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
(1864年1月─1957年9月)
近現代杰出的書畫藝術大師
中國唯一榮獲世界和平獎的書畫藝術家
世界文化名人
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國畫院名譽院長
中央文史館館員
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湖南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終年94歲。齊白石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并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借山翁、借山吟館王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家道貧寒,少時讀書一年,作過農活,學過木匠,后改學雕花木工,習摹《芥子園畫傳》并據此以作雕花新樣。自1888年起開始學畫。1890年二十六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開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閩運為師,并先后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詩友。自四十歲起,他離鄉出游,五出五歸,游遍陜、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取法自然,汲取素材,作下大量寫生畫稿。
齊白石 《蝦》
隨著視野的開闊,他的技藝精進,創作的詩、書、畫、印更為可觀,已由民間畫工進入文人畫家的行列。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馬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五十歲時,他努力向文人畫的高峰攀登,傾心于徐渭、八大、石濤的寫意畫,認為他們橫涂縱抹,皆臻妙境。他甚至說:“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舍于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后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結為好友。
齊白石代表作 《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
(一)
一桿畫筆締造傳奇
齊白石,家鄉人喚作他阿芝。十五歲時開始去做木匠,早年因雕花手藝出眾被稱為“芝木匠”。由一本《芥子園畫譜》讓他踏入繪畫世界,當時的齊白石仔細翻閱之后,發現里面的圖畫自己也能畫,如獲至寶,遂把書借回家。夜晚,齊白石不忍睡,伴著油燈,用薄竹紙一幅幅地勾影,如癡如醉。 他將用過的薄竹紙釘在一起,半年過去了,一共攢了16大本。一頁頁翻看,紙上的花樣一點點逐漸生動、活泛起來。從那以后,齊白石做雕花木活,就用畫譜作依據,既能花樣出新,畫法又合規則。這為他后來繪畫打下了良好基礎。
《芥子園畫譜》
27歲時開始正式學習繪畫,齊白石家里的境況很不好,家里過著十分凄苦的日子。這一年,齊白石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用為出身,齊白石意識到,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學畫,只有爭取一切時間加緊學習。自己必須快馬加鞭,一天當兩天;甚至當三天四天,他不顧疲勞,不顧身體,一個勁兒拚命學。在后來齊白石自己的回憶中說道:“我這輩子幾乎每天都是在畫畫,除了有兩次不是,第一次是自己害了大病,躺在床上,十天起不來床。第二次是母親去世了,內心悲痛,無力動筆。”
之后跟陳少蕃讀《唐詩三百首》,因為有小時候的基礎,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把詩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接著,齊白石又讀了《孟子》、唐宋八家古文、《聊齋志異》等。他一邊讀書,一邊跟胡沁園學畫。胡沁園向他傳授了許多作畫的理論,還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畫拿出來,讓齊白石仔細臨摹,同時,又介紹齊白石向湘潭名畫家譚荔生學習畫山水。
胡沁園
齊白石為不同時期的胡沁園老師繪制的肖像,圖片來源《中國現代美術全集》
在兩位老師的悉心教導下,齊白石的書畫大有長進。他很快就進入了文人雅士的社交圈子。讀書學畫,讓他眼界漸寬,畫藝漸長。他收起斧鋸鉆鑿,拿起畫筆,決定賣畫養家,向鄉間文人和畫師方向轉變。
齊白石從鄉村木匠到藝術大家,卻始終都是最為質樸的繪畫者。他的心他的畫從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故鄉,鄉間的事物成了他畫作中的常客。別的畫家不屑于理會的鋤頭、鏟子、小蟲、青蛙甚至老鼠都躍然于他的畫中。他的畫樸素自然,一見就仿佛聞到來自鄉村的氣息,聽到了孩童們稚嫩清脆的歌謠。
