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株法
分株法是芍藥最常用的繁殖方法,芍藥產區的苗木生產,基本采用此法繁殖。其優點有三:一是比播種法提早開花,播種苗4~5年開花,而分株苗隔年即可開花;二是分株操作簡便易行,管理省工,利于廣泛應用;三是可以保持原品種的優良性狀。缺點是繁殖系數低,三年生的母株,只能分3~5個子株,很難適應和滿足現代化大生產及不斷飛速增長的國內外花卉市場的需要。這一直是困擾芍藥苗木生產的一大難題。
1。分株時間
芍藥的分株,理論上講,從越冬芽充實時到土地封凍前均可進行。但適時分株栽植,地溫尚高,有利于根系傷口的愈合,并可萌發新根,增強耐寒和耐旱的能力,為次年的萌芽生長奠定基礎。不可過早分株,以免發生秋發現象,影響翌年的生長發育;亦不宜過遲分株,其時地溫已不能滿足芍藥發根的需要,以致次年新株生長不良;若遲至春天分株栽植,芽萌發出土,因春季氣溫漸高、空氣溫度小,蒸騰量大,分株后根系受傷,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造成斷株生長十分衰弱,甚至死亡,所以我國農諺有“春分分芍藥,到老不開花”之說。芍藥分株適期一般較牡丹為早,荷澤的農諺“七月芍藥,八月牡丹(指農歷月份)”,是說在菏澤,從8月底芍藥就可以分株了,直至9月下旬(處暑至秋分)。而揚州在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分株。分株苗經三四年生長又可再次分株。年久不分,會因根系老朽,植株生長衰弱,開花不良。
2。分株方法
芍藥作藥用栽培時,芍藥產區多用芍頭分株繁殖,秋天挖出母株,將粗根全部切下藥用,而將帶芽的芍頭作為繁殖材料。首先去除無芽和病腳的芍頭,將芍頭切分成塊狀,每塊帶壯芽2~3個,芍頭厚2厘米,過厚主根不壯,多分叉,過薄則養分不足。最好隨切分,隨栽植,若不能及時栽植,不要切分,芍頭可沙藏備用。宜于8月上旬到9月下旬栽植。
3。分株后管理
栽植深度以芽入土2厘米左右為宜,過深不利于發芽,且容易引起爛根,葉片發黃,生長也不良,過淺則不利于開花,且易受凍害,甚至根莖頭露出地面,夏季烈日暴曬,導致死亡。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從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2~5年。
播種法
芍藥的果實為蓇葖,每個蓇葖含種子1-7粒。待種子成熟,蓇葖開裂,散出種子。各地果實成熟期不一,如黑龍江省牡丹江在9月上旬、山東荷澤在8月下旬、河南洛陽在8月上中旬、江蘇揚州在8月下旬前后。種子宜采后即播,隨播種時間延遲,種子含水量降低,發芽率下降。種子有上、下胚軸雙重休眠特性,播種后秋天的土壤溫度使種子的下胚軸解除休眠狀態,胚根發育生根。當年生根情況愈好,則來年生長愈旺盛;若播種過遲,地溫不能解除下胚軸休眠,不能生很,則第二年春天發芽率大大降低。秋天播種生根后,經過冬天長時間的低溫,可解除上胚軸的休眠。翌年春天氣溫上升,濕度適宜時,胚芽出土。
因為芍藥園藝品種播種產生的后代性狀要發生分離,不能保持原品種的優良性狀,所以播種法不能用于品種苗株的繁殖。
當蓇葖果變黃時即可采收,過早種子不成熱,過晚種皮變黑、變硬不易出苗。果實成熟有早有晚,要分批采收,果皮開裂散出種子,即可播種,切勿曝曬種子,使種皮變硬,影響出苗。如果不能及時播種,可行沙藏保濕處理,但必須于種子發根前取出播種。
2。播種時間
芍藥須當年采種即及時播種,如荷澤地區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播種,若遲于9月下旬,則當年不能生根,次年春天發芽率會大大降低;而且,即使出苗,因幼苗根系不發達,難于抵抗春季的干旱,容易死亡。所以,荷澤幾次進行春播試驗,均告失敗。
