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瓦爾澤,德國作家,在西方文壇,他和另一位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齊名。其主要文學成就在小說和戲劇方面,主要作品有《菲城婚事》、《愛情的彼岸》、《迸涌的流泉》等。
1927年3月24日,馬丁·瓦爾澤生于德國博登湖畔的瓦瑟堡。二戰期間曾在德軍防空部隊服役,戰后先后雷根斯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求學,期間開始文學創作。1957年,瓦爾澤發表處女作《菲城婚事》,從此成為職業作家。曾獲得黑塞獎、畢希納獎、席勒促進獎、德國書業和平獎等多種個文學獎項。
瓦爾澤很小就沒了父親,生活凄苦,但他很堅強,做過賬房,運過煤。二戰時,他應征入伍,加入了德軍放空部隊。1945年德國戰敗,他被美軍俘虜。
后來他在幾所大學自學,并開始寫作。通過努力和對卡夫卡的深刻研究,瓦爾澤獲得博士學位,隨后在電臺和電視臺出任導演。1957年,處女作《菲城婚事》發表,從此成為職業作家。46歲時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任教,51歲時因出版《驚馬奔逃》而名震德國,此書也擠進十大暢銷書之列。晚年,又出版了自傳體小說《迸涌的流泉》、《批評家之死》、《我的彼岸》等作品。
1998年,瓦爾澤在一次例行的獲獎答謝辭中如下表述:“沒有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人會否認奧斯維辛;沒有一個還有理智的人會對奧斯維辛的殘酷不停地吹毛求疵;不過,要是有人每天在媒體中告誡我這段往事,我就發覺,我心里有些東西反抗針對我們恥辱的這種喋喋不休。我不會對無休無止地呈示我們的恥辱表示謝意,會相反地扭過頭去。”批評的矛頭直指德國的學術界,揭露了學術界和媒體觸摸歷史傷痕的“泛工具化”傾向,由此也贏得了很多德國思想家的認同和支持。而中國的不少作家也很欣賞他,下面是對他的評價:
瓦爾澤的文字,機智而富有哲理,我深深佩服。
——莫言(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托馬斯·曼之后,最偉大的德語作家是誰?當然是馬丁·瓦爾澤。他是當代的歌德。
——李洱(著名作家)
馬丁·瓦爾澤是除德國大主教之外,對德國人影響最大的人。他的《迸涌的流泉》和《戀愛中的男人》等作品就體現出他為什么是德國人心靈世界的精確的刻畫大師。
——邱華棟(著名作家)
在中國,最為讀者熟知的是他81歲時出版的《戀愛中的男人》。2016年9月,即將90歲高齡的瓦爾澤第三次到訪中國,并且接受了中國知名媒體的采訪,對此書他也做了自我心路歷程上的闡述。
瓦爾澤的思想到底如何呢?他的語言風格有哪些特點呢?哲學詩畫為你精選了他的22個名句,一起來自我品讀!
1,這世上的所有災難都源自愛的匱乏。
2,他看見她的時候,她已看見他。她進入他視野的時候,他已成為她注視的對象。
3,人不負責了解自己。認識你自己,這是一個可愛的幻覺,或者說要求你去虛構自我。這樣你就不是你,而是你的虛構。只有別人能夠了解你。他們越愛你,就越了解你。
4,在你生活的地方你活不下去,你渴望的世界又無法企及,這時候我們的心就會逃進音樂的大陸,讓所謂的現實在美的世界中沉淪。
5,這充滿和諧的一秒鐘,夠世人享用一千年。
6,一個人為另外一個人哀傷的時候,我們不會跟他一樣哀傷,因為我們不了解給他帶來哀傷的那個人。
7,讀書是寫作的另外一種方式。
8,只要渴望存在于這種音樂當中,我們就不會被它打垮。我們不僅能夠忍受渴望,我們還享受渴望。在飄揚著歌聲的一個個瞬間,我們堅不可摧。在美的面前,現實沒有得勝的機會。
9,作為一種無限崇高的感情,任何程度的實現,都是一種墮落:由天堂墜入平凡。
10,成功的愛情都是一種交易,或交換,我給你,你給我,你給我越多,我給你越多,然后不斷升級。而不成功的愛情,是不幸的幸福。它本身是種幸福,但是通過不幸的方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