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中國木活字印刷術
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距離長沙140公里的僻遠深山里,人煙少至,草木叢生,瀏陽小河鄉就坐落這里,瀏陽最東邊的客家鄉鎮。
當年,遠道遷徙而來的客家人為了留存歷史,讓后人追根溯源,十分注重修輯族譜,這成為了支撐木活字印刷技術傳承至今的主要原因。這些通過活字印刷來編輯族譜的人被稱為“譜師”,其中,譜師之家“益興堂”已經是六代傳承的老字號了。
“益興堂”譜師隊伍最多時達到20多人,累計為湘贛周邊縣市26個姓氏印制族譜達20000多集(本)。它還有一項祖傳的絕活——反字直刻技法,即不需要在字坯上寫反字,而是直接按刀法雕刻字模。
進入“益興堂”,這就是一個古意的活字印刷工坊。字盤器具一字擺開,從木料房到字坯制作,從印刷臺到分冊裝訂,一切井井有條,細如每個字都規規整整。
鋸梨木、做字坯、刻字、揀字、排版、刷墨、覆紙、印版、校對、分冊折頁、裁切裝訂、蓋印編號......一套下來,初學者傷痕累累,匠人們早活字生香。
一筆一捺寫字,一刀一劃功夫,字上的墨一點點變干,由透亮轉為啞光,由浮躁嵌入深沉。
除非親手觸摸,否則全是虛幻。
就如同——書捧在手中沉沉的重量、書頁翻過時指尖的觸動、字里行間散發的墨香……這些,Kindle和手機屏幕無法帶給你,而這小小的活字章,卻能用最樸實的方式告訴你:文字需要寬幅和縱深,它更需要有人愿意與之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