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秀才、舉人、進士與“高考狀元”

唐末進士王定保著有《唐摭言》十五卷,記載了大量唐代文人墨客的遺聞軼事,對于唐代科舉制度尤其是進士科的記載尤其詳細,其中一則提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彀(讀“gòu”)指箭之射程,比喻牢籠、圈套、陷阱,有懷柔、籠絡、羈縻之意,“入吾彀中”后來成為一個成語,也就是中了我的圈套。

天下英雄中了李世民的什么圈套?答案就是——科舉考試。

所謂科舉制,就是分科目而舉士人。唐代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明經、進士二科在唐代科舉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關于科舉制的首創時間,史學界存在爭議,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不過,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這是毫無疑問的。

唐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621辛巳年)發布詔令,“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于理體,為鄉里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復,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制度上確定了“每年十月”為全國大考的時間,而且必須先通過州、縣地方預試,“合格”者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考試。

武德五年(622壬午年),李淵再發詔書,明確士人可以“投牒自應”,下層寒士得不到舉薦者“亦聽自舉”。讀書人不必像隋代那樣必須先得到高官的舉薦,全憑自愿報名參加考試,從此正式確定了士人“自舉”、“自進”的制度,標志著以自應考試為特點的科舉制度的誕生。

秀才,典故出自漢武帝劉徹為選拔社會人才而頒布的《武帝求茂才異等詔》: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秀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東漢人避光武帝諱,改“秀材”為“茂才”,“材”通“才”。禾類植物抽穗開花=秀,《詩經·大雅·生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引申指事物的精華或者人物之杰出者。按“秀才”之本意,乃“才之秀者”,所以用秀才比喻最優秀的人才。唐朝對秀才的要求特別高,士人很少應試秀才,秀才科不久就廢了,從此“秀才”成為對莘莘學子的通稱。

明清科舉制度,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兩個階段的考試。通過縣試、府試者,就是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相當于如今的高中畢業生。縣試由知縣主持,府試由知府主持。

院試由各省學政(俗稱“學臺”,相當于省教廳廳長)主持,學政又稱提督學院,故名“院試”。院試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逢辰、戌、丑、未年舉行“歲試”,寅、申、巳、亥年舉行“科試”。童生參加“歲試”,錄取后即為“生員”,俗稱“秀才”。按文化水平,秀才相當于如今的大學生秀才的第一名稱為“案首”,相當于如今的地級市“高考狀元”

舊時常稱窮書生為“窮酸秀才”,其實混一個秀才也很不容易,很多讀書人考到須發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道光七年(1827丁亥),14歲的洪秀全第一次到花縣參加縣試,名列前茅。同年,他到廣州參加府試,落第。村中父老都看好洪秀全,認為他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洪秀全四次參加府試,均名落孫山。洪秀全深受打擊,生了一場持續40多天的大病,一度昏迷。病中幻覺有一老人對他說: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醒來之后,洪秀全整個人都變了,從此走上了反抗清廷的不歸路。

袁世凱也不善于寫八股文。他曾應過兩次童子試,都沒有考中。盛怒之下,袁世凱把過去所做的詩文完全燒毀。在給家人的信函中,袁世凱說,“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

只要考上了秀才,也算是有了“功名”,從此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秀才有免除差徭(古代老百姓有義務給朝廷免費干活,比如修長城)、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對學校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各衙門官員以禮相待’……生員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報學政,俟黜革后治以應得之罪;若詞訟小事,發學責懲,不得視同齊民一體撲責。”

值得指出的是,從元朝開始,屈辱的跪拜禮在天朝推行開來,君臣關系淪為主奴關系。朱元璋雖然推翻了蒙元,卻繼承了元朝的跪奏制度。據《大明會典》,“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朱元璋甚至規定下級向上司稟事也要下跪:“凡司屬官品級亞于上司官者,稟事則跪。凡近侍官員難拘品級,行跪拜禮。”滿清入關之后,跪拜禮更加流行,不但大臣向皇帝奏事得下跪,皇帝降旨訓話,眾臣也必須跪著聽訓,所以清宮戲中動不動就“跪”倒了一片人。官大一級壓死人,下官遇到上級要跪,平民不管遇到什么官兒都要跪,但秀才見縣官不必下跪,拱手即可。也就是說,即使是不入流的秀才,在縣城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體面人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又稱廩(讀“lǐn”)膳生,由官府按月發糧食或者發銀子。其次是“增廣生員”,簡稱“增生”,沒有生活補助。第三等是“附學生員”,簡稱“附生”,也沒有津貼。生員隨后入讀府、縣學宮,稱“入學”,也叫“入泮”(古代學宮前有個半月形水池,名泮(pàn)水,因此學校稱“泮宮”,泮池上的石橋稱為泮橋,學生過橋去拜孔子就稱為“入泮”)。

