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6日,當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執行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長阿布爾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世人翹首期盼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正式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
良渚古城遺址是我國今年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由4個遺產區構成,包括瑤山遺址(面積66.56公頃)、谷口高壩區(面積136.41公頃)、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面積349.24公頃)和古城區遺址(面積881.45公頃)。遺產區總面積1433.66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遺址的價值研究,依據最新考古成就,經由大量的國際、國內文明史與城市史研究,并與環太湖地區、東亞地區、世界早期文明等同類、同期的遺存進行對比分析,聲明該遺產符合如下兩條世界遺產標準,且得到世界文化遺產評審專家的認可:
良渚古城遺址(公元前3300-2300年)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規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復雜的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相關遺址,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展現出長江流域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多元一體”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良渚古城遺址在空間形制上展現出的向心式三重結構——宮殿區、內城與外城,成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進行社會等級“秩序”建設、凸顯權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長江流域早期國家的城市文明所創造的“藏禮于器”的規劃特征。
以及作為城市水資源管理工程的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在工程的選址、規模、設計與建造技術方面展現出世界同期罕見的科技水平,展現了5000年前中華文明、乃至東亞地區史前稻作文明發展的極高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真實完整保存至今的良渚古城遺址,可實證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發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補世界遺產名錄中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城市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獨特的見證,具有突出普遍價值。
塵封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如今揭開神秘面紗,成為中華文明新名片和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