3。播種方法
種子處理:播種前,要將待播的種子除去癟粒和雜質,再用水選法去掉不充實的種子。芍藥種子種皮雖較牡丹薄,較易吸水萌芽,但播種前若行種子處理,則發芽更加整齊,發芽率大為提高,常達80%以上。方法是用50℃溫水浸種24小時,取出后即播。
整畦播種:播種育苗用地要施足底肥,深翻整平若土壤較為濕潤適于播種,可直接做畦播種;若墑情較差,應充分灌水,然后再做畦播種。畦寬約50厘米,畦間距離30厘米,種子按行距6厘米、粒距3厘米點播;若種子充足,可行撤播,粒距不小于3厘米;播后用濕土覆蓋,厚度約2厘米。每666。7平方米用種約50千克,撒播約100千克。播種后蓋上地膜,于次年春天萌芽出土后撤去。也可行條播,條距40厘米,粒距3厘米,覆土5~6厘米;或行穴播,穴距20~30厘米,每穴放種子4~5粒,播后堆土10~20厘米,以利防寒保墑。于次年春天萌芽前耙平。
其它繁殖方法
1。扦插法選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圃地做扦插床,床土翻松后,鋪15厘米厚的河沙,河沙要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扦插基質也可用蛭石或珍珠巖。在床上搭高1。5米的遮陽棚,據長春等地的經驗,以7月中旬截取插穗扦插效果最好。插穗長10~15厘米。帶兩個節,上一個復葉,留少許葉片;下一個復葉,連葉柄剪去,用濃度為500×10~1000×10萘乙酸或吲哚乙酸溶液速蘸處理后扦插,插深約5厘米,間距以葉片不互相重疊為準。插后澆透水,再蓋上塑料棚。據觀察,基質溫度28~30℃,濕度50%時生根效果最好。扦插棚內保持溫度20~25℃,濕度80%~90%,則插后20~30天即可生根,并形成休眠芽。生根后,應減少噴水和澆水量,逐步揭去塑料棚和遮陽棚。扦插苗生長較慢,需在床上覆土越冬,翌年春天移至露地栽植。
2。根插法利用芍藥秋季分株時斷根,截成5~10厘米的根段,插于深翻并平整好的溝中,溝深10~15厘米,上覆5~10厘米厚的細土,澆透水即可。
3。壓條法春天將萌芽出土不久的嫩芽,穿過花盆的盆孔,引入口徑15~20厘米的花盆內,隨生長逐漸填土,保持盆土濕潤,到夏天即可生根,入冬前剪斷盆下的莖,就形成一棵盆栽的芍藥。
4。現代組織培養方法植物組織培養即植物無菌培養技術,是根據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論,利用芍藥離體的器官、組織或細胞(如根、莖、葉等),在無菌和適宜的人工培養基及光照、溫度等條件下,誘導出愈傷組織、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與母體遺傳性相同的完整的植株。這種技術又被稱為克隆技術,達到快速繁殖的目的,具有廣泛應用的價值。
1。用地要求
栽植地選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處,要求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城土。在鹽堿較重的地段種植,需要換土;在地勢較低處種植,要筑高臺,應有充足的清潔的灌概水源。芍藥忌連作。大田栽培一般每3~4年輪作一次,否則長勢減弱,病蟲危害嚴重。因土地局限不能按時輪作時,要于栽植前1-2個月進行保深翻。深度60~100厘米,每666。7平方米可施腐熟糞干1500~2000千克或200~250千克的餅肥,切記不可施用沒有腐熟的生肥。
2。栽植適期
不論播種苗還是分株苗的定植,在菏澤均為8月下旬(處暑)至9月下旬(秋分),在揚州為9月下旬(秋分)至11月上旬(立冬)。一般都結合分株進行。
3。栽植規格
