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不禁感到驕傲和自豪。文化體現的一個國家的靈魂,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包含著千千萬萬的歷史文化,其中俗語文化也是中國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俗語大多數來自于民間,有的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古人的美好愿望,有的是對人生的領悟。俗語是古人的智慧,有的通俗易懂,你只要一看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有的帶著奧妙在里面,需要你去研究探索才知道。
在古代,科技還不發達,人們還是比較封建迷信的。對于一些事物常常抱有迷信的態度,所以有些俗語里面也摻雜著迷信成分。今天我們來講講這句俗語:“前高后洼,不孤就寡”,我們來探討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古人說的有沒有道理?
從字面意思看,就是說如果蓋房子的地方前面有高山或陡坡,后面又比較低,比如在深山或者洼地的房子,在這樣的房子長期居住,最后的結局是孤獨終老或者守寡。聽著是不是感到害怕呢?你知道為什么建房子需要注重高低走勢嗎?我們一起來探討下。
眾所皆知,古人建房子講究的是坐北朝南,因為在秋冬季節會刮北風。這時候如果房子后面是洼地,那樣北風就會直接吹到房子里,那么人肯定會很冷很冷;然后房子前面是高地,太陽又照不進來,那就沒有陽光,整個房子就處于寒冷之中。倘若長期生活在如此陰冷、潮濕的房子,那么身體肯定熬不住,會生病。
更有甚者,如果房間長時間沒有陽光照射,那么房子會陰涼且潮濕,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嚴重的話遇到梅雨季節,那樣就好積水,是一種威脅。
所以,古人在建房子時一般都會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而且不會遮擋陽光,這樣的房子才是符合古人心意的。這樣一解釋,是不是覺得“前高后洼,不孤就寡”還是有那么點道理的?
其實,這句話后面還有一句,那就是“和事不喪理,讓人不為低”,這句話更加有道理。我們一起來探索發現其中的奧秘。
從字面上意思看,“和事不喪理”就是說在做和事老的時候,不能夠傷天害理,偏袒任何一方,要公道公正。“讓人不為低”就是說謙讓他人時,不應該低三下氣。中國是“禮儀之邦”,謙讓也是一種美德。但是無底線的謙讓,只會讓對方更加囂張,進而得寸進尺地為難你。所以謙讓時,要有自己的原則,禮貌地謙讓。
這句話就是在告誡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出現矛盾,我們需要做的是互相尊重,以禮相待,用道理和事實說話,而不是大吵大鬧。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化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