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軍和宋軍在組成上非常不同,宋軍是募兵制,軍隊是從農民、破產游民中花錢召募的,士兵由國家供養,當兵是一種職業,一種謀生的手段。
而遼軍采用的是征兵制,原則上所有的老百姓都有當兵的義務,遼朝規定男子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都隸屬“兵籍”,理論上全國15到50歲的男子都是士兵,但在征兵制下,當兵不但不能像宋朝那樣領工資,而且還要自備軍糧和武器裝備,對于國家來說,軍費負擔比宋朝少,但對于士兵自身來說,當兵不但有生命危險,還要自己出錢出力,負擔就比宋朝重得多,所以遼朝并沒有宋朝那樣數量龐大的常備軍
(宋朝的軍隊常年維持在60、70萬人以上,最多時達到100萬,由于士兵由國家供養,所以宋軍有嚴格的兵額登記,所以可以知道每個時期宋軍大致準確的數量),而遼軍的體制是一種作戰型的臨時征集部隊,戰爭開始前由皇帝下令從各個系統中征集精壯組成野戰軍,戰爭結束后就解散,人員回到各自原來的系統中從事生產活動。戰爭期間遼軍主力主要從皇帝直屬的宮賬和各地的部族首領那里征集軍隊,所以遼朝和宋朝的軍隊數量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宋朝的軍隊是常備軍,其數量是可以統計的,而遼軍是戰爭期間臨時動員的,數量就不好把握了。
根據史料,可以做一些精略的估計,宋太祖曾說遼軍精兵不過十萬人,這應該是指戰爭期間遼軍能夠征集到了精銳部隊的數量,不是遼軍的軍隊總數,北宋末年宋朝發動滅遼的戰爭前,對遼軍有一個估計,認為遼軍在戰爭期間能夠投入到幽州戰場上的軍隊不超過30萬人,包括五京統軍司直屬的契丹兵15萬,奚、渤海等部隊兵6萬,幽云地區的“漢兒軍”1.5萬,然后是一些其它雜牌部隊,加起來不超過30萬人。不過這也不是遼軍的總量,而是他可以動員起來與宋軍在幽州地區作戰的部隊數量。事實上遼軍的征兵制體制決定了他是動員型的軍隊,統計他的總數量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他的軍隊總量取決于戰爭的規模和戰爭動員的程度,由于征兵制的負擔實際上比募兵制重,因此遼軍如無必要,是不會征集數量龐大的士兵投入戰爭的,通常一場戰爭的會動員的軍力在10—20萬人左右。
所以說遼的兵力沒有網上吹噓的那么多,《續資治通鑒長篇卷55》,契丹供奉官李信:國中所管幽州漢兵,謂之神武、控鶴、羽林、驍武等,約萬八千餘騎,其偽署將帥,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當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山後四鎮諸軍約十萬八千餘騎,內五千六百常衛戎主,餘九萬三千九百五十,即時入寇之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