庭園觀賞栽培株行距可用1米×1米,栽植點可呈“品字形”排列,這樣栽植可以均勻合理地利用土地,利于植株的勻稱生長,但田間操作有時不便為便于田間管理和觀察記載,常用橫豎成行的“方塊形”排列方式。栽植穴的規格,深度約35cm,上口直徑18cm,挖坑要上窄下寬,觀賞栽培繁殖時不去粗根,藥用栽培使用去根后的催根苗(浙江東陽作法),穴裸25厘米左右。若直接用去根后的芍頭栽位,深度還可淺些。
4、栽植方法
穴底施以腐熟的糞干或餅肥。與底土摻勻。栽前芍藥苗用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加甲基異柳磷1000倍液的混合液處理,以防病蟲危害。手持芍藥苗,使根疏展地放于穴中,當填土至半坑時,抖動并上提苗株,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苗株上提高度,以芽與地面相平為準,經澆水土坑下沉,正好為適宜的栽植深度。栽植過深,芽不易萌發出土,即使出苗,生長發育也不旺盛;栽植過淺,根莖露出地面,夏季受日光曝曬,易導致死亡。最后填土至穴滿,搗實,上堆10厘米左右的土堆,以防寒保墑,也起標志和保護作用。視土壤墑情,若土壤濕潤,栽后可不澆水,一般應栽后即灌水。
(1)扒土平畦:在前一年秋天,栽植時堆的土堆,必須在芍藥嫩芽出土前及時扒平,平整畦面,以利澆水和田間管理。若操作晚了,扒土會傷及嫩芽;若不扒土,會造成嫩芽基部衰弱,影響生長。
(2)中耕除草:在整個生長季節,要經常中耕除草,在葉幕完全覆蓋地面前和花期前后要深耕;開花后要淺耕,一般情況下,每年應中耕除草10次左右。
(3)施肥:芍藥喜肥,少有過肥之害。特別是花蕾透色及孕芽時,對肥分要求更為迫切,除栽植時施用基肥外,根據芍藥不同發育時期對肥分的要求,每年可追肥3次。春天幼苗出土展葉后,可施“花肥”,目的是促使植株茁壯生長,為花蕾發育和開花補充大量肥分。為及時補肥多用速效肥,注意要適當加大磷鉀肥的成分。開花后,大量消耗體內的養分,又要進行花芽分化和芽體發育,可施“芽肥”,此時是否有充足的肥分及時補給,直接關系到來年開花和生長的質量,仍施以速效肥,入冬前結合越冬封士,可施“冬肥”,以長效肥為主,多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或用腐熟的餅肥及復合肥料。
追肥施用方法有穴施、溝施和普施3種。一二年生幼苗,因根系不發達,常采用株間穴施或行間溝施的方法,穴與溝的深度約15厘米,將肥料施于其中,用土蓋上,三年生以上的植株,多采用普施法,將肥料撒勻后,結合中耕除草,深鋤松土,使之與土壤混勻。一二年生幼苗,每666。7平方米可追施餅肥或麻醬渣(制取麻醬后的醬液)150~200千克,或糞肥1500千克,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每666。7平方米可用餅肥或麻醬渣200~250千克,或用糞肥2000~2500千克。
(4)澆水:芍藥根系發達,入土很深,能從土壤深層吸收水分;根肉質不耐水濕,所以不需像露地草花那樣經常澆水,但過分干燥,也對生長不利,開花小而稀疏,花色不艷。可見,適度濕潤是芍藥正常生長所必需的生態條件,因此在干早時仍需適時澆水,尤以開花前后和越冬封土前,要保證充分的灌水。降大雨時要特別注意及時排水,以免根系受害。
(5)摘側蕾:芍藥除莖頂著生主蕾外,莖上部葉腋有3~4個側蕾,為使養分集中,頂蕾花大,在花蕾顯現后不久,摘除側蕾。為防止頂蕾受損,可先留1個側蕾,待頂蕾膨大,正常發育不成問題時,再將預留的側蕾摘去。所以花農有“芍藥打頭(去側蕾),牡丹修腳(去腳芽)”的診語。巧妙地應用主、側蕾花期的差異,可適當延長芍藥的觀賞期,可在同一品種(側蕾可正常開花的品種)中選一部分植株,去除主蕾,留1個側蕾開花,則花期可延后數日。
