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種傳統的美食,叫做油渣面。"油渣"就是人們用肥豬肉炸油所剩下來的肉渣,而油渣面主要是上海面底,配上這些油渣,還加一點火腿絲、香菇絲、榨菜、冬菜等輔料。炸好的油渣吃到嘴里"圪滋圪滋"的,是不少人喜歡的下午茶小食。在舊時的香港,油渣面用是炸掉肥膏的肥豬肉,一碗面加上大量蔥粒、冬菜、冬菇及辣椒油做成的,和魚翅撈飯比起來,油渣面有種貧窮的意味。
其實,不只是香港,很多地方都很這樣的習俗。舊社會,經濟條件不好,吃肉都是逢年過節的事。買的肉也不是精瘦肉,大多是都帶著肥的。回家后處理,一部分是精肉,用來炒菜;一部分是豬皮,用來燉湯;另一部分是肥肉,用來熬油。一般處理方法是這樣的:先把豬肉切成小丁,接著開始小火榨油,火候到了,豬油就從肥肉里熬出來了,原來飽滿的肥肉丁就變成了香噴噴的“豬油渣”。油渣爽脆可口,可以用來下面,炒菜,給大家打打牙祭;液態的豬油盛起來,等她自然冷卻,變成白花花的豬油,用作日后調味用。
和植物油不同,豬油又稱作“葷油”,特別解饞,每次炒菜時候用上點,下面條的時候也挑一筷子,味道別提多好了。
后來,經濟發展了,錢包鼓了,大家生活越來越好了,就開始注意“養生”了。近年來,不少健康專家抵制這種豬油,稱其中含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種膽固醇攝入過多,容易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的話會致癌。對于老年人、肥胖和心腦血管病患者,最好不要食用。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如今,在農村還是有很多家庭保有這樣的習慣,也沒有數據顯示,這些家庭的老人,壽命因此有所影響。在小編看來,專家的建議重點在“過度攝入”。
滿溢則虧,再好的營養過度攝入都會危害身體,更何況這些飽受爭議的物質呢?
但是,出于對營養全面性的考慮,我們可以在食用豬油的同時,配合花生油、菜籽油、棉油、豆油等植物性油食用,豈不是更好。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