學宮又是個什么地方呢?學宮即孔廟、文廟所在地,別稱“學堂”,專為祭祀孔夫子而設立。太學、國子監是國立最高學府,縣級政府設立的教育機構稱為“縣學”,州府級官辦教育機構稱“府學”,都設有學宮和孔廟;至于書院,一般是私人興辦的教育場所。

秀才參加“科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試,亦即“鄉試”(考中就是“舉人”)。鄉試開始,才能稱為科舉考試。因為“科”=科目,“舉”=薦舉,中舉才能當官,而秀才是不能被保薦為官的。宋朝王安石變法之后,科舉只設進士一科。元、明朝的科舉也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舉行過兩次博學鴻詞科考試,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還舉行過一次經濟特科考試。

明清時期,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鄉試。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歲試、科試、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鄉試一般在秋季八月進行,又稱秋闈”( 科舉時代稱考場為“闈”)。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考試分三場,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皆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如果考上舉人,立刻獲得了進入官場的通行證。可以這樣講,古代的舉人相當于如今通過了公務員考試的博士生。解元類似于如今的高考各省第一名(省高考狀元),不過,舉人的含金量比省狀元高太多了,舉人的起點也比新入官場的公務員高太多了。舉人一般出任縣丞(相當于副縣級干部,但品級較低)或者主薄、教諭等知縣之“佐貳官”;或者經高官舉薦直接出任知縣(正處級)。

考中舉人,就有了做官的資格。當然,舉人的起點比進士低。進士通常會被授予縣令以上官職,而舉人如果想當官的話,要在吏部(相當于中組部兼人事部)掛號,等待職位出缺(肯定不會是優差美缺),這種選拔稱為大挑”,海瑞就是這樣當上了福建延平府南平縣教諭(正科級,相當于縣教育局局長)。

海瑞的八字有幾個版本,白洋認為《海瑞年譜》記載的生日可信:明武宗正德八年癸酉十二月二十七日,海瑞出生于廣東瓊州府瓊山縣(今海南省海口市)。據此排出海瑞八字的前三柱如下:

 舉人即使不當官,也會獲得種種特權,比如說免稅、免徭役,甚至免除掛靠在其名下田畝的賦稅,從此躍升為特權階層、統治階級。就算舉人老爺躺平在家什么也不干,只要把免稅、免徭役的名額租出去,也可以生活的很滋潤。很多落魄秀才去當塾師,而舉人是不屑去當孩子王的。

只有“窮秀才”,絕無“窮舉人”。關鍵在于,秀才中舉之后,就可以與縣令乃至知府平起平坐,稱兄道弟,獲得一張最鐵的關系網、一把最硬的保護傘。進士往往要外出做官,而舉人一般呆在老家,舉人的關系網盤根錯節,知縣(可能是進士,也可能是舉人,但通常是外地人,因為官員有回避制度)一般不敢得罪土生土長的舉人。有的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舉人,舉人比漂泊異鄉的進士更方便插手地方事務,很容易成為地方一霸。

肯定有人會反駁,海瑞不是很窮么?必須承認海瑞是個清官,但他先后娶了3房小妾也是事實,總之他絕不可能是《大明王朝1566》那副窮酸模樣。

在《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中:“范進三兩步走進屋里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

范進為何瘋了?天降幸運,幸福來得太突然,樂瘋了。

“京報連登黃甲”云云,純屬恭維語。舉人參加會試,考中后再經過殿試,錄取就是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是用黃紙書寫。進士是“甲榜”,舉人是“乙榜”,合稱'兩榜',都是所謂正途出身。故稱進士榜為“黃甲”。進士榜多由皇帝用朱筆點定,俗稱“皇榜”、“金榜”,因此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聽說范進中了舉人,“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張鄉紳主動上門拜見。“到堂屋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張鄉紳先攀談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還說什么“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再贈白銀五十兩,送三進三開間空房子一座。范進再三推辭,張鄉紳急了,道:“你我多年情誼的世交,就如同至親骨肉一樣;如果要這樣,就是見外了。“真是世態炎涼,今非昔比了,正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張鄉紳之所以如此肉麻,拼命套近乎,無非是因為范進已取得了做官當老爺的資格,前途未可限量,趁范進現在清貧,第一個跳出來贈銀送房,收買人心,俗語有云“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張鄉紳沒有看走眼,“會試已畢,范進果然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之后,欽點山東學道。”張鄉紳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實在太高了。