(7)設置遮陽防雨棚:芍藥花期適逢炎熱多雨季節,在花期可設置遮陽防雨棚,遮去強、降低濕度、免受雨水侵襲,以提高觀賞效果和延長觀賞期。棚高2。5米,上覆遮陽網和塑料薄膜。設棚可延長花期8~10天。
(8)剪除殘花:花后,除留種植株外,及時剪除殘花,以免徒耗營養。
(9)剪除地上部分、澆凍水、封土越冬:10月下旬以后,地上莖葉逐漸變黃枯干。此時應剪除枯葉、掃除枯葉,集中深埋,避免病蟲害的再次傳播危害。然后,冬天土壤封凍前澆透水,施肥,堆土保墑、防寒越冬。
藥用栽培
芍藥常用于藥用栽培,其根是傳統中藥材.將根皮刮掉.名為“白芍”;一些野生的芍藥組植物,如川赤芍(P。 vitchii)、草芍藥(P。 obovata)等,一般藥用時不刮去根皮,稱為“赤芍”。兩者皆入藥但藥效不同。
藥用栽培與觀賞栽培相近,但也有其不同之處。其栽植株行距50厘米X 40厘米或50厘米×35厘米,即每666。7平方米栽植3000~3500株。可穴栽或溝栽。栽植苗為分株苗或三年生的播種苗,若為分株苗,新株帶芽不宜過多,可用帶1~3個芽有2條根的;若用帶1個芽有1條根的,每穴可栽2株。帶芽過多,會使地上部分枝葉徒長,影響根系生長。藥用栽培目的是養好根,使根發育快而生長充實。植株顯蕾即將之全部摘除,不令發育開花,使養分集中于根的生長。摘蕾最好在晴天無露水時進行,摘蕾后噴等量式波爾多液1次,可減少病菌感染。
從芍藥植株上取下芍根后,去掉須很,按粗細不同分級,經煮沸攪拌,取出根觀察,不到1分鐘水跡即全部風干為適期(一說取出根,根表皮不附水珠時為適期),立即取出浸于冷水中,約浸半小時以上,用玻璃片、小刀等刮去根皮,洗凈,晾干。最好不要在烈日下曝曬,以免外皮變成紅褐色,要經半個月左右的晾曬,粗根需時多些,細用則短些。在晾根過程中,晾曬幾天,收攏一起悶一二天,使之返潮,然后再晾曬,直至根斷開呈粉白色,敲之有聲,即可分級包裝,待售。通常按根徑大小分為3級:一級品,根徑4厘米以上,二級品,2~4厘米,三級品,2厘米以下。都要求外皮光滑,白帶粉色,粗細均勻。一般1千克鮮很可得0。5千克干白芍。經3年續培,每666。7平方米約產鮮根900千克,制得白芍450千克(菏澤)。浙江東陽制取白芍是先去根皮,再行煮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但藥效是相同的。
無土栽培,又稱水培,就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配制成營養液,用之進行植物栽培的技術。盆花的出口,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必須采用無土栽培的形式,以防病蟲害的傳播。因為它節水節肥、清潔衛生、病蟲害少、產品質量好、管理省工,應用日益廣泛。
1。品種選擇
大多數芍藥品種對營養液栽培均表現良好,都優于一般土壤栽培。適于無土裁培的品種有:“紫蝶獻金”、“烏龍捧盛”、“朱砂盤”、“楊妃出浴”,和“硯池漾波”等。
2。基質配制
芍藥為肉質根系,對基質的要求是透氣性、保肥、保水性好。可用蛭石、珍珠巖、陶粒和樹皮等為基質,使用混合基質,效果更好。其配合的比例如蛭石、珍珠巖、樹皮按1:1:1的比例配合;蛭石、珍珠巖、陶粒按1:1:1配合;或蛭石、珍珠巖按1:1配制等。在我國南方,可加用一些地方性的基質,如炭化稻殼等。
3。栽培形式
有盆栽和槽栽兩種形式,盆栽視芍藥植株大小,選用相應口徑的花盆,可用瓦盆,通氣性能好,利于植株生長,但重量大,管理使用不便;常用塑料盆,外形美觀,重量輕,使用管理方便;但通氣性差。栽植時,盆底鋪一層陶粒,以利排水,然后栽入芍藥苗株,填進混合基質,表面可加一層陶粒,避免澆水時基質濺出。槽栽,可用水泥或磚砌成長方形的栽培槽面長軸有一定的排水坡度,寬約80~120厘米,長200~300厘米,深度為42厘米,槽內鋪塑料薄膜,填入40厘米厚的栽培基質,以40厘米×40厘米的株行距栽入苗株,可栽2~3行。栽植時間與大田栽植時間相同。
