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北宋時期,北方地區東西之間的水路交通中,黃河的水道運輸占據著重要地位,黃河運輸對北宋朝廷十分重要。
黃河漕糧運輸繁忙
北宋初期,“方隅未一,京師儲廩仰給,惟京西、京東數路而已”。來自京西等路的漕糧,主要借助黃河的水運來完成,“陜西之粟,自三門、白波轉黃河入汴至京師”。時任史官修撰的曾鞏也記載,“宋興,承周制,置集津之運,轉關中之粟,以給大梁。故用侯贊典其任,而三十年間,縣官之用無不足”。
顯然,宋初的黃河漕糧運輸曾一度占據重要地位。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黃河漕運的米、豆分別達到50萬石和30萬石的規模。到至道元年(995年),黃河基本保持著這一漕糧運輸規模,“非水旱蠲放民租,未嘗不及其數”。
宋真宗時,陜西轉運使張傅奏稱西京軍糧出現短缺,為此建議“馮翊 、華陰積粟多,可運二十萬石,由三門下濟之”。由此可見,在陜西境內出現軍糧短缺的時候,宋廷會借助于黃河的水運在陜西內部進行糧食調劑。后來,時任御史中丞張方平在其奏疏中也稱,陜西轉運司每年除承擔向京師進獻馬料30萬石的任務外,“所有細色斛斗如有剩數,即行搬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八月,宋廷詔令“三司宜乘時積谷聚于陜西及緣河州軍,以備歉歲”,充分利用黃河水路運輸條件,部署在黃河沿岸的倉儲建設。
康定元年(1040年),針對黃河漕糧運輸被弱化的實際,時任館閣校勘歐陽修主張對黃河的漕糧運營加以重振:“京西之地,北有大河,南至漢而西接關,若又通其水陸之運,所在積谷,惟陛下詔有司而移用之耳。”歐陽修建議宋廷應遵循唐代裴耀卿、劉晏在黃河內自下而上的水陸轉漕之法,分出部分汴河漕糧接濟關西地區。
慶歷三年(1043年)七月,陜西永興軍,同州、耀州、華州,陜府等處夏季旱災嚴重,農作物收獲無望,加之地方官府倉儲不足,軍糧短缺,當時,同為樞密副使的范仲淹、韓琦建議朝廷“委本路都轉運使孫沔,速相度上件州軍向去救濟饑民及辦給軍食有何次第,如難為擘畫,即便于黃河內般輦自京以來斛米,往彼應副。仍速行相度沿路如何計綱,即不至艱阻。”他們建議把陜西地方的謀劃與黃河漕糧運輸兩種手段相結合。
熙寧三年(1070年)八月,提舉陜西常平等事蘇涓奏稱,鄜延、秦鳳、涇原、懷慶四路及其他沿邊州軍時常短缺軍糧,不免役使大批民眾陸運民賦實邊,民眾以此為患。為此,蘇涓請求將內陸向陜西沿邊的軍糧運輸由陸運改為水運,自黃河、洛河運入鄜延路至延州,自渭水運入秦鳳路至秦州,自涇水運入涇原、懷慶路至渭州、慶州,從黃河入無定河運至綏德城。元豐五年(1082年)十一月,宋用臣奏報,“歲運糧百萬石赴西京,見今洛水安流誠可漕運,已計置截撥東河糧綱至洛口,以淺船對裝,計會本路轉運司下卸”,此奏議獲得宋廷的同意,并規定“仍候來歲終一全年見利害別議廢置”。
此外,為保證北方軍事所需及賑濟災民等,北宋朝廷也經常借助黃河等水道向沿邊地區運輸軍糧等物資。宋仁宗寶元年間,隨著宋、夏戰事的吃緊,宋廷在陜西邊地駐軍激增,“計江、淮歲運糧六百余萬石,以一歲之入,僅能充期月之用”,黃河“上供”漕糧也由此而出現轉折,“遂不暇給”。
慶歷五年(1045年),宋廷曾將百萬石江淮米經由黃河轉運至衛州,來賑濟當地災民;慶歷八年(1048年),河朔地區因雨水成災,民眾大饑,除時任懷州通判的韓公彥在當地勸誘豪強出粟濟民外,宋廷“轉江淮米百萬斛,由黃河下抵衛州,分給災傷諸郡,公彥被旨與中貴人董其事,皆如期以濟”;皇祐初年(1049年),“河北薦饑,朝廷輟汴綱米七十余萬石,漕黃河以濟一方之民”。熙寧九年(1076年)八月,提舉開衛州界運河程昉建議,自衛州界創開運河口,取黃河水入沙河,“下合御河,以通江、淮漕運”,宋廷為此遣使按視。同年,太尉文彥博上奏說,“前年自汴入黃河運粳米二十二萬五百余石,至北京下卸,止用錢四千五百四十余貫,和雇車乘搬至城中”。由此可見,時至熙寧年間,黃河下游河段的漕糧運營仍在開展。而到元豐五年(1082年),在提舉河北黃河堤防司的請求下,御河的綱運也轉入了黃河。
