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河流概況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亞洲中部高原——青藏高原就位于中國的西南部。青藏高原除了擁有大量湖泊外,集水外流是這里的重要功能。亞洲的數條大江發源于此,它們分別外流入東部的太平洋、南部的印度洋和北部的北冰洋。在亞洲中部也有世界著名的內流河分布。河流為水分的保存與流通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生物多樣性的存在,種群的擴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以長度為序,我國有長江、黃河、黑龍江、松花江、珠江、雅魯藏布江等十大河流。
中國內陸的水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8%,在內陸水域面積中,江河的面積約占45%。中國河流的流域面積大于100 km2的有50000多條,其中大于10000km2以上的有1500條;河流長度大于1000km的有22條,300km以上的有104條。被列為世界第三長的長江,長達6300km,流域面積180.85萬km2,其長度僅比亞馬孫河短137km,年徑流量僅為亞馬孫河的65%。
在中國,大致可以自昆侖山西坡南下,經陰山、賀蘭山、托來山、大通山、日月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畫出一條線,分出中國河流的外流區和內流區。外流區占全國面積的64%,河流分別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的流域面積占56.7%。內流區占全國面積的36%。內流區主要為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但內流區中有外流區,外流區中有內流區也是事實。前者如額爾齊斯河流域,后者如嫩江東岸及松花江與嫩江的匯合處。
河流密度最大的是長江三角洲和蘇北地區,達4.8~6.7km/km2;秦嶺一大別山以南,武陵山至雪峰山以東,密度為0.5 km/km2;武陵山至雪峰山以西,密度為0.3~0.5km/km2。秦嶺一大別山以北屬干旱與半干旱地區,河流密度不足O.l km/km2,并在內蒙古和新疆的高原和盆地,形成大面積無流區。
河流的水源補給,主要靠雨水。雨量的補充東南高,西北低。在東南部,雨水補給量占年徑流量的60%~80%,西北只占5%~25%。秦嶺至淮河以南,雨水補給充沛,河流基本上常年有水,但北部和西北部,有許多河流補充水量不足,許多河流僅是季節性河流,如內蒙古和西北,即使旱季有水,水量也極少,甚至常常斷流。此外,中國河流的含沙量高,平均5.93kg/m3,全部外流區年輸出泥沙26億t,其中黃河占46%。
自西向東流為主的流向,是中國河流的特征,如黑龍江、海河、淮河、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都是從內陸向東流,這當然與中國的山脈的走向有關。盡管如此,也有不少南北向的,如怒江、瀾滄江基本上是北向南流的,它們為橫斷山脈所夾持。
2.中國的主要河流及流域
(1)長江流域
長江流域是中國最大的江河濕地分布區,包括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等11個省(市、區),其中除云南、西藏、青海外,各省區大部或全部屬于長江流域區。全區域面積180萬km2,東西約3000km,南北約900km。區內陸勢西高東低,包含中國西部高原區,中部山地區和東部平原丘陵區,高差達4500m以上。
長江發源于西部青海的唐古拉山。全流域的氣候復雜,包括青藏高原氣候區,西南季風氣候區和東部的太平洋季風氣候區,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34.18%,上、中游是水量的產出區,占全流域的93.7%,下游只占6.3%,水量補給幾乎全都為降水。由于水量供給充足,熱量條件也好,這一流域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濕地中無論是生物多樣性還是環境條件的復雜性在中國都具有重要意義,也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2)黃河流域