4。營養液配制
北京林業大學王越英等通過對牡丹栽培土壤營養狀況的分析和對牡丹在不同生長時期營養含量的側定,配制了適應3個不同生長時期的營養液配方:其一,在夏季到入冬前使用,作用是促芽保根;其二,是開花前使用,含磷較高,促使開花美、大;其三,在花后使用,起到全面補肥的作用。這對芍藥無土栽培營養液的配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營養液的礦物質元素含量應在0。1%~0。4%之間。
有以下幾種灌溉方法:
(1)重力灌溉設施:常用于一般的生產栽培,設置較為簡單,投資少,管理方便,使用效果好。栽培槽寬度為200厘米,可安裝4條滴灌帶。營養液貯液罐的大小由栽培槽面積大小而定,一般貯液罐高于栽培槽抽表面150~200厘米即可。借液休的高差產生的重力作用通過滴灌管將營養液軸送到植株根部。
(2)動力灌溉設施:多用于大面積的無土栽培。將上述設施中營養液的輸送,由重力輸送改為動力輸送。加人電泵為輸送動力。
(3)微管噴灌設施:采用敷設打有很多微孔的塑料管在床面上,將營養液噴灌于栽培床上。
(4)滲管灌溉設施:將特制的滲管埋人2~10厘米的基質中,使營養液不斷向外滲透,既可節水,又灌溉均勻,操作也十分方便。
促成與抑制栽培
采用人為措施,促使芍藥花芽提早萌發,早于自然花期開花的栽培措施,稱為促成栽培。相反,采用人為措施,使花芽延遲萌發,令花期遲于自然花期開放的栽培方式,稱為抑制栽培。兩者又常稱為催延花期,在露地自然花期的基礎上,再合理地運用促成和抑制栽培的手段來調控花期,即可使芍藥周年開花。
芍藥花芽分化始期較牡丹晚;其早花品種在8月底開始花芽分化,晚花品種則遲至9月中下旬。多數品種從11月中旬起形成花瓣原基,并停止發育,以此狀態越冬。待第二年春夭萌芽生長,花芽繼續發育,以至開花。
為使芍藥的切花和盆花做到周年供應,常采用促成和抑制栽培相結合的方法來調控花期。選擇適宜的品種,選排花芽發育充分、品種純正的健壯苗株;采用科學的處理措施和精心的栽培管理是促成和抑制栽培取得成功的保證。
1、促成栽培
(1)品種選擇:進行芍藥的栽培,首先要選定適于促成栽培的品種一般多選擇早花品種,可緒縮短促成開花的時間,如用“巧玲”、“墨紫樓”、“銀荷”、“粉絨蓮”、“大富貴”、“鳳羽落金池”、“美菊”等。
(2)冷藏處理:為使芍藥在自然花期之前開花,要選用三四年生的健壯植株,進行冷藏處理。在冷藏室內,用埋土冷藏法,芽微露即可,冷藏期間每半月檢查1次土鑲濕度,若用砂壤土,以手握剛好成團為宜。過干對催花不利,過濕易發霉爛根。冷藏室濕度,以保持3℃為宜。不同的品種,其處理濕度和處理時間有一定差異。如在9月上旬冷藏植株,然后定植,在15℃條件下,則60~70天開花,即12月可以上市;若需翌年1~2月開花,則10~11月進行冷藏即可。
(4)溫濕度的調節:催花植株進入濕室后,逐漸加溫,芍藥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高于30℃即對生長不利。可采用以下控溫方法:前期15~20℃,約10天;中期15~25℃,約15天;后期20~25℃,約20~25天。高溫不要超過28℃,低溫不可低于12℃,并避免劇烈的溫度變化。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80%,可通過澆水、噴水、通氣等加以調節。
(5)補充光照:芍藥喜溫好光,在冬春季促成栽培時,正值短日照季節,補充光照尤為重要。光照時數應增加至每天13~15小時,以使花蕾充分發育,開花美、大。
(6)激素的應用:一般使用赤霉素(GA3)處理,在上盆后澆水時,可使用2000毫克/升GA3處理,以進一步打破芽體休眠。當花蕾直徑0。4厘米時和0。8厘米時,用600毫克/升GA3:涂抹花蕾2次;花蕾直徑1。2厘米時,再用1000毫克/升GA3涂1次。
