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懿
繼電視劇《大明宮詞》之后,2021年上映的《大宋宮詞》再次引發網友追劇熱潮。這部電視劇主要以宋真宗時代為背景進行創作。宋真宗在位時期,正是北宋國力上升的時期。宋真宗前期可謂勵精圖治、功勛卓著,但后期卻頻繁封禪,民不堪命。宋真宗究竟是怎樣一位君王呢?
宋真宗趙恒(又名趙德昌、趙元休、趙元侃等),系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北宋第三代君王。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北宋,成為北宋的開國之君。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離世。有關宋太祖之死,民間傳言甚多,如被陰謀“篡位”之弟趙光義所弒,留下洗不白的“燭影斧聲”的典故。宋太祖確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采取“兄終弟及”的方式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后,就在朝堂上大肆宣揚兄弟二人在杜太后見證下早有“金匱之盟”,其“兄終弟及”的繼位方式完全合乎情理。相較之下,宋真宗才是北宋首位正常登基的君王。據史學家研究,宋真宗時代可分為前期與后期:前期10年,大致從其即位的至道三年(997年)到景德四年(1007年);后期15年,大致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到宋真宗去世。
趙恒在小時候就集伯父趙匡胤和父親趙光義的寵愛于一身。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趙恒乃庶出,并非皇后所生,是無緣皇位的。然而,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而瘋癲,次兄趙元僖無疾暴斃,一連串的事件促使趙恒成為皇位繼承人。入繼大統時,朝臣擁戴其上位,趙恒卻再三推辭不受,頗顯賢德之風。即便是榮登大寶之后,面對輔佐自己的師傅及重臣,趙恒都會先行拜禮,并禮送至宮門之外,深得朝臣敬重。
事實上,宋真宗即位之后,朝局頗為復雜。首先面臨的就是前朝“兄終弟及”繼位所引發的皇室紛爭。為了有效化解政治危局,宋真宗在繼位的次月,就為秦王趙廷美平反,恢復其爵位。同時,為了化解叔伯子嗣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趙恒堂兄弟之間的皇位之爭,宋真宗頗為大度地追贈太祖之子、已故皇兄趙德昭與趙德芳分別為太傅與太保。值得一提的是,宋真宗還恢復了長兄趙元佐的爵位。趙元佐善于騎射,早年曾隨宋太宗征戰北方,后被封為楚王。趙元佐十分同情叔父趙廷美的遭遇,因病發瘋,后被貶為庶人。趙元佐本來是最有希望繼承王位的,卻因遭廢黜而無緣皇位。宋真宗不僅恢復了趙元佐的爵位,還允許他養病不朝,以兄友弟恭的方式化解了皇室內部的危局。
宋真宗即位之初,天下并不太平,內有流民起義,外有虎視眈眈的遼國威脅。流民起義發生在川蜀地區。川蜀偏居西南一隅,晚唐至宋初郁積了復雜的社會矛盾,在宋太宗晚年就出現了王小波、李順起義。起義雖被鎮壓,但社會弊病卻積重難返。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川蜀一帶再次因強征賦稅引發流民起義。益州(今四川成都)戍兵推舉王均為領袖,并建立了政權,這是王小波、李順起義的余波。朝廷一面派兵鎮壓,一面派治蜀名臣張詠前往治理。宋太宗年間,張詠就以招安之法引得不少跟隨李順起義的農民軍棄甲歸田。治蜀期間,他大力推行寬嚴相濟的政策,竭力恢復民生,重拳整頓吏治,結束了宋初川蜀不太平的局面。
為了從根本上穩定全國局勢,宋真宗積極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下詔蠲免全國積欠的賦稅。不久,又允許無田農戶耕種常年荒蕪的土地,并推行了五年免稅計劃。宋真宗任用賢臣,對冗官問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據記載,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裁汰全國的冗官和冗吏多達19萬人。翌年,宋真宗還昭告天下,嚴禁在各種稅額之外加征雜稅。
宋真宗前期的勵精圖治,不僅緩和了內部矛盾,而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北宋處于穩步上升的態勢,史稱“咸平之治”。