黃河全長5464km,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省區,在山東東營入渤海。全流域面積約75萬km2,年徑流量500億m3。黃河被稱為夾帶泥沙量最大、最為混濁的災河。其實不然,河源至貴德這一段屬于上游,位于青藏高原,海拔一般在3000m以上,流速平緩,河道迂回曲折,兩岸多湖泊、沼澤、草甸,河水清澈,流量較穩定,是它流過的典型的濕地區域。植被上多為嵩草、苔草組成的草甸。這里年均溫零下3℃左右,年降水量300mm,2/3為霜、雪。
中游為貴德至孟津段,兩岸基本為黃土高原,海拔在1000~1300m之間,是泥沙的主要產地,也是黃河泥沙的來源,其產泥沙占黃河含泥沙量的89%。在這一區段,黃河也匯集了大量支流,使其水量占全河的40%。在這里無霜期152~230d,年均降水量400~750mm。黃河著名的壺口瀑布和小浪底水庫都在這一區段。
下游自孟津直達海邊,流經的是華北平原,總里程874km,河流寬闊平坦,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高出地面4~5m,全依人工河堤防止自然災害,著名的花園口就在本區段,兩岸人民受過不少苦難。但這區段魚類資源豐富,黃淮海平原也是我國著名糧區,年均溫13~14℃,無霜期180~230d,主產小麥、玉米和棉花。整個黃河由于對水的利用計劃性不強,造成河水的斷流,嚴重時一年達6~7次,也使河口的泥沙淤積和出現改道。
(3)黑龍江流域
黑龍江是一條綿亙在我國東北與俄羅斯交接的國際河流,在俄羅斯有布列亞河、結雅河與石勒克河。與我國黑河相對的結雅河流域也是一片巨大的濕地。黑龍江在我國主要是東西兩支,西支的額爾古納河源于內蒙古的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在我國的最長支流為海拉爾河。漠河西的洛古河從這里開始被稱為黑龍江。黑龍江還有東側的兩大支流,即由嫩江、松花江和牡丹江組成的松花江流域和完達山以東的烏蘇里江。著名的三江平原指的就是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夾持的大平原,也是中國著名的三江流域沼澤濕地。
黑龍江全長3420km,中國境內的流域面積88.7萬km2,流域面積廣大、平坦,屬于溫帶至寒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風大、干旱;夏季短促而炎熱;秋季降溫急劇;冬季漫長、干燥及嚴寒。全年平均氣溫以長白山天池為最低,其次為大興安嶺北部。溫度最高的是中部平原地區,大興安嶺次之,無霜期100~160d。黑龍江水系大都位于森林區,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也較輕,河水含沙量平均0.1~0.2 kg/m3,是中國河流含沙量最小的河流之一。黑龍江特產鱘、鰉及大馬哈魚等名貴魚類,我國最大的丹頂鶴保護區就在這里。東北虎、熊、鹿等動物生長于此,是北方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
(4)珠江流域
珠江是中國南部的大江,由西江、北江、東江流域共同組成了珠江流域。珠江的西支——西江,發源于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共同組成它的流域。北江和東江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在入海前又有一定的聯系。珠江全長2400km,流域面積45.4萬km2,河口年平均流量10000m3/s,年徑流總量4685億m3。西江支流流經云南、貴州、廣西及廣東4省區,流域面積占珠江流域面積的77.8%,34.1萬余km2。南盤江、紅水河為西江的北支,主要支流有北盤江、柳江。左江和右江在南寧匯合后成邕江,而后又與郁江、黔江合流,又與桂江和賀江匯合成西江。
珠江主要貫流于中國中部山地向東部丘陵平原區過渡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地質上主要流經巖溶區和非巖溶區,巖溶區占全流域面積的60%。全流域位于南亞熱帶,但發源地主要位于中亞熱帶。氣候溫和,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在20℃或略高,溫差小,降水主要靠鋒面雨和臺風雨,雨量充沛,也有短時間氣溫較低(受北方寒流影響),或短期干旱。生物資源在本流域異常豐富,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但受人為活動影響,目前松林占有很大的面積。