大量竹木料物通過黃河運輸
當時,作為溝通北方地區東西部水路交通的重要通道,黃河水上運輸除漕運外,竹木等原材料物的運輸規模也不小。
隋唐時期,黃河流域即多有竹木的采伐與運輸,唐代就曾自渭河流域“運岐隴木入京城”。時至北宋,黃河竹木運輸仍占據重要地位,曾一度相當興盛。
因京師開封的城市建設需要,加上開封周圍大量匯集的民眾、軍隊,使得對竹木的需求大增,宋廷需要從陜西等地大量購置竹木,所以航運到京師用于營繕等的竹木規模龐大。
政和六年(1116年)閏正月,戶部上奏:“京邑之大,生齒繁眾,薪炭之用,民所甚急……然畿內與京西北路歲入之數以折計之者,才七十萬。”北宋京師的木材、木炭消耗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另外,京師周圍駐軍規模巨大,糧倉眾多,糧倉等設施的日常維護也需耗費大量的木材。此外,諸多橋梁的修筑與維護,也要耗損大量的木材。天圣三年(1025年),澶州(今河南濮陽西南)修治河橋,需“于秦、隴、同州伐木”。這些竹木都是借助于黃河的運輸來完成。
為了加強竹木運輸管理,宋廷設有竹木監、司竹監、都木務、采木務、采木處和三門白波發運司等機構,分別承擔竹木的采伐與運輸工作。雍熙四年(987年)十一月,宋廷專門下詔規定,“訪聞西路所發系官竹、木筏拖,緣路至京,多是押綱使臣、綱官、團頭、水手通同偷賣竹木,交納數少,即妄稱遺失。自今應出竹、木州軍并緣河諸州及開封府嚴行約束,每有筏拖至地分,畫時催督出界,違者準盜官物條科罪。”這個記載是說,在竹木航運途中,有時涉事人員會偷賣竹木,為此,宋廷專門下詔以加強竹木運輸途中的管理。
慶歷三年(1043年)正月,三司奏報京師營繕每年需消耗材木30萬,最終宋廷將規模核定為20萬,令陜西轉運司“遣人就山和市”。元豐三年(1080年),宋廷在收復熙州、河州之后,專門在當地設立相應官員“提舉本路采買木植……應緣今來職事,他司不得輒干預。”
黃河運輸的竹木中,有相當一部分被用作修治黃河的木料。至道三年 (997年)四月,朝廷詔令“應納修河竹篾等,令竹木務別具帳,申三司胄案。”表明竹木務要負責日常修河所需竹料的交納,并要將其交納情況向三司備案申報。天禧三年(1019年)八月,三門白波發運司采伐梢木300萬,為將木材運往修河工地,三司建議用3000只船,“遣內官一員于泗州以來撥借公私船供應”。戶部副使包拯奏稱,慶歷八年(1048年),前鳳翔府“時準三司牒,買修河樁橛四十三萬余條,亦于永興等七州軍配買,比之常歲多兩倍已上。并河中府澶州要纜索竹一百五十萬竿,見差人司竹監斫次。”這些竹木材料是用于治理黃河使用的。可見陜西鳳翔府等地是要常年承擔修河所用竹、木等物料的采購任務的,且其規模較大。
熙寧二年(1069年),北宋政府為籌措治理黃河所需梢木,在陜府、虢、解等州“每年差夫共約二萬人,至西京等處采黃河稍(梢)木,令人夫于山中尋逐采斫。多為本處居民于人夫未到之前,收采已盡,卻致人夫貴價于居民處買納。及納處邀難,所費至厚,每一夫計七八貫文,貧民有賣產以供夫者。”但是此類采購也給當地的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北宋時期的黃河河道治理
北宋時期,黃河災害頻發,不僅給沿河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也給北宋的航運帶來危害。為確保黃河安瀾和漕運安全,北宋朝廷加大了對黃河的治理力度。