讀者或許以為,舉人一步登天,只是小說家吳敬梓的藝術創作,其實官場比小說更現實,更精彩。

比如歷任閩浙總督、陜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正一品)、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的左宗棠,也是舉人出身。

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左宗棠參加在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取得舉人功名。但此后6年,左宗棠3次赴京會試,均名落孫山。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左宗棠第三次落第;歸鄉途中,于南京拜見兩江總督陶澍陶澍主動提出讓他的獨子陶桄與左宗棠的長女定婚。陶澍是嘉慶七年進士,道光十年(1830庚寅)加太子少保銜,任兩江總督,乃道光朝重臣。兩江總督總管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正二品,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如此位高權重之人,居然主動和“待業”舉人、“倒插門”女婿左宗棠攀親,固然因為陶澍慧眼識英雄,但也說明左宗棠已經被湖南官場視為后起之秀、明日之星

 咸豐九年(1859己未),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手下當幕僚,總兵樊燮來訪。左宗棠自認為是駱秉章的代言人,要樊燮叩拜行禮。樊拒絕,聲稱“沒有二品總兵向舉人師爺請安的例規”。左宗棠向來自負,被戳到了痛處,大怒,舉腳便踢,大罵“王八蛋,滾出去!”樊燮氣極,向咸豐帝彈劾左宗棠,卻因胡林翼郭嵩燾潘祖蔭等人支持左宗棠樊燮反而被朝廷罷黜。

幕僚相當于私人秘書,不入國家編制,沒有品秩和俸祿。樊燮拒絕行禮,合情合理。咸豐皇帝批示:“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左宗棠危在旦夕,即將有殺身之禍。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趕緊上了一道奏疏,其中有一句話:“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這簡直是以湘軍勢力要挾咸豐帝。咸豐皇帝十分詫異:一個年近半百的落魄舉人,居然有那么多高官出面求情?在肅順的幫助下,左宗棠非但沒有受處分,咸豐皇帝下詔,“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國藩襄辦軍務。”左宗棠從此交上了好運。

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曾國藩疏薦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太平軍攻克杭州后,左宗棠實授浙江巡撫(相當于浙江省委書記)。同治二年(1863癸亥),左宗棠升閩浙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福建、浙江軍民政務,從一品)。三年之前的左宗棠還是一個臨時工!這躥升速度可謂驚人。

如果秀才一直考不上舉人怎么辦?別慌,朝廷自有安排。秀才參加鄉試,雖然沒有中舉,但成績尚可,可以取入副榜,送往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副榜貢生”,簡稱“副貢”。將人才貢獻給皇帝,所以稱為“貢生”。清代還可以用捐納的辦法取得監生出身,區別是,貢生是正途所出,比較有面子。好比在同一所大學讀本科的兩個人,一個是高考考進去的,一個是自考生。

貢生與貢士一字之差,但地位差遠了。貢生相當于舉人副榜,當了貢生,理論上也可以當官了。但一般輪不到貢生,因為崗位有限,僧多粥少。什么叫副榜”?于正式錄取的正榜外,再選若干人,就是副榜,類似于特招。副榜不能與舉人同赴會試,仍可應下屆鄉試。

歷史上著名的貢生,比如《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多次應鄉試皆不中,直到清康熙五十年,“赴青州考貢,為歲貢生”。

崇禎十三年(1640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生于濟南府淄川(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的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命盤如下:

蒲松齡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戊戌)中秀才,時年19歲。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蒲松齡才當上貢生,已經是72歲是老人家了。

貢生也分幾種,蒲松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的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貢生。蒲松齡后來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儒學訓導并無實權,相當一個中學的高級教師,也算是評上了高級職稱。問題是,蒲松齡這個儒學訓導的頭銜前面還加了兩個字——“候補”。

為何蒲松齡的官運那么差?因為他的八字是“正官格”,八字病在身太旺,財官太輕,貴氣不足。大運再走木、火,劫奪財星,熬干壬水,官運太差了。《金玉賦》:“財官格局俱損,不貧寒而功名蹭蹬之夫”。