(5)雅魯藏布江流域
岡底斯山的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雅魯藏布江向東繞過喜馬拉雅山向南流,在我國巴昔卡附近進入印度,被稱為布拉瑪普德拉河,又向西穿過阿薩姆,在朗布爾附近進入孟加拉國,在達卡以南與自印度東來的恒河匯合在巴里薩爾附近入孟加拉灣入海。在中國這兩條國際性河流以雅魯藏布江最大,更具重要性。
雅魯藏布江,全長2057km,流域面積240480km2,流量4425m3/s。雅魯藏布江的中、上游,均是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西藏的藏南,河流大都在較開闊的平原、丘陵間流過,上游江中的沙灘或一側的沙丘相當發育,河水流速并不很急,水中含泥沙甚少。河流流經的拐彎或支流區,沼澤時有出現。海拔2900—3000m的派區鎮以下江段,全在東喜馬拉雅山體包圍之中,河面變窄,流速猛增,海拔從2900m向150m高程直流而下,除水中的魚類外幾乎看不見濕地的景觀,但這里隱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雅魯藏布江中上游,位于高原面上的喜馬拉雅雨影區,2900m以下是印度洋孟加拉灣西南季風向高原侵襲的主要通道。
西南季風不僅影響當地,在青藏高原,甚至川、滇地區均受益匪淺。西南季風區,常使每年6月以前顯得十分干旱,尤其影響嚴重的是云南西部,6月前稱旱季,6月后雨量豐沛。氣候上的差別也因山地而變化很大,垂直高程上的溫、濕差異,形成了該流域地理上的巨大的垂直變化,組成完整的垂直氣候帶。基部海拔1100m以下,是熱帶雨林的分布區,它的最北段可達290N,這是世界北半球最北的雨林分布。山地下部,年氣溫在23℃以上,年降雨量達2000mm以上,山體中上部分別為常綠闊葉林、山地針葉林、亞高山暗針葉林和高山灌叢草甸,直至冰川。這也是北半球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帶。雅魯藏布江水溫較低,上中游生長許多種高原魚類,但在下游,即峽谷段,分布有一般溫水的魚類,如鯉魚等。
(6)內流河流域
中國的西部,內流河比較發達,最著名的是塔里木河、孔雀河、黑河、柴達木河、格爾木河、扎加藏布(流入納木錯)、伊犁河(流入國外的巴爾喀什湖)、疏勒河、烏倫古河等。其中塔里木河最長,達2137km,成為塔里木河內流區的主要河流,流域面積41.48萬km2。
塔里木河主要由三大支流組成,即托爾干一阿克蘇河,葉爾羌河與和田河,它的尾閭湖應是臺特瑪湖。塔里木河也是中國荒漠地區的第一大內陸河,它由天山山脈,昆侖山一阿爾金山山系積流的以地下水為主的水分供應孕育著的荒漠區的內陸河。全年平均降水在100mm以下,西北部較高的許多地區終年無雨,大片沙漠,大部分地區幾乎無植被可言。塔里木河干流水量45.ll千萬m3,從阿拉爾至英巴扎為其上游,英巴扎至卡拉為中游,卡拉至臺特瑪湖為下游。由于它是一條流量不大,流速緩慢的內陸河,很多河段并不形成長年流水,如喀什庫爾干與葉爾羌河流入塔里木河段,地面有時難覓河流通道。和田河也一樣,荒漠區的降水,雖全年極小,但一旦發生,暴雨襲來其勢難擋,并常發生嚴重水災。上游也有幾處沼澤濕地,地下水位極淺,形成一片蘆葦沼澤及較大面積的人工水稻田。
孔雀河原是幾乎平行于塔里木河的一條內陸河,其尾閭在羅布泊。現在孔雀河由人工干渠與塔里木河相通,使之常為塔里木河補水。孔雀河與天山的關系更為密切,這幾年氣候變暖,天山冰川融化補水,使其水量顯著增加。孔雀河水,為塔河來水量的4.7%,總的來說這兩條河不能滿足荒漠農業灌溉需水的要求。塔里木河斷流及羅布泊干涸已成事實,臺特瑪湖也靠中上游人工水庫放水補給,明顯的現狀是大面積胡楊和檉柳叢的干枯與死亡,這將成為制約未來新疆經濟發展嚴重的“瓶頸”。
塔里木河流域的氣候,年均溫10~11℃,最熱月(7月)25~30℃,最冷月-7~-15℃,≥10℃積溫3500~4500℃。一般年降水50~80mm,東部若羌一帶小于10mm,是全國最少降雨中心。干旱、半干旱地區并不是沒有濕地,塔里木河由于水流特緩,濕地植被也有發育,河岸兩側的胡楊、蘆葦、檉柳具有其特色,在博斯騰湖側的水蔥生長得也很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