宋遼之間的軍事對峙終北宋一朝不得解。宋遼之間的矛盾,最初因“燕云十六州”而引發。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后晉石敬瑭為了抗衡后唐,擁兵自立,因自感實力不濟,遂向契丹人求援。遼太宗耶律德光早有南下入侵中原的野心,遂與石敬瑭約為父子之國,不僅要求后晉每年納貢稱臣,而且還逼迫其割讓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位于太行山北麓及燕山一帶,這里崇山峻嶺、地勢險要、關隘眾多,加之有長城作為天塹,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遼國崛起后,就一直渴望占據燕云十六州,以此作為南下中原的橋頭堡。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正中契丹人下懷。
宋太宗深知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舉兵北上,發動了“雍熙北伐”,意在收復失地。可惜宋軍不敵遼軍,“雍熙北伐”以失敗告終。至此,戰爭的主動權傾向遼軍一方,北宋始終籠罩在遼軍南下的軍事威脅之中。宋真宗時期,遼軍幾乎每年都要放馬南牧,沿邊州府慘遭劫掠;加之中原一馬平川,大有圍攻北宋都城汴京之勢。為此,北宋政府積極調整邊防政策,力爭和平相處,同時改善邊將配備,部署防御體系,大力招募民間鄉勇,以增強軍事實力。
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在蕭太后的主政下,國勢日熾。此時,宋真宗即位不久,遼國判定北宋內部正處于權力交替之際,可能引發社會動蕩,正是南下侵宋的大好時機。面對遼軍大舉南下的形勢,宋真宗召集群臣商議對策,許多大臣都畏懼戰爭,甚至還有人建議遷都,只有寇準力主御駕親征。最后,宋真宗接受了寇準的意見,決定親征。
事實上,蕭太后與遼圣宗耶律隆緒在發兵之初并未想攻滅北宋,只是意圖謀取財物。遼軍號稱20萬大軍,浩浩蕩蕩過燕山,一路南下直取北宋澶州(今河南濮陽)。遼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心底盤算卻是能戰則戰,不戰則和。遼軍的先鋒大將是蕭撻凜,他驍勇善戰,深得蕭太后倚重。當遼軍抵達澶州北城時,蕭撻凜自恃勇猛,親自前往陣地勘察地勢,卻被宋軍的大型弓箭射中額頭,當夜不治身亡。蕭撻凜的意外喪命使遼軍士氣大跌,蕭太后聞訊后更是悲慟不已。眼見戰況對遼軍甚為不利,蕭太后的議和愿望更為迫切。
宋真宗久居深宮禁苑,從未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一旦踏上征途,才知曉戰爭與想象差別甚大。為了盡快結束戰爭,他暗中派崇儀副使曹利用到遼軍大營,查探有無議和的可能性。宋真宗暗示曹利用,如果能和談,即便要北宋每年許以遼國相當數量的白銀(甚至百萬兩)和絹帛也在所不惜。但寇準私下警告曹利用,如果超過白銀30萬兩,就要他帶著自己的人頭回來復命。
就這樣,曹利用赴遼營進行談判。經過唇槍舌戰,雙方對和平解決爭端達成共識,所爭議的只是一些細節,如北宋每年要給遼國支付多少白銀和絹帛。另外,遼國還要求北宋歸還關南舊地。由于宋真宗事先并沒有允準,曹利用不敢貿然答應。于是,遼國就派左飛龍使韓杞持“國書”與曹利用一起來到澶州城面見宋真宗,以做定奪。韓杞直面提出要北宋歸還關南舊地的要求,宋真宗和大臣則主張土地乃國之根本,寧可多給些白銀和絹帛,也不能割讓一寸土地。曹利用再次返回遼營交涉,最終說服蕭太后放棄歸還關南舊地的主張。事實上,由于遼軍南下時間過長,且無必勝把握,內部也傾向于見好就收,因此談判頗為順利。
之后,宋遼雙方在澶州城簽下盟約:雙方約定為兄弟之國,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和絹二十萬匹;宋遼邊境以白溝河(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內)為界,沿邊境開設榷場,進行互市貿易;雙方沿邊州軍各守疆界,不得相互侵犯;兩國沿邊各城池依舊可以修繕,不得增筑城防,更不得改變原有的河道走勢。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澶淵之盟開創的歲幣之法,成為北宋對西夏、金妥協的慣用手段,這一方式一直延續至南宋時期。
除了遼國之外,地處賀蘭山的黨項人也開始崛起。宋真宗時期,黨項人首領李繼遷四處招兵買馬,軍力膨脹。可是,為了應對遼國,宋真宗無暇西顧,只能封其為夏州刺史。此后一段時間內,李繼遷時常帶兵侵擾北宋邊境。景德元年(1004年),李繼遷在與吐蕃的作戰中傷重而亡。不久,其子李德明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北宋西邊的壓力方告緩解。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李繼遷之孫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由此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
