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終于結束,考生們又面臨著報考志愿選擇專業的難題。6月15日,騰訊新聞客戶端在線微訪談《大家聊》推出第九期,劉鷹、張鳴、張健、田方萌四位嘉賓和主持人熊太行與網友們一同探討“文科生上什么專業才有飯吃”。“敲鑼賣糖,各干一行”,“360行,行行出狀元”,其實文科生上任何專業都可以吃上飯,但“吃上飯”的前提是要選擇一所好學校和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在嘉賓們看來,文科生就業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大學的學習,尤其是文科,原本不是為了就業的。當然,真的學好,就業也不難。正如張鳴所說:“因為這樣的專業,學好了,也無非是培養了自己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做什么工作,問題都不大。特別需要專業技能的,培訓幾個月甚至幾天也就可以了。”
【學校比專業重要】
“選專業,選大學,要沖著便于讀書這個方向去。別被耀眼的專業晃花了眼。”
——張鳴
“如果是本科生的話,專業不很重要吧。還是首先著眼于學校的整體質量。到了研究生階段,再考慮專業問題。”
——張健
“盡量挑學校,然后是專業,文科專業是通才教育,學歷比專業重要,文史哲除非做學問,不然從事的工作差不多,可以互相替代,要多閱讀,一些實踐要求高的專業,要早點去實習,熟悉業務。”
——熊太行
在報考志愿時,“專業重要還是學校重要”成為令廣大考生和家長最頭疼的問題,對此,田方萌說:“名校更重要。以后人們會忘記你的專業,但不會忘記你從哪畢業的。”因為大學,主要是培養能力的。好一點的大學,至少圖書館的書還比較多,多少會有幾個好老師。熊太行稱自己在大學的6年里,最有啟發的課程都是選修課,“好大學真的藏龍臥虎,老師們有很多身懷絕技”。所以他建議,如果學文科,先挑學校,專業不重要。
談及目前中國的大學狀況,張鳴坦言:“擴招已經幾乎讓所有的專業都摻水了。至少一半以上的大學,根本不叫大學,只是一個幌子而已。”現在中國的大學,基本上是按職業技術學校的思路去辦的,“每個專業都要求就業率,就業率低了,專業就被撤銷,所以,文史哲專業,現在已經相當萎縮了。但是大學不是技校,按技校辦,大學早晚得辦死”,“由于辦學總是比著職業技校去,所以,上了好些莫名其妙的專業,讓考生和家長沒法選擇。往往看著比較炫,就奔著去了”。因此,他建議如果要上大學,而且學文科的話,最好選擇好一點的大學,別看那些耀眼的專業。現在大學文科,問題在于教學和課程設置以及師資都不行,并且由于門檻較低,導致法學、管理學、傳媒等專業已經嚴重過剩,所以如果喜歡這類專業,也得挑個好學校。否則,就業困難。
張鳴認為選好大學的基礎學科勝過選那些閃眼的新學科,因為這樣的大學和學科,一般歷史較長,都有師資和圖書的積累。而如果一定要挑專業;張健建議本科階段還是學文史哲、政經社這樣的基礎性學科好,將來的學習潛力更大,“本科階段學那些過于實用性的東西,有點浪費時間”。對此田方萌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我的建議是先選一個能開闊你視野,同時你覺得以后工作也有些市場競爭力的專業。比如我當年高考選專業,就學了經濟學,一是覺得它比營銷之類有理論深度,如果找工作也比文史哲容易些。”但如果分數一出來,大家發現自己可選擇的余地很小,就選擇能報考的大學里最好的專業,因為一般這些專業的學生都比較活躍,可以從他們中學習很多。
而在清華大學經濟系任教的劉鷹說,一位學習歷史的大四學生因為想要創業而修了他的課“大數據時代的創新創業經濟學”。經過一學期努力,她放棄了去國外學習的打算,卻創造了自己的飯碗。這位學生的歷史專業學得很好,對中國的歷史非常有情懷,她的創業是開發一個APP,將歷史、GPS和眾籌的個人記事連成一體,讓人們能在旅游的同時學習歷史。“一般來講,學歷史的人是不好找飯碗的,但是這位畢業生創造了自己的飯碗。她現在有好幾人為她工作,還沒畢業,就‘霸氣(Boss氣)’十足了!特牛!”
