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好色之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特點,無論男女都無法逃脫。對于人類的研究始終都是心理學家們最重要的任務,而精神分析流派的創始人以及領軍人物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驅動人類生活,不斷奮斗的源動力,主要是來源于力比多(即人類的欲望,主要指人類對于生殖的需求),以及人類的攻擊性(即人類對于保護自己以及生存發展的需求)。
因為每個人在生活之中都有對于力比多和攻擊性的區別,所以,人們會特別注重和積極地發展自己男性或是女性的獨特魅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和各種能力的塑造來吸引異性。力比多、欲望是人類在追求異性是的主觀因素以及動機。
而進化論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假定,那就是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進化心理學領域的專家認為:“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著一個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兩性所面對的生殖環境是不同的。”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舉例來說明這個觀點:例如,一個男性在一年之中不斷地與100個不同的女性發生性關系,那么,這個男性就有一定的幾率會成為100個孩子的父親。但是如果我們假設一個女性在一年之中不斷地與100個男性發生性關系,那么,她也就只能夠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
總而言之,在繁育后代這個問題上,雙方所需要付出的時間的精力都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大為不同。對于男性來說,繁衍后代不過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只是一次性行為而已。
從理論上講,如果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那么,一個男性的一生中可以和無數的女性擁有無數的孩子。
但是,女性則不同,對于女性而言,繁育后代需要十月的懷胎以及生產,而懷孕之后,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會給女性帶來無數的麻煩和痛苦,而在生產的時候更要承受極度的疼痛以及隨時可能送命的風險。
因為繁衍后代的情況和經驗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就決定了男性與女性在選擇伴侶的時候,會有著不同的擇偶標準,因此,在不斷的進化與演變之中,演變出了不一樣的對策。
所以,歸根結底,不僅僅男性好色,女性其實也是好色的。但是,在因色起性的關系之中,那種對于男女關系比較開放、隨心所欲的女性,大多都會在懷孕生子之后被男性拋棄,并且,她們腹中之子能夠活命的幾率也并不大。
而那些對于兩性關系比較保守的女性,例如那些堅決要明媒正娶之后才能發生性關系、家庭關系較為穩定的女性,更容易能夠順利的誕下后代,將其養育成人。
但是,男性卻與女性截然不同,男性越是處處留情,越是能夠提高其繁衍后代的概率。雖然男性經常性的更換女性伴侶或使其后代生存(由于女性生育率比較低,缺少穩定的家庭環境,后代難以生存。)但是在男性的眼中,雖然這樣的育兒品質是比較低的,但是,最后還是可以通過總數來彌補。
所以,像達爾文的進化論所推測的一樣,當代女性已經因為生育成本的不斷增加,而提高了自己擇偶的標準,在選擇男性的時候變得越來越挑剔和慎重了。
女性在選擇自己的結婚伴侶時會要求對方聰明、勇敢、有擔當,有責任心,有豐富的物質基礎,有穩定的性格,但是,這樣的男人更加能夠充分的考慮家庭觀景以及婚姻生活 的品質,因此,他們在后代誕生以后,就不會再有其余的憂慮和困境了。
相反,男性的擇偶標準并不是十分的嚴苛,因為,在很多情況之下,他們不過是想要找尋一次性滿足罷了。男性在選擇性接觸上會比較隨意,對于不忠誠的性關系也表現得十分感興趣,所以,男性看起來比女性更為好色。
從人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相比起女性,男性會更加期待在短期內可以遇見不同的女性,發生性關系,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男性會與許多女性維持著不確定的性關系。除此之外,男性在與女性確立關系之后,也會更加主動地提出發生性關系。
綜上,男性與女性在本性上都是好色的,只不過男性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