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蘇魯豫皖交界處的鄉村,單就葬俗來說,基本上和周邊縣區是大同小異。現結合本地實際,對本地葬俗簡略敘述如下。
老家的鄉村非常重視葬俗。一般老人年逾六十,即開始購置棺材。棺材俗稱“壽木”,又稱“活”,以松柏木料為優。有的先把棺材做好,放在一個隱蔽的角落。有的則先把木料準備好,等人死時再做棺材。
不同年齡的人辭世有不同的叫法,不滿10歲的人死亡,叫“丟”了。青壯年去世,叫“傷”,老年人去世叫做“老”。青壯年的喪事叫“悲傷”,老年人的喪事叫做“喜喪”。10歲以下夭折的,均不埋葬,用干草裹尸送到亂葬崗子了事,也有的年齡較大的,父母也給下地安葬,但一般不用棺材。
鄉民們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子女要日夜守護,一方面要給他穿戴好內外壽衣。整套服裝不能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意即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
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也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另一方面通知戶族女面(亡人的姑、姐、妹家統稱)及舅家前來看望。
子女出門在外者接到父母病危消息后須星夜趕回,在斷氣之前趕到,謂之'跟氣'。子女守候至老人停止呼吸,稱“給老人守氣”。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叫做'挺喪'。
老人停止呼吸后,給其整容,即(男)剃頭刮須 | (女)梳頭盤髻,并洗面凈身,然后摘門板,鋪谷草,將亡者雙足朝門放置在谷草床上,臉上蓋一張黃麻紙,叫“蓋臉紙”。腳下放一個小供桌,上放供品、香碗。個別地方老人死后還要扭死一只“替罪雞”,意為死者生前可能有錯,死后為免閻王怪罪,讓雞去替罪。同時,家里人還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銅錢,這叫做'含口錢'。在整容凈身結束之后,還要在死者的口中放入面條和米飯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而成為餓死鬼。
老人去逝后,將其穿過的衣服,用過的被褥,卷放于房子上。同時要向死者的親友報喪,就是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死者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
有些鄉村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死者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披麻帶孝,手上拿一根白紙裹著的木棍,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后馬上回家。當外婆家里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感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并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
人亡二日后入棺(稱入殮)。入棺前棺底要鋪麻紙(孝子每人一份),放絲線或五色線。在棺底擺北斗七星圖案、撒柏樹葉等,將老人抬入棺內,頭、手腳、穿戴都得一一擺正,最后加蓋。
死者入棺后,要在院內搭起帳逢(俗稱靈堂),舉行吊唁儀式。搭靈棚規模的大小,主要看喪居院落的格局。置棺材于廳堂之中。棺前上擺供品和長明燈,下由幾塊磚擺成四方圖形供燒紙用,靈前鋪草席一領,供人下跪叩用。孝子輪流守靈,日夜不離,早晚獻食,點香燒紙。
此時孝女痛苦不止,至親姐妹來亦進靈堂哭泣。來吊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俗稱'先死為大',故除了長輩不下跪,即使平輩也得跪拜。凡來者祭奠,孝子要陪祭,跪送祭吊者。有的女婿或娘家人,請吹手奏哀樂,以表孝心,其親朋以紙、帳等為獻禮。近年來,盛行送花圈、被面、錢幣等祭禮。孝子將這些祭禮(錢除外),擺掛在靈堂兩側,以示親友之多。
