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用“笨方法”有效讀書
原本以為這本書是要各種夸贊記筆記如何如何好,然后號召大家一起來記讀書筆記,懷著“為什么要買這本書”的心情看,看著看著,到了最后卻是以接納之心結束,并且覺得作者其實是言之有理的。果然,不管讀書還是做事,帶有偏見之心是會阻礙我們發現美好事物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評論一本實用性圖書的規則:即看懂,才做評論。如果沒有了解作者的觀點和論據就妄加評論,那只是個人情感的宣泄,而無助于“真理越辯越明”。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位自由撰稿人,且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各個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做記錄,在日本社會引發了熱烈反響。
他結合自身實踐,認為最有效的讀書方法其實就是記讀書筆記。從選書,購書,讀書,到最后的用書,都可以記載到同一本筆記本之中。
作者認為,這四部分都是密不可分的,就像做菜,選書就是選食材,購書則是逛市場,讀書記筆記就像是準備食材,而最后的用書寫書評則是炒菜,四部分一氣呵成,環環相扣。且孤立的只是做讀書筆記摘抄、寫感悟反而會讓人心生懈怠。
02 那么,如何記筆記呢?
首先從選書上:像去逛超市之前,如果不想花不必要的錢,我們可以先看看冰箱里還有哪些食材,以及自己今天想吃什么,還差什么。選書就是如此,我們可以看看我們有哪些書,又想讀哪些書,那么這就需要我們記錄一個讀書清單。在這張清單上,我們可以看看有哪些書是我們已經買的,有哪些書是我們想看還沒有買的,由此我們可以增加閱讀的主動性。而且,作者認為,記錄久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翻看自己的讀書清單,你會越來越清楚自己喜歡哪些類型的書,會清楚自己的口味為何,這有助之后我們進行的主題閱讀,也可以讓在琳瑯滿目的書店中的我們不至于挑花眼。
再來說記讀書筆記:筆記讀書法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即:讀書、劃重點、寫讀書筆記。讀書和劃重點相信經過那么多年的應試教育很少有人會不理解,我們來看作者最為推崇的寫讀書筆記。
作者奧野宣之發明了一個方法,叫“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即前文提到過的,摘要與評論相結合。“蔥鮪火鍋”即蔥段金槍魚火鍋,是日本的特色料理,其中蔥段屬于配菜而非調料。作者認為,蔥鮪就像是摘要,是輔料,重要的還是一鍋金槍魚,即感想。
文章貴有心得,讀書亦是如此。《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羅曼·羅蘭曾提到過:
“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只是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
即同此理。
作者在此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建議,我們在讀書時,可以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摘抄下來,畫一個圈表示。然后再在空白地方寫上自己的評論和感想,可以畫個五角星表示,這樣就不會讓摘抄和評論混合在一起,也有利于日后書評的創作。
所以,這種“蔥鮪火鍋式”的讀書筆記法,不僅有利于我們加深對所讀之書的印象,更有利于日后我們獲得原創的靈感來源,即:完成一篇好書評。
最后就是運用讀書筆記寫書評了: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話將一本書的大概內容表達出來,那基本上相當于你沒看過這本書。而一本有質量的讀書筆記對寫書評是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作用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若無條件通讀全書,通讀讀書筆記有時也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一本書》中就列舉了一個例子:當時他在看一篇文章時,文中作者提到自己經歷的蓋房子的故事。作者當時想蓋一座古典風格的房子,但開工之后一直遲遲沒有進展。只因工人們開工后還是該聊天聊天,該罷工罷工。一棟在美國兩三天就能蓋起來的房子,在歐洲卻用了兩三年。
奧野宣之覺得這挺有意思,于是就做了以下原文摘抄:
“我在歐洲做過很多工作,期間聽別人說在美國有這樣一位大人物,他會在火車上口述一封信,讓秘書幫自己記下來,會在汽車上為大型會議做準備,或是邊吃午飯邊開小會。而我們傳統歐洲人則認為該吃飯時吃飯,該聽音樂時就專心聽。這兩種生活方式恐怕都是在浪費時間,但都沒有浪費自己的人生。”
讀到這,奧野宣之恍然大悟,趕忙用筆記下一句被他至今都奉為人生座右銘的話:
“浪費時間不算什么,但請不要浪費人生。”
這是奧野宣之的發現,而我有幸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能夠有所悟,有所得。
前陣子沿著川西線自駕旅行,旅途的最后一天,我們的車和另一輛車發生了一點小刮蹭,天有不測之風云,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我們不能按原計劃去往成都人民公園喝喝茶打打牌掏掏耳朵聊聊人生了,在其他小伙伴看來,這實在是浪費時間之舉。
然而我卻不覺得。
刮蹭了之后,雖然一開始有些小誤會,對方以為我們要干架,都已經準備掏家伙了。但最后去調解的時候,我們的司機同志竟然跟對方阿姨聊上了,還聊得蠻開心。那位阿姨前些年也曾走過我們這次走過的地方,還聊到了她的工作,她兒子的一些近況。原本緊張的氣氛就在這閑聊中化解了,而我們原計劃“聊聊人生”的目的也已達成,只不過不是在人民公園,而是在成都郊區。
其實最后一天的旅程,是整個旅途中最不累的一次。雖然我們都明白,自駕看的是沿途風景,但一旦擬定目標,難免會想去完成而顧此失彼。最后一天的這個小刮蹭倒是給了我們慢下來的機會。
浪費時間嗎?好像是。
但是浪費生命了嗎?也并沒有。
舉這些個例子也就想說,通過“摘抄 心得”的方法,有助于我們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篇高質量的書評。準備階段的工作在之前的一個步驟已經完成,現在只需把字練成句,把句練成段,理清上下文之間的邏輯便可。
03 做筆記的瓶頸以及如何克服
但是,一天兩天的筆記好記,一個月兩個月的勉強可以堅持,但一年兩年的就難說了。記筆記最難得的就是堅持。
為什么有人覺得沒辦法堅持下去呢?
因為人是需要成就感的肯定的。作者認為:
“讀書筆記就像記日記一樣,一旦停止了就很難恢復,如果擱置很久了,便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感……在做一件事的中途如果出現了一天的空白,或做事的頻率放慢了,就會讓人感到失去樂趣。”
所以,如果你打算開始實踐記讀書筆記了,那就請一定要每天都堅持,哪怕只是記錄一句話一句感想而已。
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堅持記筆記,作者在書后還提供了一些實用的19個小技巧和26個小工具,可根據自身情況做取舍。
04 總結
說到底,根據規則判斷,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還是屬于實用性書籍。實用性書籍有一個特點,是它不能為你解決這本書所想要解決的問題,它只能夠為你提供一個方法論。而再好的方法論,不經實踐,就只能永遠停留在方法論的階段了。所以,與其觀望、懷疑,不如親自實踐一下好了,如此便可真偽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