封禪指的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上舉行祭告天地的儀式,是國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祭天大典,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一種規模宏大的祭天活動。“封”指的是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即報天之功;“禪”指的是在泰山附近的梁父山筑壇祭地,即報地之功。《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說的就是帝王受命于天,因此必須要進行封禪。封禪的意義不僅在于接受上天的詔命,而且在于“奉天承運”,即昭告天下,皇帝有統治四方的“天命”。此外,封禪還為了彰顯君王的卓著政績與豐功偉業。
古人視五岳之首的泰山為圣山,認為泰山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是生命之源。傳說,神農、炎帝、黃帝等均在泰山封禪。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如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都曾前往泰山封禪。就封禪的這幾位帝王而言,他們不是開國之君,就是創建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的明君,宋真宗也效仿封禪,確實有好大喜功之嫌。
宋真宗之所以醉心于封禪,還得從宋遼之戰開始說起。當時,主和派大臣王欽若為了破壞宋真宗與主戰派大臣寇準之間的關系,抓住宋真宗好大喜功的心理,慫恿其去泰山封禪。這個提議正中宋真宗下懷,在他看來,僅以三十萬歲幣的微小代價就換得宋遼之間的和平盟約,解決了遼軍南下的威脅,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宋真宗封禪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借此提高君王的權威。宋真宗前期任用的呂端、李沆與寇準等,都是天下敬仰的名相,前期所開創的“咸平之治”也大多與這些名相的輔政有關。但宋真宗認為自己的功勞是最大的,因此想假借天書封祀,來彰顯自己的功績。
封禪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對,因為封禪不僅需要建壇刻冊、擺設祭品,而且前往封祭的隊伍聲勢浩大,花費甚巨。但宋真宗執意封禪,最終導致政事不修,國力耗竭。宋真宗封禪完全是“自導自演”:先是托夢;之后在宮中發現一本“仙書”,上面寫著“趙受命,興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然后安排文武百官和百姓請愿,使自己順理成章地去封禪。可以說,封禪鬧劇是宋真宗一朝最大的敗筆。宋真宗之后,元明清三代已無多少君王前往泰山封禪,封禪就此消匿于歷史長河之中。
宋真宗在位期間,曾辦了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他錯把外家人的墳墓當成自家祖墳,并將其遷至汴京。北宋以孝治天下,遷錯祖墳可謂對先祖的大不敬。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派人從保州(今河北保定)遷走兩副棺槨,并將其當成自家先祖供奉于佛堂之內,準備在康陵與定陵修建完成后遷入其中。隨后,宋真宗偶然在《太祖實錄》中發現,趙匡胤早就將趙家三位先祖追尊為皇帝,并且特地注明趙家祖籍乃為幽州。宋真宗這才猛然醒悟,從保州遷出的棺槨與自家祖籍不符。況且據人調查,這兩副棺槨并沒有任何陪葬物,明顯有所出入。意識到遷錯祖墳之后,宋真宗與大臣們商議降下一道諭旨,停止修建康陵和定陵,并將從保州遷來的兩副棺槨以“一品禮”葬在了洛陽。宋真宗的處理結果,其實已經默認了遷錯祖墳之事,但此事事關皇家顏面,知曉內情的官員都不敢擅自談及,但民間卻一直有“三祖墳”的捕風捉影之說。
直至宋仁宗主政時,洛陽官員奏報,因河水泛濫淹沒了皇朝的遠祖墳,也就是宋真宗遷出的“一品墳”,請求朝廷撥款遷葬。宋仁宗深感此事頗為棘手,如果大加修繕,就承認這是祖墳,如果不予承認,便間接證實宋真宗遷錯了祖墳。不得已,宋仁宗僅撥出了二百錢,令洛陽官員修繕“一品墳”。宋仁宗的處置方式,不僅沒有將遷錯祖墳的事搪塞過去,反而給遷錯祖墳一事增添了證據。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之時,名將種師道還上奏朝廷,稱保州乃祖宗陵寢所在,絕不可被外敵侵占。
