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
高18厘米,口徑20厘米
1962年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遠古時期的展廳中陳列著一件拼拼粘粘,勉強復原的普通陶罐。陶罐由手工捏塑而成,胎質粗陋,陶色表里不一,制作技術十分原始,與展廳中許多漂亮的陶器相比顯得有些寒酸。然而,它卻有著一個不同凡俗的身份—舊石器時代結束和新石器時代到來的標志性器物。
這件陶罐出土于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遺址位于萬年縣東部的大源盆地小河山腳下,是一處石灰巖洞穴。當地人一直傳說這里是仙人的住所,故名“仙人洞”。在其西面800余米的另一座小山下還有一處叫作“吊桶環”的巖棚遺址。兩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人骨及動物骨骼殘片。經考察,兩處豐富的遺存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以及相當完整的延續性,文化上應屬于同一族群,這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相當罕見。吊桶環遺址在時間上稍早,最下層堆積可以上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仙人洞遺址洞內堆積分為上、下兩層,分別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期及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件夾粗砂的繩紋紅陶罐就出土于遺址的下層堆積中,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
陶器是泥與火的結晶,是泥土塑成陶坯晾干后,在800-900℃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陶器的物理性質發生了改變,不僅質地堅硬,而且防水。陶器是人類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非天然物品,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意義重大。但由于最早階段的陶器在燒造技術上的不成熟,陶質較粗,容易破碎,加之歲月久遠,保存環境不佳,陶器破碎后也很難對拼復原。這件陶罐的陶片雖然只能拼出一半,但已經包括口沿、器底及器身的一部分,算是符合復原條件了,因此它才能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級藏品。
人類用火已經有幾十萬年了,泥、火結合的機會是很多的,但直到距今約1萬年前才出現了陶器,這表明,陶器發明應該與人類的定居生活和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中國新石器時代最早期幾處有農業發生跡象的遺址都發現有陶器。學術界通常將磨制石器、農業、制陶以及家畜飼養,作為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標志,因為這些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環境,社會形態也隨之發生了變革。相對于舊石器時代而言,所謂新石器時代是一個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時代,也是為文明的產生奠定基礎的時代。
仙人洞人雖然還居住在天然洞穴之中,但陶器的發現卻證明他們已經揭開了新石器時代的幕布,人類從那個時刻起就沒停止過改造自然的腳步。
(撰稿:張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