【興趣比能力重要】
“90后大學生上大學不是為了找飯碗,而是為了尋夢,或者說,找到自己的passion,讀完書以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劉鷹
“大學生活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選擇專業應以興趣為首,兼顧特長和社會承認。選錯也不要害怕,還有再次選擇的機會。總之,成為你自己。”
——田方萌
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在選擇專業時考生們往往會被家長意見、就業前景等因素所左右。有些家長會到處打聽什么專業好,于是讓自己的孩子去學這些專業。比如一個英語較好、喜歡寫作的女生,母親希望她學語言類的專業,父親希望她學財經,但她自己就想寫小說。其實家里對專業有三種意見很正常,田方萌認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即使父母是對的,孩子也需要經過自己認識才能真正轉變。劉鷹建議學生要學會發現自己的 Passion(激情)點在什么地方,家長要幫助孩子選好他們喜歡的專業方向,而不要過多強求孩子學習什么,“只要這些孩子掌握了學習方法,走一點彎路也無妨”。
應屆畢業生在報專業之前,往往并不清楚自己適合什么專業,這就主要靠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判斷。但很多學生到了研究生畢業也不知自己真正喜歡什么,確實是有些悲哀的一件事。田方萌稱:“只有自己去嘗試和發現,就像找對象,只有自己才能弄明白誰最適合自己。”他的辦法是讀各領域的名人傳記,尋找自己的模范人物。除了通過閱讀傳記來體驗某個專業,還有一個真正“小馬過河”式的體驗,那就是實習,好多人是實習之后,才明白自己學的專業并不適合自己。在熊太行看來,選擇專業一般有三個標準:一是自己喜歡,二是自己能干好,三是社會重視。社會重視不是指流行專業,而是說這行對于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至于興趣和能力哪個更重要,田方萌說:“一般來說,你感興趣的事,你也能做好,因為你愿意在這方面投資。你能干好的事,如果缺乏興趣,也難持久。你要注意的是:不要被社會一時的風氣吸引,去做以為自己有能力,卻沒有真正興趣的事。”所以他建議選擇目前不具備能力卻感興趣的專業,因為本科期間可以嘗試很多事,很多人到三十歲才確定自己的事業方向。用經濟學的話說,二十多歲機會成本很低,你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事都做一遍,再穩定下來也不遲。
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新聞專業,并且由于學校課程設計完整,熊太行大學期間還系統學習了文科數學,“數理統計和微積分都要學,還學一個學期的統計學和SPSS,這是建立邏輯的關鍵課程”。但是好多二本大學的新聞學院是沒有這種課程的,因為它們本身甚至都沒有統計系和數學系,更不可能給新聞學院開這些課。對此,劉鷹鼓勵文科生們學一點數學(包括統計學),學一點編程,然后學一門自己最喜歡的專業,“畢業后,定會有人抬轎子接你,求你去就業”。所以不必去在意別人的眼光,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是一種幸運,正如熊太行所說:“我反正從事了新聞業,一輩子都不后悔。沒法大富大貴,也很辛苦。我就是喜歡了,沒法子。”
【嘉賓答疑解惑】
@57-茜:老師我是高三應屆生,想報考西安政法大學的電子商務與法律系,您覺得這個系有前途嗎?
田方萌:電商和法律當然有前途。但我想關鍵不是專業的前景,而是你以后是否適合做這個,這也決定你將來的前途。
@楊鴻澤:各位老師,網友,請問人力資源管理這個專業怎么樣呢?
田方萌:這個有點像會計,公司都需要。如果你喜歡人事工作的話,可以考慮。
@藍珊悠蝶:老師好,我喜歡漢語言文學和國學,但是擔心就業,請您給些建議。謝謝。
田方萌:我覺得你不必擔心就業。寫作能力是一種“通貨”,如果你真的文筆好,會有很多單位愿意要你的。
@Dan:各位老師,我學的英語專業,很一般的大學,這個專業好像被社會遺忘了,請問,英語專業有什么出路嗎?
張鳴:學英語在十年前不錯。工作好找,但現在就是學了一個語言工具,最好研究生找門專業學。
@吳澳杰:請問張鳴老師。我感覺文科挺難的,所以想學美術,做個文藝特長生,老師求給點建議吧!
張鳴:美術也嚴重過剩,而且社會需求并不大。如果自己沒那個天分,最好慎重。
熊太行:大部分人都很難成為藝術家,最多的都是在各雜志做美術編輯,就我所知道的美術編輯的薪酬就是八千到一萬,跟順豐快遞的收入差不多。文藝特長生的重要性不是以后干這行,而是提供了拿本科學歷的一個快捷途徑,尤其是數學不好的同學。
@飄:請問張鳴教授,哲學和考古學以后就業前景如何?
張鳴:考古專業就業據說不錯,關鍵看你肯不肯搞田野。哲學專業,則非名校不能上。
熊太行:我那年想報北大考古,結果因為是平腳板沒法報,考古專業最終的就業前景是拍賣行和當鋪,看過《盜墓筆記》的都知道,也有不好的,在潘家園盤一個店。
@華麗麗的石頭:老師,我學的是學前教育這個專業,聽大家說又累工資又低,不知前景怎么樣?
熊太行:確實很累,但是如果是男生,很稀缺,容易做幼兒園園長。幼兒園老師是女的多,但是園長是男的多,此外自己開早教中心雖然辛苦,但是很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