鄉試中式的舉人(以往各屆會試未中的舉人也可一同應試),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參加由禮部主持的考試——會試。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因考試在春天于京師舉行,又稱為“春試”或“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考中者稱“貢士” ,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的錄取名額不定,明代每科約300人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錄取;清代無定額,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

會試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應殿試。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廷對”,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舉行。殿試的第一名稱“狀元”。

殿試誕生的狀元和如今的高考狀元不能混為一談。因為進士最差也會被授予知縣(正處級),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知縣雖然只是正七品,卻有實職實權,集一縣之民政、行政、軍政、司法大權于一身。至于如今的高考,首先,現在的高考試卷并不是“全國一張卷”,既然不是全國統一命題,也就不存在全國第一名;再說,高考狀元只是風光一時,畢業之后搞不好成為待業青年,總之,兩個“狀元”完全沒有可比性

特別的是,殿試并不實行淘汰制,只排名次。原因在于,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張元的貢士,屢次參加殿試都以落第告終,一怒之下叛宋投夏,并受到西夏皇帝李元昊的重用。張元以滅宋為志,力勸李元昊擴大對宋戰爭,成為北宋的心腹大患。宋仁宗因此改革考試制度,只要考生參加殿試,就可以獲得進士身份,只根據考試成績給考生排名位。

明清之后,根據殿試成績,考生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狀元”、“榜眼”、“探花”,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亦即殿試第四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據《唐摭言》:“進士科,始于隋大業(隋煬帝楊廣的年號)中,盛于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永徽(唐高宗李治的第一個年號)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白衫=白衣,借喻無功名之人,唐時官人不穿白衣。初入仕途,則脫白著青,因唐朝的八、九品官穿著青衣。所謂“一品白衫”,指應進士科者今日猶著白衫,他日或許官居一品,位極人臣。

當然,“一品白衫”云云,只是一個盼頭而已。科舉考試為讀書人提供了一個舞臺,至于以后能當上多大的官兒,全憑自己的造化。

據《明史》:商輅,字弘載,淳安人。舉鄉試第一。正統十年,會試、殿試皆第一。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浙江嚴州府淳安縣(今杭州市淳安縣)人商輅[lù],宣德十年(1435年)鄉試、正統十年(1445年)會試及殿試均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唯一的一個“大三元”。

《三命通會》記載了商輅的四柱:“甲午、丁卯、己巳、辛未”,據此排出完整命盤如下:

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如果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又稱“連中三元”。比如清朝人錢棨(qǐ),于乾隆四十四年鄉試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進京會試中第一名會元,同年在殿試中摘得狀元桂冠,從而成為清朝唯二連中三元者(另一個是廣西臨桂人陳繼昌)。而商輅于1435年鄉試第一,之后屢試不中,10年后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不能稱之為“三元及第”。

商輅的考運不如錢棨順暢,但商輅的官運卻比錢棨亨通太多了。據《明史》: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進吏部尚書。十三年進謹身殿大學士。”商輅歷經三朝、曾任內閣首輔,位極人臣且能得善終,兒子也中進士,只能說他的命太好。

武則天于長安二年(702壬寅年)開設“武舉”,選拔有武藝的人擔任武將。相對于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武舉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舉的進士。清朝時大力提倡武舉,改稱“武科”,用意在于籠絡民間習武者,免得他們參加天地會,對抗朝廷。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武舉鄉試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武舉會試第一人尹鳳,字德輝,別號在竹,江蘇南京人。因當時武舉無殿試,會試第一名即為武狀元。尹鳳亦可稱為武舉“三元”(武解元、武會元、武狀元)及第。

《三命通會》記載了尹鳳的四柱:“癸未、庚申、庚申、庚辰”。據此排出命盤如下:

尹鳳的八字,天干透三個庚字,地支申、辰半合水局,按井欄叉格”論命。這八字和《淵海子平》所載“郭統制”之命(戊申、庚申、庚申、庚辰)相似。

尹鳳官拜參將,曾輔助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

清朝的武舉人多數不通文墨,社會風氣歧視武舉,以為他們只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赳赳武夫。文舉人普遍看不起武舉人,比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年)高中恩科一甲第三名(亦即“探花”)的史學家、詩人、文學家趙翼,1765乙酉年出任順天武舉主考官,后來寫了一篇文章,頗多嘲諷之語:

