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國來講,孔子并不是一個能治國的圣人。但孔子的境界又優于治國。其奠定了中國人的性格,思想基礎,和對一些事情的行為準則。以此來看,孔子是當之無愧的圣人。論語是其弟子收集孔子言行而著成的書,以筆者的意見,中國人必讀論語,然后才能夠明白自己的思想底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筆者理解:這幾乎是對中國人年齡階段的無二解讀了,所謂三十而立,是多少中國人的夢想,四十而不惑,是多少人到中年的期望,五十而知天命,是多少人對生活的體悟。語言是有力量的,而這一段,就是孔子為中國人定下的年齡準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筆者理解:孔子以質樸和文采相得益彰來形容君子,再好不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筆者理解:只有臨事,才知道他人的心性如何,平時高談論闊的人,未必能經過歲寒的摧殘。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譯: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么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筆者理解:君子既要有好的心性,又要有好的文采,則當得君子。若是只有心性,那可以說是有良心,忠厚的人。而只有文采,沒有心性。這種人矯揉造作,為人虛偽,也不可以稱作君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筆者理解:君子之交,是平時淡如流水,一旦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就會相互契合,且不會因為這些事情后面的利益而起爭執。小人之交,雖然看著平時勾肩搭背,酒肉歡飲。一起做事后,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或者看到了很大的肥肉,必然會互相攻擊。這是對中國人中的君子小人的最佳解釋,各位可以根據上述,了解一下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贊揚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筆者理解:孔子對于輿論看的很透,現代社會也是一樣,不一定全部人贊揚的就是好人,也不一定全部人謾罵的,就是壞人。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我們如果能夠分清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就可以找到那種好人夸他,壞人罵他的真正好人了。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
筆者理解:其實各位在職場也會有這樣的處境,如果沒有好的方法,也只有看人下菜了。不過終歸君子類的領導雖然不討喜,但作為下屬還是很舒服的。小人類的領導,如果你是小人類的人的話,也可以以小人的方式去做,但是要注意在小人的手底下輕易別做正事。(注:現代社會,小人君子,并不是有太大的地位或者道德差距,各位根據自己的人格類型,去做事情便可以。)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筆者理解:關于君子和小人的分別,我在這里再闡述一下,孔子對小人只是怒其不爭,但也是接受其存在的,不像后來人對于小人的厭惡。我比較傾向于古代的觀點,尊重小人,和君子做朋友便是,也不一定要討厭所有小人,君子懷德,取其知其然也。君子懷有德行,應該要知道小人為何會是小人,小人也許是從小教育等各種原因的問題,各位做到以直報怨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