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在陜西省的蒲城縣,屬關(guān)中的東部。家鄉(xiāng)的戲主要是秦腔,也還有一些別的小劇種。秦腔以及別的一些戲,并不只屬于蒲城所有;不過我在心理上很情愿把這些戲所流行的區(qū)域,都視作我的家鄉(xiāng)。就全中國的范圍來說,秦腔流行的范圍并不大,覆蓋的人口不過幾千萬。現(xiàn)在人們一說到戲劇,一枝獨(dú)秀雄霸天下的只是京劇;認(rèn)為只有京劇才是國粹,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精華。京劇之外的所謂地方劇種,首先提到的常是豫劇、黃梅戲、甚至越劇之類;大約要講十種地方戲的時候,才會提到秦腔吧。于此可見秦腔地位之可憐。
其實,即使是京劇,現(xiàn)在也只是憑國家的錢來維持;若沒有國家的支持,哪一個京劇團(tuán)能自己維持自己?現(xiàn)在全部傳統(tǒng)戲劇的觀眾總共能有多少人?
當(dāng)全人類真的融合為一個地球村的時候,在這個地球村中,還能找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幾絲幾毫的因素么?
鄙人也許已快要成為傳統(tǒng)社會的“遺老”了;閑暇無事,就家鄉(xiāng)的戲劇寫上一點記述的文字吧.
一
我記憶中的1960年代,蒲城的皮影戲班子想來也還不少(新縣志記載,1960、1970年代有11個皮影戲班社)。那時,我們西賈曲村(當(dāng)時是賈曲公社的西賈曲生產(chǎn)大隊),就經(jīng)常花10元錢,包一個晚上的皮影戲。皮影戲演出甚為簡單,將一輛牛拉的木輪大車推過來,車輪的兩邊撿塊半截磚頭塞在車輪下(家鄉(xiāng)話叫把車膩住),不讓車輪滾動,使車固定在這個位置上。前后再用車撐支穩(wěn),使車身不上下?lián)u晃。接下來,幾根短竹竿在車箱上架起來,帳幕一掛,戲臺就搭成了。前后也不過半個來小時。前面表演皮影的白色幕布,大約也就四尺來寬,三尺多高。演戲時,牛皮刻的人物貼著白幕布表演,里面的燈光把五彩染就的牛皮人兒照亮,幕布外邊的觀眾就可以看戲了。1960年代,里面用的已是電燈,估計過去的年代用的必是油燈,只是燈捻子搓粗一些,燈光就會亮一些。因為是用燈光照出牛皮人的影兒,所以,家鄉(xiāng)人便把皮影戲叫作燈影戲、燈影兒,甚或只簡稱為“影子”。我經(jīng)常看的這個戲班,五個人全是五十左右甚至六十歲的老頭。“前手”即邊彈奏月琴邊唱全部角色的劇詞的那個老頭的前面,懸著一個紅漆的小木牌,上面有黑漆豎行寫的“一蟠龍”三個字,這便是他的藝名。前手是一個皮影戲班社的領(lǐng)袖人物,另一個人叫簽子手,專管皮影人物的表演;因為每個牛皮人兒都由三根一尺長的竹簽挑著來表演各種動作,故稱作簽子手。其余三個人都是操弄不同的樂器的。
皮影戲唱的唱腔有兩種,一種叫做碗碗腔,另一種稱作老腔;后來,皮影戲采用碗碗腔演唱的似乎比較多一些。老腔的發(fā)源地是華陰,以前蒲城沒有老腔;1958年三門峽水庫移民,許多華陰人遷來蒲城,于是也使老腔流傳到了蒲城。華陰在渭河岸邊,也鄰近黃河;當(dāng)初老腔形成時,就吸收了黃河里船工上行拉船時所呼喊的號子的基調(diào),給人一種雄渾豪邁的感覺。近些年,人們把老腔的一些唱段搬上大舞臺。七八個人在臺上,每人各操一種樂器;一人主唱,有的句末的拖腔大家合唱,甚為豪邁雄壯,可以說有一種地動山搖的粗獷氣概。漸已柔靡慣了的現(xiàn)代人,看了之后,精神無不為之一振。
家鄉(xiāng)比較流行的另一種戲叫“曲子”——這是我們當(dāng)?shù)厝说慕蟹ǎ恼?guī)名子叫眉戶(也有時將其寫作迷胡,在我的家鄉(xiāng),眉讀作mi)。碗碗腔和眉戶都是曲牌體和板腔體的結(jié)合;不過我的感覺,碗碗腔較接近于秦腔式的戲劇,眉戶中的板腔體,民歌味稍多一些。眉戶早先在大戲臺上演的遠(yuǎn)沒有秦腔多,且多是小戲。不過,《張連賣布》這個小戲卻是非常出名的,直到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在演。《張連賣布》是教育人們不要賭博的,大約是民國時期編寫的吧。