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國飲,現在喝茶的人是越來越多,但是飲茶方式也在一代一代的不斷演變,你們知道漢朝的人怎么煮茶呢?一起來看看吧~
漢朝的人怎么煮茶?
煮茶前先要“烤茶”,主要針對餅茶,要烤到有了香氣為止,靠太陽曬干的茶餅至柔松為止。烤好了,趁熱用紙袋裝起來,以免茶葉的香氣散失掉。等到茶葉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像細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皮。
煮茶講究對水的選擇,所謂“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據陸羽《茶經》記載的煮茶法:
煮茶時,水燒至“如魚目微有聲”的一沸時便加入茶未,使茶的香味慢慢融入水中。
二沸時水如涌泉連珠,水面浮起一層“沫餑”,“沫餑”就是茶湯的“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盛出,置于熟盂之中備用。再在茶湯中加入少許鹽,鹽中和了茶湯的苦澀之味,使茶湯口感更加滑潤。
繼續燒煮,當茶水有如騰波鼓浪時,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入釜中,稱為“救沸”、“育華”。
待精華均勻,茶湯便好了。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讓“沫餑”均勻。
與三兩好友一同舉杯品飲,入口柔滑,細品之后回甘迅速。
漢朝的人煮茶方式相對比較復雜,但是煮出來的茶絕對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