宋初,朝廷還沒有專門的治河機構,只是每年派出官員分堤巡視與督率治堤堵口。因為黃河決溢常波及數州,治堤堵口需要統一指揮才行,天圣八年 (1030年),仁宗“始詔河北轉運司計塞河之備”,轉運司開始負責河防工作,此外,還設置了都大管勾應副修河公事、修河鈐轄、修河都監、都大提舉河渠司和都大修河制置使等治河官員。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下詔:“……京都水監,凡內外河渠之事悉以委之”, 此后,就有了主管全國河渠事務的最高專職官員。由于黃河流經京師開封,宋神宗于熙寧六年(1073年)四月 “詔置疏浚黃河司”,作為專司黃河治理的機構,它的設立對治河具有重要作用。
黃河決堤是治黃中經常遇到的難題,如果想防河決于未然,加固河堤是十分必要的。黃河沿岸多是黃土地帶,土質疏松,用這種土筑堤,其堅固性很差。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廣大沿黃人民總結經驗教訓,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土辦法,他們就地取材,利用各種薪柴竹石為骨架,然后加上黃土進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目的是提高河堤的穩固性,宋人稱之為“埽岸”。除埽岸外,當時還有一種用木頭護岸的辦法:“就鑿橫木,下垂木數條,置水旁以護岸,謂之'木龍,當時賴焉”。
北宋時期,黃河最大的分水渠道是汴河,通常“汴口析其三分之水,河流常行七分也”。為此,北宋朝廷對汴河的積極治理,使得汴河分流了相當一部分黃河水,減輕了黃河下游的壓力。此外,宋廷還專門開鑿了一些用以分水的河渠。據《宋史·河渠志》載,淳化四年(993年)十月,黃河在澶州一帶決口,當時的巡河供奉梁睿建議:“滑州土脈疏,岸善潰,每歲河決南岸,害民田。請于迎陽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陽合大河,以防暴漲。”太宗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并立即付諸實施,半年之后,滑州(今河南滑縣)新渠即告竣工。接著,“帝又案圖,命昭宣使羅州刺史杜彥鈞率兵夫,計功十七萬,鑿河開渠,自韓村埽至州西鐵狗廟,凡十五余里,復合于河,以分水勢 。”澶 、滑一帶是黃河決口最多的地方,因而這里的分水渠也較多。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京西轉運使陳堯佐議開滑州小河分水勢,遣使視利害以聞。及還,請規度自三迎陽村北治之,復開汊河于上游,以泄其壅溢。詔可。”所以,要治理好黃河,就必須保持下游的通暢,有時分水而流也是不錯的辦法,這樣上游決堤的危險將會大大降低。
北宋時,人們還注意到了植物對保持水土的作用,采取在堤上種樹的方式來加固堤防。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開寶五年(972年)正月,太祖下詔:“自今沿黃、汴、清、御等河州縣,除準舊制種蓻桑棗外,委長吏課民別種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木,仍按戶籍上下定為五等,第一等歲種五十本,第二等以下遞減十本。民欲廣種蓻者聽逾本數,有孤寡窮獨者免之。”《宋史·河渠志》也載,宋徽宗于政和八年(1118年)下詔:“滑州、浚州界萬年堤,全藉林木固護堤岸,其廣行種植,以壯地勢。 ”
這些記載說明,當時為了加強黃河堤防,鞏固治河成果,避免黃河決口沖擊漕運,朝廷鼓勵沿黃百姓在黃河堤岸大量栽植柳樹,以固堤涵養水分,取得了顯著成效,沿黃一線出現了柳樹婆娑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