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雜篇·天下》:“《易》以道陰陽”。
《易經》是講述宇宙陰、陽變化的學問,通過闡釋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來描述、認知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的學問。那么《易經》中如何表達陰陽的變化呢?這個問題要先回到八卦來源上來。按《周易·系辭》: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者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系辭》的這段文字,詳細說明了八卦的由來:是由包羲氏,即中華文明始祖的伏羲氏,通過觀察天象,地象,鳥獸,而創作畫出八卦符號,用來通曉神明,溝通天地,并用以類化萬事萬物的。
《易經》就是用八卦符號,來闡述陰陽變化之道的著作。因為經文晦澀難懂,特別是很多概念是《易經》特有的,導致沒有接觸過《易經》的人,望而生畏。本文試圖從基本的概念、符號入手,讓沒有基礎的人能迅速了解《易經》中的基本概念,為日后研究、學習《易經》鋪墊入門之路。
接下來,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易經》中反復使用的這些符號吧。
一、陰陽爻符號
上文提到的“始作八卦”,就是畫出了八卦符號,八卦符號是由叫做“陰陽爻”的最基本符號構成的。我們來認識陰、陽爻的樣子:
上圖是常見《易學》書籍中使用的陰陽爻符號。在考古發現的清華簡中的古《易經》竹簡中,用的符號不是這樣的,是如下圖所示的樣子:
不論哪種符號形式,總之是由兩種符號組成,一種是代表陽的符號,一種是代表陰的符號。
《易經》是講陰、陽變化之道的,所以陰、陽是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廣泛的概念,就算是幾本書也不足以講述清楚。本文重點是介紹相關基本符號及概念,所以先知道陰陽爻的樣子,這樣就能理解八卦符號的一些疑惑。
二、八卦符號
讀《易經》,不能不認識八卦符號。那么八卦是怎么構成的呢?
使用上述的基本陰、陽符號,將其三個一組的組合起來,就可以出現八種組合,這八種組合的八個符號就是我們說的“八卦”符號,如下圖所示:
這八個符號,就是伏羲氏創造的八卦符號,這種三畫卦也稱為“單卦”。
每個卦有自己的名字,為了記憶方便,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給出個形象化的記憶口訣:
乾三連、兌上缺、離中虛、震仰盂、巽下斷、坎中滿、艮覆碗、坤六斷。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圖形,就很容易記憶這八個符號了。
但八個符號都代表什么呢?《周易·說卦傳》中: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坎為水、艮為山、巽為風、離為火、兌為澤。”
可以看到,這些代表的象意,都是自然界最基本常見的事物。這些基本的事物象,組合起來,就可以類、象、比出萬事萬物,俗稱“萬物類象”。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卦是由三個陰陽爻組合成的,這樣就有了上、中、下之分。《易經》規定,從下往上,依次稱為初爻、二爻、三爻。以乾卦為例,如下圖:
三爻從初爻到三爻,從先后順序上,可以代表事物的三個發展階段,從位置上下上看,也可以代表三個層級等等。
八卦基本象意:
乾卦:代表天,三個陽爻代表純陽,陽主動,天一直不停運動,日月星辰,斗轉星移,所以代表剛健,生生不息;
兌卦:代表澤,澤就是湖等有水的地方,兌三爻為陰,下兩爻為陽,為凹陷之象,自然界這種地方可以存水,故有湖水之象。
離卦:代表火,離二爻為陰,其他兩爻為陽爻,為中空之象。火焰也是分內外焰,中間暗,太陽也是有黑子,所以離有火象,代表光明;
震卦:代表雷,初爻為陽爻,為一陽出生,主生發,為動之象,陰中一陽生,自然界中,雷有此象;
巽卦:代表風,巽初爻為陰,上兩爻為陽,陽主動,陰主靜,如風在地上行。風的特點是無孔不入,所以風主入;
坎卦:代表水,坎卦形狀象甲骨文的水,如自然界的水流之象,故有河流的象;
艮卦:代表山,艮卦的形狀兩個陰爻上一個陽爻,像山外殼堅硬,最高處接近天(因為三爻是陽爻),所以是山的象。山是不動的,故艮卦有止之意;
坤卦:代表地,三個陰爻代表純陰,陰主靜,如大地,大地可生育萬物,所以主柔順,承載萬物;
三、六十四卦符號
前面認識的八卦符號,是伏羲畫的八卦(三畫卦)。文王又將兩個卦組合一起,成為六畫卦,也稱為“重卦”或“復卦”。這樣八卦從三爻,變成了六爻的形狀,如下圖乾、巽兩卦組合變成天風姤卦:
六畫卦有六個爻,從下往上,依次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組合用的卦,居上的稱為“上卦”,也叫“外卦”,居下的稱為“下卦”,也叫“內卦”。
將八卦兩兩組合,可以組合出多少卦呢?答案就是六十四卦。
上圖中,上下一百八十度換角度看,就是六十四卦的所有卦圖。這圖中注意有部分重復的卦,如乾卦正反都是乾卦,離卦正反都是離卦,其他類推。最終看到一共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按《周易》的編排,分為上、下經兩部分, 稱為《周易》上經、下經卦。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
