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們把吃的糧食分成了粗糧和細糧。粗糧是相對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玉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等谷類,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蠶豆、豌豆等豆類,紅薯、山藥、馬鈴薯等塊莖類。由于粗糧加工簡單,因此保存了許多營養成分。
和20、30年前相比較,現在我們吃的糧食是越來越“細”、越來越少,特別是“粗”糧,吃的肉類越來越多。飲食上的這種變化不僅不利于健康,反而會增加得慢性疾病的危險。因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第一條就建議,“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食物多樣”是保證提供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素;“谷類為主”,即保證充足能量并避免攝入過多動物性食物,預防慢性病。
糧食在經過加工后,往往會損失一些營養素,特別是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而這些營養素和膳食成分也正是人體容易缺乏的。以精白面為例,它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1只有標準粉的1/3。少吃加工精細的精米、白面。
谷類食物含的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類蛋白質中富含賴氨酸,但蛋氨酸含量較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將谷類和豆類食物合用,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補,從而大大提高了其蛋白質的生理功效。
與細糧相比,粗糧更有利于防止高血糖。在主食攝入量一定的前提下,每天吃85克的全谷食品能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可以幫助控制體重。因此,建議每天最好能吃50克(一兩)以上的粗糧。
1、粗糧細作
玉米面可以做成發糕,加上幾粒紅棗,還可以加一點糖做成甜發糕。
把玉米面、豆面、小米面和在一起,做成窩頭,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可以互補。
2、雜糧粥
把各種雜糧放在一起熬成粥,美味又營養。
3、豆類
做成豆腐或豆制品,可以大大提高其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正是,做人辦事要文明,健康可以動點“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