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漢朝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在中國古代的壇廟建筑類型中,除了天地鬼神及祖先崇拜外,便又增添了一類以紀念儒家先賢為目的建筑。之后,隨著儒學的普及、科舉制的誕生,與儒家學術相關的教育學府也應運而生。北京的國子監(jiān)與孔廟即是這類建筑的典型代表。自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為拉近與漢族士大夫與封建貴族的關系,襲歷代舊典,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guī)制,將孔廟與國子監(jiān)毗鄰而建。
北京孔廟規(guī)模宏偉,僅次于曲阜孔廟。孔廟的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與四大弟子及十二位哲人的牌位。大殿內陳設著祭祀時的禮樂之器,正上方懸黎元洪手書的“洽道大同”牌匾。“洽道大同”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為頌揚儒學是人間正道之學,崇奉儒家學說成就大同世界。大殿外上懸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牌匾。“萬世師表”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使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孔子,可謂至圣矣。”意為孔夫子永遠是人們的老師。其原本的位置應在殿內中心位置,后被黎匾取代,如今只得屈居殿外中心位置。除康熙帝外,大成殿內還懸掛著清代其他八位皇帝御筆題寫的匾額,內容多系頌揚孔子之詞。不難看出,古代封建統治者對孔子與儒家學術的尊崇,早已跳出了民族的界限。
與孔廟僅一墻之隔的國子監(jiān)位于成賢街中央。作為我國古代教育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jiān)一直履行著元明清三朝的最高等教育使命,直到戊戌變法止。國子監(jiān)里外遍種國槐樹,國槐代表著“登槐鼎之任”,古代即視之為“公卿大夫之樹”。一入國子監(jiān)集賢門,最美的琉璃牌坊便映入眼簾。這座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是京城唯一一座不屬于寺院的琉璃牌坊,它正面書有“圓槁教譯”,陰面為“學海節(jié)觀”,自乾隆時代建成起,它便一直在陽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輝,發(fā)出瑰麗的五彩光華。穿過琉璃坊拱券,便是國子監(jiān)最中心的建筑——辟雍。它是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建于一座圓形水池中央,四面大門均可開啟,有長廊環(huán)繞四周。辟雍的四面架有小橋與院落相連,整個建筑概念為天圓地方。乾隆帝當年在此講學,國學生則身處水池之外俯手恭聽,由此可見封建統治者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國子監(jiān)作為封建社會唯一一條普通民眾進入仕途的道路,一直在平衡著天下文人與天下江山的關系,其作用必然是積極的、有極大貢獻的。
這種對儒家思想的高度崇拜,離不開儒家禮制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牢不可撼的統治地位。而“左廟右學”的孔廟與國子監(jiān)也作為一種源于舊典卻高于舊典的準宗教建筑,經歷元、明、清三朝的繁榮鼎盛后,隨著禮制社會的崩潰而漸漸成為歷史的紀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