(7)其他管理:當萌芽長到5~10厘米時,陳去無蕾芽,以免徒耗養分。以后注意去除側生花蕾,每株留6~8朵花。當花蕾含苞待放時,應控制澆水,以供出售或租擺。開花后不要往花上澆水,放于15~20℃的室內,花期可達20~30天。花謝后,放回通室,待溫度適宜后栽回露地。如用做切花,按常規采收后,繼續精心管理,養根促芽,以備以后再用。
2、抑制栽培
抑制栽培多選用晚花品種,可考慮選用如下品種:如“楊妃出浴”、“玲瓏玉”、“冰青”、“趙園粉”、“硯池漾波”、“紅雁飛箱”、“花紅重樓”、“銀針繡紅袍”等。
為使芍藥開花比自然花期晚,可采用兩種措施
(1)休眠期冷藏在早春挖起尚未萌芽的植株,在0℃的冷庫中冷藏備用,保持植株的濕潤狀態。根據用花的時間,視季節可提前30~45天出庫,進行正常栽培,到時即可開花。
(2)生長期冷藏:可在花蕾將近開放時冷藏,冷藏溫度要高些,為3~5℃,到用花前2~3天,再出庫常規栽培。
后一種方法只能在庫中短時間冷藏,可用于正常觀賞期的延長,長期冷藏會導致徒長,觀賞價值降低。用前一種方法,若4~8月出庫定植30~35天開花;若3月或9月定植,則45天左右開花。盛夏溫度過高時,可進行遮陽處理,并輔以噴水降溫,以免高溫造成花蕾萎縮和葉片灼傷。
目前,世界花卉市場的銷售總額中,切花的銷售額占60%左右。芍藥的切花,因其花大色艷、梗長、耐水養、便于貯藏運輸,已成為世界花卉市場上深受歡迎的俏貨。每年都有一定批量的芍藥切花出口,發展前景十分看好。進行切花栽培要采取以下措施:
1、選定適于切花應用的品種
我國現有的品種,都是以適于庭園栽培為目的選育的,沒有專門為切花生產選育品種。但從現有的品種中,仍能選出一些適于切花應用的品種,適于切花生產的品種應其備如下條件:
(1)成花率高,豐花型,花梗、葉柄硬挺,枝長,葉片較小。
(2)花型端正,花色解艷,氣味芬芳,花蕾圓整,頂部不易開裂。
(3)花瓣質地硬,層次分明,花徑中等,花朵向上開放,花蕾糖質分泌物少。
(4)切花水養性好,水養期長。
(5)植株生長茁壯,生長勢強,萌蘗力強,抗逆性強,病蟲害少。耐貯藏運輸。
切花品種的選擇要注意花色、花期的搭配,以保證周年或多季供應市場。
2、田間管理
同上
3、采后管理
(1)適時剪取:當花蕾透色時,保留下部2~3枚復葉,剪下花枝。剪取時間以清晨至上午10時為佳,若剪取任務大時,傍晚也可進行。花枝剪下,立即放人清水桶中,以防失水。
(2)分級與包裝:在低溫室內對花枝進行去葉分級處理花枝,上部2片復葉和近花蕾處的單葉其余復葉從葉柄基部剪去。用清水洗去花蕾上分泌的糖液,依花枝長度分為50厘米、55厘米、60厘米、65厘米和70厘米五級。每個花蕾先用軟紙包好,再套上瓦楞紙筒。按品種,依花枝長短不同,10枝扎成1束,再按長度要求,從基部剪齊,基部浸入4毫摩/升的STS(硫代硫酸銀)液中預處理10分鐘;再入殺菌劑藥液中速蘸,待晾至葉面無水珠時,將成束的芍藥切花裝箱外運。
(3)貯藏與保鮮:根據切花采后生理與保鮮技術的研究,為延長切花的壽命,必須解決好3個主要問題,即供給必要的營養物質、防止導管堵塞、抑制乙烯的合成。
蕾期剪切的芍藥切花,經STS處理24小時,然后放0~2℃的冷庫中干貯3個月,取出后用保鮮液處理,仍具有與新鮮的切花相近的水養壽命和觀賞價值。
芍藥病害
芍藥病害主要有芍藥灰霉病、芍藥褐斑病、芍藥紅斑病。
芍藥蟲害
害蟲種類與被害情況:危害芍藥的金龜子有多種,如縣黑絨鰓金龜子、蘋果麗金龜子、黃毛鰓金龜子等,其成蟲危害芍藥葉片和花;幼蟲蠐螬,蟲體近圓筒形,彎曲成“C”字形,乳白色,頭黃褐色,有胸足3對,無腹足。取食芍藥根部,造成的傷口,又為鐮刀菌的侵染創造了條件,導致根腐病的發生。
2。介殼蟲
(1)害蟲及被害情況:介殼蟲又名蚧。危害芍藥的介殼蟲有數種,如吹棉蚧、日本蠟蚧,長白盾蚧、桑白盾蚧、芍藥圓蚧、矢尖盾蚧等。
介殼蟲吸食芍藥的體液,使植株生長衰弱,枝葉變黃.