在吊唁的同時,要請陰陽先生擇定安葬日期,確定墓地方位,皖北鄉村把其稱為“打殃壯”。民間對陰宅的選擇非常重視,有句百姓諺語“子孫出在墳里,富貴出在門里”,意即選擇墓地的重要。選擇墓地時,要由死者的長子和娘家人領著陰陽先生,要野外一一勘察,墓地過去一般選擇在“老營地”,即埋藏自己祖先的地塊里,現在多半選擇自已的責任田里。墓地地勢要略高于周邊地,視野遼闊。墓地選好后,陰陽先生要劃線打樁,然后再請打墓人 “破土打墓”。
墳墓一般長 4 米,寬 3米,深2米許。打墓人一般四個,多選擇父母健在的十八九歲的小青年干此差事,民間有“本命年者不打墓”、“一年不打兩墓”之說。若村內沒有合適打墓的,需在鄰村去請。打墓時,孝子還要送去面餅(俗稱打墓饃)和煙酒。墓打成后,還要請娘家人和陰陽先生指點,不宜處再進行修整。
此時,在家的人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這就意味著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后一別。入殮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為這個原因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孫。
殮衣還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殮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帶洋字的布料會使殮衣帶有'陽'的意思,對于在陰間的死者不好。殮衣穿好后,有些地方還要舉行開光和抿目活動,即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這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這一切做完之后,就要舉行“敬面”,即家人和前來吊唁的人見死者最后一面。
屆時,所有的親人都要繞棺材一圈,和死者見最后一面。這是最能表現也最需要抒發子女們的孝心的時候,是親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場合。所以,家人們都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敬面完畢,隨即把棺材合上,接著要釘棺蓋,民間稱為'鎮釘'。鎮釘一般要用七根釘子,俗稱'子孫釘',據說這樣能夠使后代子孫興旺發達。
接下來就要把靈柩送地下葬,俗稱為'出殯'。這是喪葬禮俗中最隆重的一道程序。出殯前,死者所有的親人要最后一次叩拜。起重者準備抬棺事宜。死者長子扛著引魂幡跪在棺前。一聲“起棺”令下后,身扛引魂幡的長子急忙起身,摔破“鬧板盆”,轉身朝墓地走去。眾人將棺材抬出靈堂,隨之跟上。
此時,號炮齊鳴,孝子嚎哭。長子扛著引魂桿前走,吹手奏哀樂,迎著亡人的牌位、棺材;孝男孝女拿著哭喪棒舉著花圈、紙火等及有關小輩至親排成兩行,哭哭啼啼急步前行。但女性吊唁者,是不能隨棺材下地的,哭到村口時她們就要止步。出殯隊伍每經一道路口時要點一堆火,以防鬼魂進宅。一路上有人不停地拋撒紙錢,謂“買路線”,是給游魂惡鬼的。
出殯隊伍行至墓地,將棺材卸下由孝子推入墓窯,陰陽先生進窯用羅盤確定方位,擺正棺材,上蓋草席一領,上放木弓木箭和安墓磚(上書死者姓名、生卒年月),然后封土埋棺。這次堆墳不要完全堆好,因為下午還要圓墳。墳堆差不多后,所有前來送葬的人,圍墳半周,再行“告墳”禮,同時除孝子孝女以外的縞帽等隨即脫去表示不在戴孝此事完畢。最后孝男孝女在墳前將紙火(即紙制金山、銀山、現代家俱、童男童女、樓房、電器等等)燒盡以示孝心。
出殯歸去,吃過午飯后,下午還要進行圓墳。這時,死者家人要自帶鍬锨、畚箕,從別處起土把墳加高,并堆上墳頭。上午出殯時不能到墓地哭靈的女眷們也可來到墓地痛哭。但圓墳時間不會很長,一般個把小時就會結束。
葬后三日內,孝子每晚須上墳打火,最后一晚要祭奠,用小石板按好供桌,稱‘復三'。后陰陽先生開出“七單”,每七日一祭。“頭七”為小祭,“三七”為中祭,“五七”為終祭。至百日再上墳祭奠,稱“過百”。此后每年亡者逝世日為周年,應祭,三周年后大祭。孝男孝女應守孝三年,過春節不貼紅對聯。俗話說“十里路上不同俗”,老家的民間葬俗基本以此為準,不同地區在個別環節上有自己的講究禮法。
這些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都反映了生者對于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