因為每個卦有六個爻,故此一共有64X6=384爻。《易經》中,每個爻對應有文字,稱為“爻辭”。歷代解經注疏的著作,就是對這些爻辭還有卦象進行解說的。所以,研究《易經》往往意味著研究這六十四卦卦象及這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及爻象變化。以乾卦為例,如下圖就是六畫卦及帶有爻辭的的樣子:
圖中每爻后的文字就是爻辭,每個卦的每個爻都有爻辭。實際上,每個卦還有卦辭。這些卦辭、爻辭及卦、爻符號系統,就構成了《易經》的經文部分。
四、《易經》中常見卦爻術語
閱讀《易經》及相關注疏類著作,常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很多《易經》術語讓人迷惑。實際上,很多術語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詞,幾千年來一直這么用,可視為《易經》的基本概念。
在古代讀書人眼里這都不是事,因為人家從小就讀《易經》,但我們不是古人,從小也沒學過《易經》,所以,學習《易經》前,先學習一下常見的術語,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介紹一些基本的術語及含義。
1、三才
三才也稱為“三極”,取義為天、地、人。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畫卦與六畫卦都有三才之意,以乾卦為例,圖示下:
2、六、九稱呼
六畫卦中,因為爻分陰陽,于是為了區分,將陽爻稱為“九”,陰爻稱為“六”,于是陽爻的六個爻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而陰爻則稱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乾坤兩卦為例,圖示如下:
3、得正
六畫卦中,從下往上數,奇數位為陽位(1、3、5),偶數位為陰位(2、4、6),如果陽位是陽爻或者陰位為陰爻,是為“得正”,也叫“當位”,否則為“不得正”。圖例如下:
4、得中
六畫卦是由三畫卦組合而來的,每個三畫卦的第二爻,就是人爻,也就是中爻。下卦中爻為六畫卦中的二爻,是偶數位,為陰位,陰位居陰爻,為“得中”;上卦中爻為六畫卦的五爻,是奇數位,是陽位,陽位居陽爻,就是“得中”,否則成為“不得中”。易道貴“得中”,為居中守正之象,多主吉祥之意。圖示如下:
5、相應
應是一種呼應,照應關系。是下卦與上卦的相同的爻位之間的關系,稱相應關系。也就是說,下卦的初爻,與上卦的初爻是相應關系,二爻、三爻類推。在六畫卦中,就是“一四相應,二五相應,三六相應。”相應是上下相感,互為照應。兩種組合:
1)相應之爻互為陰陽:稱為“有應”;
2)相應之爻都是陰或都是陽,稱為“無應”;
可見異性有明顯交感、感應,而同性就差了很多,符合自然之理。圖示如下:
6、乘
爻之間的關系因為有上下之分,所有就有了“乘”的概念。“乘”有凌駕之上的意味。上面的爻對下面的爻就是“乘”的關系。這里有兩種基本關系:
1)上陽下陰:為陽乘陰,為順;
2)上陰下陽:為陰乘陽,為逆;
7、承
爻的上下關系中,下對上是一種承載關系,稱為“承”。“承”也是陰陽爻之間才有的,這里有兩種基本關系:
1)上陽下陰:為陰乘陽,為順;
2)上陰下陽:為陽乘陰,為逆;
8、比
比也是一種爻位關系,但跟內、外卦有關聯。爻與爻之間挨在一起的,就有比的關系,比如初爻與二爻,或二爻與三爻可論“比”。但三爻與四爻是內、外卦的分界線,所以這兩個爻不論“比”的關系,這個大家要注意區分。這里有兩種基本關系:
相鄰爻為異性:一陰一陽可為比,稱為“相比”;
相鄰爻為同性:同陰或同陽,稱為“不相比”;
五、《易經》卦變術語
1、之卦
“之卦”,也稱為“卦之”。是卦中爻動后,出現爻變后的新的卦。《易經》:“吉兇生乎動。”故此爻動必有變,變出的卦往往代表事物發展的動向,趨勢及結果。如圖所示,為乾卦五爻動變出大有卦:
2、旁通卦
“旁通卦”,也稱為“錯卦”或“對卦”,就是陰爻與陽爻完全相對的卦(每爻都相反)。“旁通”可以視為在一個立場,觀察事物的另一面。
3、覆卦
“覆卦”,也稱為“綜卦”或“反卦”,是將一卦,完全180度倒置放置后變成的卦象。“覆卦”是站在對方立場、角度看問題及觀察事物。
4、互卦
“互卦”,也稱“交互卦”,有上互卦、下互卦組成。
上互卦:將一卦中的第三、四、五爻組合成的三畫卦,稱為上互卦;
下互卦:將一卦中的第二、三、四爻組合成的三畫卦,稱為下互卦。
用上互卦及下互卦組合出的六畫卦,就是“互卦”。互卦往往代表事物發展的中間過程及脈絡。
通過上述的介紹,想必大家已經對《易經》的符號系統有了最基本的認識。陰陽爻及八卦符號,以及內在的關聯,是《易經》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只有先了解這些符號及基本象意、關系,并且了解常用的術語,才能在閱讀易學相關書籍時,知道文章所說的意思。
本文所介紹的內容,是學習《易經》最基本的知識,但也是最重要的入門知識。“萬丈高樓平地起。”希望這篇科普性的入門導讀文章,能夠幫助易學初學者快速進入《易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