(2)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嚴防引入帶蟲苗木
②保護和利用天敵.
③抓住卵的盛孵期噴藥,剛孵出的蟲體表面尚未披蠟,易被殺死,可噴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劑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劑1000~2000倍液。噴藥要均勻,全株都要噴到.在蠟殼形成后噴藥無效.
④用呋喃丹液澆灌根際,植株吸收藥劑,蟲體吸食植株體液后毒殺。
⑤發現個別枝被介殼蟲危害時,可用軟刷刷除,或剪去蟲害枝燒毀。
3。蚜蟲
(1)危害情況芍藥常見有蚜蟲危害。當春天芍藥萌發后,即有蚜蟲飛來危害,吸食葉片的汁液,使被害葉卷曲變黃,幼苗長大后,蚜蟲常聚生于嫩梢、花梗、葉背等處,使花苗莖葉卷曲婆縮,以至全株枯萎死亡。
(2)發生規律:蚜蟲在高溫干燥條件下,繁殖快,危害嚴重。蚜蟲1年可繁殖數代以至二三十代.蚜蟲分泌蜜汁,可使被害株莖葉生理活動受阻;同時其蜜汁又是病菌的良好培養基,常引發煤污病等;蚜蟲還能傳播病毒病。
(3)防治方法
①清除越冬雜草.
②保護和利用天敵,天敵主要有異色瓢蟲、七星瓢蟲、黃斑盤瓢蟲、龜紋瓢蟲、食蚜蠅和草蛉等。
③噴灑40%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或80%敵敵畏1500~20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劑1000~1500倍液。
“春分分芍藥,到老不開花”已為多年實踐所證明。芍藥的栽植和分株繁殖的最佳時期是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在這段時間內既不要提前,更不能推后。芍藥是深根花卉,要選擇深盆栽植,家庭養花一般應選擇直徑30cm,深40cm-50cm的深盆為好,每盆栽2-3株為宜,要講究栽培技術,先鋪3cm-5cm的煤渣作濾水層,再填15cm-20cm備好的盆土,再將種苗分散直立于盆中,理順根系,再填盆土,邊填土邊輕壓,使根系與土壤充分結合,填土高度以超過根芽頂端4cm-5cm為好。澆透定根水,放于通風向陽處養護。
當早春根芽出土時要結合澆水,輕施一次以氮肥為主的稀薄液肥,加速營養生長。到四月中旬芍藥進入蕾期,這時由營養生長為主轉入以生殖生長為主。從現蕾到開花大約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在此期間可追施1-2次復合肥(2斤肥兌100斤水),噴施2-3次0。2%的磷酸二氫鉀肥液,以促進花大色艷。花期過后,要及時剪去凋謝的花朵,減少體內營養消耗。同時要追施一次以氮肥為主的液肥,加速根部幼芽的生長。冬季,芍藥進入休眠狀態,對水分需求量減少,只要土壤保持有墑就行,但必須結合中耕松土埋施適量腐熟的餅肥或廄肥,以補充土壤消耗的養分,為春季壯苗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