武闈但以弓馬技藝為主,內場文策不論工拙也。余嘗主順天乙酉科武鄉試,其策有極可笑者。如'一旦’二字多作'亙’字,'丕’字又作'不一’字,蓋緣夾帶小本字畫甚密,不能分晰,故抄謄訛錯耳。又如'國家’字應抬高一字,則凡論古今地名處,如'國家四郊多壘’、'社稷危亡’之類,亦無不抬頭。武生自稱'生’,則應于行內稍偏,乃又將'生人’、'生物’、'生機殺機’之生字,一概偏在側邊。如此者不一而足。然外場已挑好'雙好’字號,則不得不取中。幸武闈無磨勘之例,可不深求耳。”

趙翼的名作——七言絕句《論詩》: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的應試水平非常了得,有人稱其為“清朝科舉第一高手”。可惜他的運氣不好,據姚鼐《甌北先生家傳》(趙翼云崧,號甌北):“辛巳成進士,殿試進呈一甲第一,而陜西王文端公杰居第三。純皇帝謂自國朝以來陜西未有以第一人舉者,遂易文端為第一, 而先生之才則固已心識之矣。”到手的狀元居然被截胡了,趙翼為此耿耿于懷,引為終身遺憾:“余廷試卷進呈第一,后改為第三,大魁詭失,心常歉然,故以此望之。”

雍正五年丁未十月二十二日寅時,趙翼生于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今江蘇省常州市),命盤如下:

嘉慶十五年(1810年),趙翼赴鹿鳴宴,賞三品頂戴。這個“鹿鳴宴”又是啥噱頭?

自唐代以來,科舉設文、武兩科,區分鄉試和殿試,有科舉四宴”:

1、鹿鳴宴(為新科文舉人而設的宴會,以“鹿”為主菜,“鹿”諧音“祿”,有食祿之意);

2、瓊林宴(為新科文進士舉行的宴會,明清兩代設宴于禮部,又稱“聞喜宴恩榮宴”)

鹿鳴宴瓊林宴皆為文科宴,

3、鷹揚宴(鄉試放榜后考官及新科武舉人共同參加的宴會,所謂鷹揚,典故出自《詩·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毛傳:“鷹揚,如鷹之飛揚也”,儀式與鹿鳴宴相同);

4、會武宴(殿試放榜后,在兵部為新科武進士舉行宴會,排場比鷹揚宴大)

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

八十多歲的資深探花趙翼參加鹿鳴宴,顯然不合身份。不過,民以食為天,反正是公款吃喝,而且是皇帝賜宴,趙翼欣然赴會,飽餐一頓。

搞不清楚“科舉四宴”等典故,不但無法理解科舉制度,也不可能看得懂《滴天髓》。

比如下面這個八字;

“此造年月兩逢壬子,殺勢猖狂。喜而日時坐戌,通根身庫,更妙戊土透出,足以砥定汪洋,尤羨運走東南,扶身抑殺。至乙卯運中,水臨絕,火逢生,鹿鳴宴罷瓊林宴,桂花香過杏花香,仕至郡守。”

鹿鳴宴罷瓊林宴”,說明命主中乙榜舉人,再中甲榜進士,是最純正的“兩榜出身”。

至于“桂花香過杏花香”:鄉試榜俗稱“桂榜”(鄉試放榜日期在農歷九月上旬至中旬,此時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桂”是“貴”的諧音,故以桂榜稱之),“杏榜題名”寓意中“貢士”(禮部于四月公布會試考中者的榜單于大堂前,因發榜時值陽春,正是杏花爛漫的時節,故稱“杏榜”)。

而郡守=知府,按清代官制,是從四品,相當于地級市的市委書記。

海瑞,秀才,舉人,進士,高考狀元,科舉制,科舉,洪秀全,朱元璋海瑞,秀才,舉人,進士,高考狀元,科舉制,科舉,洪秀全,朱元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演變
為什么“人生四大喜事”之首為“金榜題名時”?
回到清朝考狀元?不存在的,你連狀元的門兒都摸不到
如何才能考進士
濱海的舉人和狀元
古代為什么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江| 梁平县| 成武县| 闽清县| 托克托县| 福泉市| 武城县| 大化| 南靖县| 昌黎县| 馆陶县| 克山县| 大英县| 调兵山市| 甘孜县| 高淳县| 凭祥市| 富蕴县| 灵璧县| 龙里县| 大足县| 阿图什市| 磐安县| 三亚市| 雷波县| 和静县| 东城区| 唐山市| 偏关县| 呼和浩特市| 保德县| 亚东县| 左云县| 家居| 景宁| 平定县| 华阴市| 鄂温| 玉田县| 余庆县|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