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在學科教學中開展系統而科學的心理教育研究,探索出學科教學和心理教育相結合的理論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適合小學各學科教學特點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在理論上,探討出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及其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學生在素質教育理論的推動下,在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基礎上,獲得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完美。在目標上,基礎目標是防治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基本目標是提升幸福感,優化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極目標是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達到自我完善,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培養學生對生活積極向上的幸福觀。
“育才”,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學校進行學生心理教育的探索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完善教育者包括領導、教師、家長的認知結構,進而探索改變或重塑小學生認知與行為的心理教育模式和操作方法,讓學生產生積極的理性行為,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和學業水平更上一個新水平,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同時,建立一個有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積極心理教育的研究模式,從而豐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的理論和實踐
二、本課題的理論假設
1.小學學科教學:指國家教育部規定開設的所有學科。
2.滲透:充分挖掘可教育因素,因勢利導,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個學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結合新課改,將積極心理學教育滲透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形成外部滲透,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做到科學設立教學目標,挖掘教材心育因素,形成一套有
效的、科學的教育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積極健康的與學生真誠交流的個性品質,內部滲透幸福觀教育。
3、“積極心理教育”:指主要運用積極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理論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心理訓練,有目的地培養(包括自我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調節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的過程。
三、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及理論價值
1.宏觀意義: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和個人發展的需要,讓更多的小學生在成長中形成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了解社會,用更多的知識促進他們學習,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之將來有能力參加社會的各種競爭和建設。
2.微觀意義:
(1)優化學生心理素質,防治心理疾病,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2)學生心理指導,著重預防和疏導學生不良心理,培養積極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開展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指導,學生行為規范的培養,學生應試心理指導,學生情緒調整及其引導,學生人際交往輔導,學生人格品質培養。
(3)引導學生在校期間能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調整心態,克服學習中的困惑、煩惱,對自己的不良學習心理障礙進行疏導,正確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調整學生情緒,進行正確引導,輔導學生正確進行人際交往,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人格達到統一,用積極的過程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用積極的反饋強化積極的效果,用積極的心態塑造積極的人生。
3.理論意義:通過研究,探索出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的理論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適合小學學科教學特點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原則
1.參與性原則:學生是心理發展的主體,心理教育的效果是以學生主體的參與程度為轉移的。所以,必須把學生推到整個積極心理研究活動的主體地位上去,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投入。教師是主要的教育者,所有教師的參與協作是心理教育成敗的關鍵。
2.發展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以多種手段、方法,分層次、分類型、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予以教育、訓練,使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相應的發展。
3.整體性原則: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學生積極心理教育要形成領導、班主任、老師、各學科、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局面,發揮學校整體的教育功能。
4.創造性原則:小學各學科教學滲透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教育的研究,要立足現實,著眼未來,面向21世紀。在繼承性原則的前提下,課題研究更多地作一些開創性的工作。
五、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校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綜合調查法
通過問卷、訪談、觀察、實驗、數據分析、學生作品分析的方法獲取資料。比如通過心理問卷調查,及時了解我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針對性的開展,同時為學校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2、實踐活動法
通過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比如個別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專題講座、開設心理活動課、手抄報比賽、征集“金點子”等活動,
解決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提高學生校園生活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行為訓練法
針對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通過早會、班隊會、課堂教學等途徑,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原理,比如角色扮演法、價值觀辨析法、榜樣引導法、行為強化法等,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4.實驗研究法
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原理和我校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提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的理論假設,在實踐情景、實踐條件保持自然狀態的情況下,將理論假設應用于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控,加強案例研究,在一定時間內,將效果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反復驗證,探索出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5.個案研究法
在研究中選擇一個或多個典型的心理問題(包括品行障礙)的學生,收集詳實的材料,結合問題產生的背景,運用有關心理學的理論進行深層的探討,并制定相應的輔導方案,積極有效地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個案研究的時候,要注意認清問題的本質,積極爭取班科任老師以及家長的有效配合,還要做好相關的記錄。同時,輔以調查研究法、量表測驗法、文獻研究法等方法。
六、本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工作階段
(1)確定實驗研究的對象、操作實驗的成員及培訓等。
(2)分年級進行調查、測試了解學生現狀。
2.實施階段
將總課題方案具體細化,由專人負責執行。
(2)確定課題組成員的具體工作任務。
(3)全面實施小學學科教學滲透青少年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實踐研究心理教育課題。
(4)確定個案,實施個別輔導模式,運用認知咨詢理論解決個案的認知障礙問題,做好個案心理檔案工作。
(5)將認知輔導模式精神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某些課程中進行的教學教案改革,加進認知輔導內容。
(6)有計劃、有目的召開心理講座、學科座談會、家長座談會等,建立教師家訪制度,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等等,利用好“開心信箱”,出好《合力報》,增進學校、社會和家庭之間的溝通。
(7)定期總結工作。
3.中期評估階段
(1)初步評估模學生基本狀況分析,將學生進行分類。
(2)可適當進行幾項心理測試與前測對照分析,預測方案的實施效果。
4,總結成果階段
(1)撰寫“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研究”的報告(報告中要對模式及其操作方案作詳細的說明)。
(2)收集整理個案方案材料,編輯“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研究的心理教育個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