當然,齊白石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畫都受到以正統自居者的鄙視和嘲笑,說他寫意“太粗野”印章“太獷悍”。正在齊白石孤單地飄零在外鄉時,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陳師曾。“我那時的畫,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為北京人所喜愛,除了陳師曾之外,懂得我的畫的人,簡直是絕無僅有。”齊白石在自述中說道。陳師曾與齊白石的相遇純屬偶然。有一天,陳師曾去琉璃廠閑逛,不經意間見到齊白石的印章,大為贊賞,便特意趕到法源寺拜訪。沒想到,兩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
陳師曾
陳師曾 《墻有耳-北京風俗》 1915年 中國美術館藏
因此,齊白石也曾提到過“君無我之不進,我無君則退”。用這樣的話語來形容它們兩者的關系最為貼切。對于齊白石的畫,陳師曾也說過,說他畫格是高的,但還是有不夠精湛的地方。亦題詩給他'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并勸齊白石自創風格,不必求媚世俗。于是。齊白石創“紅花墨葉派。”
(二)
苦把流光換畫禪
齊白石以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像他筆下的小雞,近看就是幾團墨,幾筆線,遠看則生動活潑。從花鳥草蟲,到任何的瓜果蔬菜,都是他創作的題材。齊白石的蝦,是眾所周知的,他的蝦,早年間是七節,晚年間是五節。他說,與之畫蝦,已經數遍,初知略似,一遍逼真,再遍色分深淺,此三遍也。齊白石的畫漸入佳境,且在日本和法國都很有名氣。法國人拿了齊白石和陳師曾的畫,準備參加巴黎展覽會。日本人還專門為他們拍攝了紀錄片,在東京藝術院放映,轟動一時。
不想恩師陳師曾卻在此期間離世, 齊白石失掉知己,心里異常空虛。痛苦之中,齊白石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變法之路。“掃除凡格總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他以以超出常人的毅志和精力,用10年時間關門杜客、潛心研究的寫照。齊白石不斷摸索適應自己才秉、氣質和學養的藝術道路。從原來刻意追求和摹仿前輩大師,到信手拈來任意發揮;從疏朗冷逸,到熱烈厚重,齊白石的變法經歷了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所謂“鐵柵三間屋,筆如農器忙。研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十載關門”的齊白石在花鳥畫上變法的新風格已經成熟,他的藝術在這一刻破繭而出,大放異彩,他從此進入了一個“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的自由境地,帶有強烈齊白石個人符號的“紅花墨葉”派畫風開始獨步畫壇。他按中國畫特色以墨為主,而對花朵,果實,鳥蟲施以明亮飽和的色彩。
齊白石 《白菜圖》
斗轉星移,齊白石從一個鄉村木匠到一個藝術上的多面手,詩書畫印無一不精,花鳥、山水、人物無一不能。齊白石在他的《白菜圖》中題到,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仙,獨不記白菜為菜之王,何也?這牡丹與白菜,一貴一賤,貴者僅供少數人欣賞,賤者卻為大部分人的生活所需。齊白石的題詞多少也反映了他平民化的心態。這種心態使他的作品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清新之氣,這便與一般文化者的書畫有了本質的區別。
他自己說的,“我九十六了,我五十五來的北京,在這兒生活了四十年,心里想的,畫里畫的,都是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把土地上的生命,畫在畫里,寫在詩里。有人說我是大藝術家,其實,我就是一個活得長了一點的老頭。人家說我的畫是農民畫,是啊,我生來就是個農民,戴了眼鏡,也還是農民。我這一輩子,人家罵我也好,捧我也好,我就是過自己的日子”。如他的《牧童紙鳶》圖,畫中,一個騎在牛背上的放牛娃,手里拿著一根繩,繩上拴著的是風箏,正在放風箏。這正是他自己的縮影和寫照,他自己年輕時候就是這樣。
齊白石 《牧童紙鳶》
欲立意者,先立人。此乃齊白石之心語。作畫先閱古人真跡過多,然后脫前人習氣別造畫格,乃前人所不為者,雖沒齒無人知,自問無愧也。清逸不慕名利,方可從事于畫見古今之長,摹而學之不能夸,師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誹,然后再現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勿道人之短,勿說己之長,人罵之一笑,人譽之一笑。也就是這樣一個不欺世媚俗、執著追求的藝術大師,才給后人留下了一件件和諧奇趣、寓意無窮的傳世佳作。
齊白石
金陵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線上產品《白石精神》收錄有齊白石畫作《蝦戲圖》一幅,此幅作品經多方機構鑒定確定為齊白石真品。
齊白石 《蝦戲圖》 94×3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