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調包案“目前已經有了結果,經過河南招生辦的查證,“高考調包“不屬實,而且為了能夠給將事情調查得更加準確,省招辦還特意查了幾名考生的在學校里的成績,發現最好的是蘇某的,但也僅僅只有1個A,7個B。1個C,其余的一個A也沒有,李某是去年復讀過的成績僅為214分,所以家長們說他們平時能五六百分,這一點就有點讓人懷疑了。
河南省招生辦的,通過派遣專人按照規定程序就這四名考生的答題卡進行反復審查,核實結果是中四名考生的信息跟條形碼上的信息是一致的,而且家長說字跡不一樣,而事實證明字跡是一樣的,至于為什么手寫的考號會不一樣,名字也出現差錯,已經做了的題沒分,沒做的題有分,這一點,恐怕只有考生自己清楚了,不過不知道考生所在考場的錄像視頻在沒在,其實通過現在的攝像頭,可以看到考生到底做哪些題。
事件的發生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后有人推波助瀾,當這幾名家長聯合聲明之后,網絡上就掀起了很多輿論,當然,這也是為了將這件事的關注度提高,大家都希望事情能夠公平的解決,不然怎么能對得起今年中國上千萬考生呢?雖然很理解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但是,他們真的對孩子了解嗎?就會他們知道孩子以前的成績或許不差,但中間又出了什么差錯讓孩子這樣呢?
從那位蘇先生的教育可以了解到,孩子本來在老家上高中,因為孩子覺得那里環境差,便來到了鄭州一中,看的出來,孩子父母是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在每個地方師資能力是一回事,孩子自己努力又是另外一回事。教育并不是地方越好就行,還要看孩子適不適合那種教育。有的人在普通班成績很好,分數高,但是一進入重點班,成績就降下來了,這個也是有可能的。經過省招辦查證,孩子在學校成績并不理想,但是父母對孩子偏聽偏信,覺得孩子在學校成績很好。
高考管理非常嚴的,老師在封閉的地方閱卷,身上所有物品都會被沒收,網絡通訊不能用,跟外界沒有聯系,個人生活完全被監控。而且不同閱卷組評閱的試卷都是隨機的,一套試卷有多個老師看,一個老師只能看一個題,還有復查的,有時候可能分數會有一點偏差,但影響不是很大,也不會有掉包的情況,參與高考工作的都是沒有親屬朋友參加高考的人,一來沒有機會去掉包,二來誰會冒著被處決的風險做這種事呢?
另外,如果高考真的能掉包真能被更改,為什么不直接把正確答案寫在答題卡上?還需要改別人的這么麻煩?
所以說事實調查的真相已經清楚了,剩下的只有孩子自己向父母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