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度里,歷史遺存浩如煙海,各類文物璀璨奪目,其中堪稱為之最或之首的,當數那些無與倫比的稀世珍寶。而入藏于五蓮縣博物館的一件新石器時代的大玉刀,因其年代最久,體形最大,做工精細,素有“中國玉刀之首”的美譽。
(點擊可查看大圖)
作為鎮館之寶,大玉刀出土于五蓮縣境內的丹土遺址。丹土遺址位于潮河鎮丹土村及其周圍,西北距縣城42公里,因村東北側有大片紅燒土而得名。丹土遺址是清末由著名學者王獻唐先生之父王廷霖發現的。1934年,在王獻唐的提議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湘、祁延霈對山東東部沿海地區進行了文物調查,正式確認了丹土遺址。
丹土遺址面積約33萬平方米,包含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文化遺存。內涵之豐富,延續性之強,為我省沿海一帶古遺址之冠。1989年秋,濰坊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范圍試掘,出土了少量器物,大玉刀就是其中之一。大玉刀系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典型禮器,長51厘米、寬22厘米、厚0.3厘米,重1180克。淺灰色玉質,通體磨光雙面刃,靠背部有兩個對面管鉆圓孔,一端的中下部有兩個單面鉆圓孔。因這件大玉刀是考古發掘工作中目前所發現的年代最早和體形最大的玉制刀具,所以被譽為“中國玉刀之首”,系國家一級文物。
大玉刀被冠以“中國玉刀之首”,還在于對玉石材料選取和加工技藝要求的難度。要加工器形如此碩大的刀具,對石材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首先要保證塊頭足夠大,其次材質要上乘,確保無綹裂、無崩碴;另外,對工匠的技藝水平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玉石既脆又硬,稍一疏忽,就可能前功盡棄。尤其是四個圓孔的加工,在沒有鉆頭和銼刀的4000多年以前,其工藝難度更是讓人難以想象。現在研究表明,在龍山文化時期,玉工進行玉器內部的鏤空時,先用桯具在器內打孔,然后穿入軟性線具,朝著固定的方向拉切,形成短條狀的鏤空。此種器內鏤空與良渚文化玉器以桯鉆孔為中心、做放射狀拉切的形式不同,成為區分兩者的明顯依據。
大玉刀等文物的相繼出土,揭開了古老丹土城神秘的面紗。丹土遺址以出土玉器多而聞名,位居同時期遺址之首,且以器形大、扁薄、嵌綠松石、鉆雙孔等為特征,其做工之精,器形之美,令人嘖嘖稱奇。這足以證明,40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居住在這里,在幾千年漫長歲月里,他們創造了各個不同時期燦爛的文化。考古專家據此推斷,丹土遺址不僅是目前海岱地區經科學發掘最早的古城遺址,也是能夠確定的目前中國唯一的一座大汶口文化古城遺址;而丹土城不僅是我省目前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古城,而且也是亞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五蓮縣博物館位于縣城文化路西首,是在原文管所的基礎上成立于1998年,與文管所合署辦公。博物館樓始建于1995年,總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展廳面積2200平方米。
館藏各類文物及自然標本5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5件,二級文物61件。
展廳分為四層。一層:臨時展廳;二層:序廳,文明曙光;三層:1.三代遺珍,2.秦漢氣象,3.流風余韻;四層:神韻五蓮--歷史文化展。
文明曙光以丹土遺址的發現、調查、發掘等內容依次陳列展示。
其他史前遺址部分主要以版面和展品陳列為主。
秦漢氣象展廳入口以漢闕開篇,呈現出厚重而悠遠的漢風遺韻。
流風余韻展廳主要展示漢以后文物精品。主題墻以五蓮山浮雕的形式點明主題。各種豐富的器物以展柜進行陳列。
神韻五蓮—歷史文化展是從五千多年前五蓮地區有人類生存開始講述,經西周、戰國、秦漢到1947年建縣,以及建國后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展成就。展廳分六部分:序、遠古文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紅色五蓮、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成就、發展愿景。運用圖版、多媒體、實物綜合展示。
五蓮縣博物館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日照市市級文明單位、日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日照市科學普及教育陣地等稱號。
博物館每周二至周六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上午08:30-12:00
下午14:00-17:30
聯系電話:5331351
(整理自齊魯晚報周東升文章、五蓮博物館資料)
“留言搶大獎”活動
12月19日獲獎者為《五蓮縣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宣布市委關于五蓮縣有關干部職務調整的決定》的留言者:
12月5日——12月11日、12月12日——12月18日,周最佳留言獲獎者分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