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不僅是往昔歷史的珍貴遺存,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綿延幾千年文明的有力見證,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使大量中國文物不得不遠離故土、流失海外。
講座信息
西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
主講人:楊曉能博士
主辦方:何香凝美術館
時間:8月26日(周六)14:30-17:00
地點:何香凝美術館學術報告廳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的藏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中國文物精華,逐步形成了一些收藏、研究、展覽和保護中國藝術的重鎮,許多海外藏品是國內難得一見的、具有極高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孤品。海外中國文物、公私藏家和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并不局限于文化藝術、修養休閑、學術鑒賞、以及博物館的發展,而且和適宜的歷史契機、政治形勢和經濟條件息息相關。此講座以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博界的學人、藏家、文物商、和美術館/博物館為綱,加之講者的親身經歷,討論中國文物在西方美術館/博物館的收藏和研究概況,乃至東學西漸、東物西藏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交流和學術發展的貢獻。
活動主講嘉賓
楊曉能,歷任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中國部主任、美國國家美術館高級客座主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坎特藝術中心亞洲主任和教授、上海交大特聘教授等職位,并擔任美國斯諾基金會董事。
他側重于美術史、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綜合研究,致力于東西方的文化和學術交流,在海外以展覽和專著的形式展示中國的文化、藝術和考古學成就,并組織了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考古和藝術展覽。
楊曉能博士論“文物西游”
西方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都是掠奪而來的嗎?
談起西方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大部分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19世紀中后期,西方列強洞開中國國門,掠奪中國奇珍異寶不計其數,自然會認為西方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都是如此得來。楊曉能說:“西方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現在看來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收藏家捐贈。其二,博物館自己從文物商或私人藏家買進。文物商和藏家的貨源復雜,有的直接或間接的來自盜墓者、走私者等。對于過去傳說的掠奪所得,在正規博物館里還是很少的。但是也不能排除一些因為歷史遺存而來的情況,一般歐洲博物館會有此種情況,比如大英博物館館藏的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摹本,的確是當年八國聯軍搶掠來的,而后捐給博物館,但是博物館本身并不是這種卑劣行為的實施者。 ”
西方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絕大部分還是通過其他途徑得來的。例如,末代皇帝溥儀就曾經將1000多件瓷器抵押給銀行,因到限期后沒有贖回,銀行就將其賣給了英國人大衛,大衛后又將其捐給倫敦大學,不久前倫敦大學由于經濟狀況不佳,就將這批國寶長期借給大英博物館展出,這批瓷器包括青花、五彩,許多甚至還是官窯中的孤品,集合了宋元明清的精華,他們流失到海外,不能不說是種遺憾和損失。
西方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被出售或者被拍賣的情況是否時常發生?
楊曉能說:“這種情況是有的,如果是很早收進的藏品,由于歷史原因或者其已經不符合博物館的收藏標準時,博物館有可能考慮將其出售。例如,幾年前波士頓美術館就出售過一小部分瓷器。但是一般這樣做都會比較謹慎,一方面淘汰的藏品很少高額成交,另一方面有可能得罪捐獻者本人或家屬,從而影響到潛在捐獻者的熱情。現在規范的博物館在接受文物捐贈的時候都比較嚴謹,比如我所工作的斯坦福大學的博物館經常對不符合入藏博物館要求的捐贈婉言拒絕,或者建議捐贈者將其出售,然后再將出售所得的錢捐給博物館。 ”
“西方許多綜合性的百科全書似的博物館,涉及文物門類齊全,而國內的博物館大都只收藏本國文物,很少有國外的文物收藏,當然這也和一定的歷史原因分不開,世界文明古國大多在近代衰落下去了。文物流失,同時又無力收藏其他國家的文物,不便國內觀眾對海外文化和藝術的了解。 ”對此,楊曉能希望國內博物館在這方面能夠有所側重,以方便國內外藝術第一時間互相交流與學習。
中國的玉器、陶瓷、書法等在國外受關注的程度極高
“在西方,最受大眾歡迎的莫過于印象派的藝術,但中國文物在國外受關注的程度也是極高的,比如斯坦福大學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涉及青銅器、玉器、陶瓷、書法、家具等,除了用于教學外,也對外免費開放,每年會有20多萬人前來參觀。 ”楊曉能說起這個內心還是十分欣慰的。只要是美的藝術,接受起來便不分國界。
交通指引
交通指引:地鐵搭乘至華僑城地鐵站,從C出口直走步行300米到達
附近公交站名:“何香凝美術館”站
何香凝美術館咨詢電話:0755-26604540
鵬城好活動,一個公益的深圳文化生活活動平臺。關注“鵬城好活動”,文化你的深圳生活。
合作洽談請加活動君微信:18923402940
活動資訊提供及投稿請發至郵箱:shenzhen_hhd@163.com
閱讀原文,從零開始學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