劉娥,原籍益州(今四川成都),出身卑微,曾嫁給銀匠龔美為妻。后隨龔美來到汴京,被龔美賣給指揮使張耆。張耆見她貌美,便將她獻給了趙恒。趙恒對劉娥一見傾心,但宋太宗卻十分嫌棄劉娥的出身,無奈之下,趙恒暗中命張耆將劉娥藏于府內,依舊私下相會。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入繼大統,才將劉娥迎入宮中。劉娥入宮后,地位一路攀升,景德元年(1004年)被封為美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為修儀,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升為德妃。
盡管劉娥出身寒門,但她對政事很有見解,能在宋真宗疑惑不決之際,給出合理的建議。宋真宗對劉娥頗為信任,力排眾議冊封她為皇后。劉娥居皇后之位,不僅將后宮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參與政務。可以說,在宋真宗晚年的權力之爭與皇權交接過程中,劉娥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初,宋真宗以參與批閱文書的方式讓劉娥處理政務。大中祥符末年,宋真宗罹患重疾,這為劉娥擅權創造了機會。不久,劉娥不僅決事于宮中,而且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勢力,進而執掌了軍權。當宋真宗無法理政之時,皇權也逐漸由宋真宗轉移至劉娥之手。
權傾朝野的劉娥被朝臣們所忌憚,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劉娥還親自撫養宋真宗唯一的兒子趙禎。原本宋真宗有六個兒子,但大多早亡。趙禎是宋真宗最小的兒子,他的生母是李宸妃,但他一直被劉娥撫養。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民間演繹出了一段千古傳奇“貍貓換太子”。這一橋段源于民間故事,最早出自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后來被寫進明代小說《包公案》及清代小說《三俠五義》之中。晚清時期,“貍貓換太子”被藝人改編為京劇、評劇等,在民間廣泛流傳。那么,歷史上確有“貍貓換太子”之事嗎?
事實上,劉娥被趙恒接回宮中以后,內宮爭寵是頗為激烈的。劉娥很會做人,默默忍讓,巧于周旋,被晉升為德妃后,她依舊謹言慎行。劉娥雖得宋真宗寵幸,但一直未有身孕,這成了她的一個心病。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劉娥的侍女李氏(即后來的李宸妃)因侍寢生下一名男嬰,劉娥將其收為己子,這個男嬰便是日后登基的宋仁宗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臨終前留下遺詔,軍國大事由皇太后劉娥妥為處置。13歲的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劉娥臨朝稱制,后改臨朝稱制為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年),劉娥病逝,宋仁宗開始親政,并成為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歷史上的李宸妃確實是宋仁宗的生母,宋仁宗得知他為李宸妃所生,也是其當皇帝十余年后的事情。由此觀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貍貓換太子”純屬虛構。
那么,李宸妃的結局如何呢?天圣十年(1032年),李宸妃去世。劉娥本想以妃子之禮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呂夷簡上書劉太后,認為仁宗現在雖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但日后一定會有人向仁宗稟告實情。劉娥認為呂夷簡言之有理,于是下令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呂夷簡又暗中吩咐內侍,給李宸妃穿皇后裝入斂,并使用水銀寶箱,將李宸妃的喪禮舉辦得極為隆重,這些劉娥也都一一默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