病之主穴。
地倉穴主治口眼斜,流涎,口角動,中風失語,牙關緊閉,口角炎,齒痛,頰腫,唇頰腫,流淚,眼瞼動,唇緩不收,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地倉穴主治口眼斜、口角動、齒痛、流淚、唇緩不收。
地倉穴主治口眼斜,流涎,眼瞼動,齒痛,頰腫;以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地倉穴主要用于治療顏面部等疾患:如口眼斜、口流涎液、中風失語、牙關緊閉、眼瞼動、齒痛頰腫。
現代又多用地倉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地倉穴主治頭面五官病:眼瞼動,口,流涎,面痛,齒痛,唇頰腫。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其它:口角炎,小兒流涎。
地倉穴配頰車穴、合谷穴,治口。
地倉穴配頰車穴、內庭穴,治三叉神經痛。
地倉穴配合谷穴,治流涎。
地倉穴配頰車穴、巨髎穴、合谷穴,有祛風通絡活血的作用,主治唇緩不收,齒痛。
地倉穴配頰車穴、承漿穴、合谷穴,有通氣滯利機關的作用,主治口噤不開。
地倉穴配頰車穴、合谷穴來治口歪、流涎。
治法:寒則通之補之,熱則瀉之。
向頰車方向平刺0.5~1.5寸。
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5~1.0寸,或透刺頰車。
平刺或斜刺0.5~0.8寸。治療面癱可透刺頰車。
直刺0.2寸,局部脹痛;
治面癱時向頰車方向平刺1.0~2.5寸;
向迎香穴透刺治療三叉神經痛,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半側面部,有時出現口角牽掣感。
艾條灸3~5分鐘,溫針灸3~5壯。
注意:慎灸,禁直接灸。
地倉為經穴名(Dìcāng ST4)。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會維、胃維。屬足陽明胃經。地倉為陽蹻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地即土地,倉即糧倉,土生五谷,谷從口入,如進糧倉,此穴在口角之旁,故名地倉。主治口眼斜,流涎,口角動,中風失語,牙關緊閉,口角炎,齒痛,頰腫,唇頰腫,流淚,眼瞼動,唇緩不收,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會維穴:《針灸甲乙經》,胃維穴:《外臺秘要》。
地倉。地,脾胃之土也。倉,五谷存儲聚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胃經地部的經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諸穴的地部經水匯聚而成,經水匯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輸配,有倉儲的聚散作用,故名。(地倉之所以在頭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倉為一身之糧倉,國家之糧庫,為君皇所管轄,頭乃皇室之位,故穴在頭而不在腹。)
會維、胃維。會,相會也。胃,胃經氣血也。維,維持、維系也。會維、胃維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對人體的正常運行有維系的作用。胃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頭部及身體中下部的氣血要靠本穴輸配,本穴氣血的輸配正常與否直接維系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為會維、胃維。
蹺脈手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蹺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蹺脈足陽明之會。
附注: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出處:《針灸甲乙經》:地倉,一名會維,挾口旁四分,如近下是。
地即土地,倉即糧倉,土生五谷,谷從口入,如進糧倉,此穴在口角之旁,故名地倉。
地,指土地,為萬物生長根本?!饵S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以養五臟”。倉指貯谷物之處?!墩f文》:“倉,谷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古人相面,以天庭像額,地角像腮。人含食物,常積儲腮齒之間。蓋脾胃為倉廩之官,地食人以五味…入于脾胃,必以口納之,此穴在口角之傍,故以地倉喻為穴名?!稌樉膶W》:“地倉者,地是地格。因面分三庭,鼻以上為上庭,鼻為中庭,鼻以下為下庭,合而為天人地,三格局也。倉者,倉廩也。五谷之精氣,上華面兮,沖旋面至此而上,故名地倉。”
《針灸甲乙經》: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蹙不能行,地倉主之。
《外臺秘要》:主口緩不收,不能言語,手足痿蹙不能行。
《針灸大成》:主偏風口,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動不止,瞳子癢,遠視,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谘坌闭撸哉秊槎?。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失音,牙車疼痛,頷頰腫,項強不得回顧。
治療周圍性面癱:針地倉透下關、四白透頰車,配雙側合谷和陽白透魚腰,針刺得氣,行提插捻轉手法,新病行瀉法,久病行補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效較好。
針刺地倉透頰車、用電針,治療面癱效果均好。
治療小兒單純性流涎:針地倉透頰車,配合水溝、承漿等穴,留針30~40 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效果較好,總有效率可達93.8%。
地倉透頰車,治療小兒單純流涎(不包括其他口腔疾病直起的流涎),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