大約在解放前,大戲臺上演戲,有時在同一場里,演些秦腔的折子戲,也演些眉戶的小戲,人們把這種演出叫作“風(fēng)攪雪”。我沒有看過這種演出,但我在解放初期還聽人們談?wù)撨@種演出,家鄉(xiāng)人說時“雪”字帶個兒化音,說成“風(fēng)攪雪兒”。從1950年代開始,西安的省級劇團(tuán)用眉眉戶腔排演本戲,最著名的就是《梁秋燕》。在1960年代,我們賈曲鄉(xiāng)陳家大隊的李賈村(大約只是一個生產(chǎn)隊的小村子)也排演迷眉戶本戲《豐收之后》,在我們西賈曲就演過大約兩次。眉戶在戲臺上演得雖不多,但在晚上自樂班的小型坐唱中,還是經(jīng)常可見。在我們村,我就多次欣賞過這種演出;其與秦腔相區(qū)別的特點是,沒有鼓板鑼鈸等,弦樂中卻有秦腔所沒有的彈撥樂器三弦。一些小戲的內(nèi)容聽起來也挺有趣,甚至十分熱鬧。有一次,一位藝人一邊拉胡琴一邊唱《臟婆娘》,這個戲許多劇詞唱得很緊,他唱了很長時間之后,突然停了下來,說:“好長時間未唱,記不住了。”雖然未唱完,聽的人似乎也沒有多大的遺憾,因為前邊唱得太好了,聽眾已感到非常陶醉,非常滿足了。
家鄉(xiāng)還有一種戲是木偶,木偶戲沒有特殊的唱腔,我看過的木偶唱的是秦腔。木偶戲特殊的是它的表演方式。木偶戲不像秦腔那樣由真人在戲臺上表演劇中的角色,而是制做一些小型的假人來扮演戲劇中的角色。木偶人物的頭只比人的拳頭略大一點,中間很可能是空的,這一點我說不清。木偶的頭上,眼、鼻、嘴全與真人一般,經(jīng)彩繪,比真人所扮演的角色更標(biāo)準(zhǔn),更合于理想。木偶的頭裝在一根二尺多長、手指般粗的桿子上,戴上戲裝的帽子,穿上戲衣,可能里面用一截橫著的小木板把兩肩支撐起來。另外再用兩根桿子,各從一個寬大的衣袖中伸出,桿頭系住衣袖口的一處。這樣,三根桿子的下端大致并列在一處。演戲時,一個人手舉著這三根桿子,木偶人兒位于操作者頭頂之上的高處,人憑操弄著幾根桿子,木偶人物就會表演各種動作。木偶戲的戲臺比皮影戲的戲臺大得多,但又比秦腔戲的戲臺小許多;大約有四五米寬吧。木偶戲并不需要在高臺上演,這種戲就在平地上搭戲臺,臺子前面的下半截約五尺高須用蘆席或帆布擋住,以便使觀眾看不見操作木偶的人;這樣,表演的木偶人兒恰好在五尺以上的高處。一個木偶劇團(tuán)想來有十幾個人、最多二十個人也就夠了。有些出場的木偶人物沒有多少活動時,就被插在特制的木架上;這時,外面的觀眾可以看見這個人物還“站”在那兒。有時,許多木偶人都插在那兒,只有幾個在活動,在表演。至于唱,舞木偶的人,操各種樂器的人,都可以唱;只有很特殊的重要角色,才有人專門在那兒唱。蒲城曾有專業(yè)的木偶劇團(tuán);我上小學(xué)時,木偶劇團(tuán)來農(nóng)村演戲,學(xué)校出錢包了觀眾場地的半邊,讓全體學(xué)生看了一場《下河?xùn)|》。家鄉(xiāng)俗語把木偶叫作“肘葫蘆”,也叫“肘娃娃”。“肘”在這里是借用的同音字,意思是舉、舉著。“葫蘆”意思是木偶的頭像個葫蘆。“肘娃娃”是說舉著的木偶比成人小,像個小孩。
除了“肘葫蘆”,還有一種“線葫蘆”。線葫蘆正式的名稱是提線木偶。線葫蘆主要的流行地區(qū)是蒲城東北百余里的合陽縣,同屬關(guān)中東府,即關(guān)中東部地區(qū)。線葫蘆有它特殊的唱腔,稱作線腔。據(jù)我的記憶,線腔戲都是七字句、十字句的板腔體。蒲城沒有演線戲的劇團(tuán)。有一次合陽的線腔班子到我們賈曲演出過,至現(xiàn)在我還能記得幾句戲詞。線葫蘆的頭和衣服與我們前面說的木偶(相區(qū)別時稱杖頭木偶)相同,但似乎稍小一點。它不用桿子在下邊舉著,而是用幾根線在上邊提著。木偶人物的每只手各系著一根線,頭上似乎系著幾根線,這樣木偶的頭還可以做出各種姿勢。演出時,操作木偶的人站在稍高的地方雙手提線,操縱木偶作各種表演;底幕在操作者身前,底幕的上沿直遮擋到操作者的胸部。觀眾只看木偶人兒的表演,基本上是看不到操作者的;實際上,當(dāng)觀眾被劇情所吸引時,根本也沒有余暇去看操作者的手。線戲的戲臺比皮影戲的大些,比杖頭木偶的戲臺小許多。戲臺小,用的人自然也少。一些木偶人物,沒臺詞時,就掛在那兒,像杖頭木偶插在那兒一樣。記得合陽的線戲在我們那兒演過本戲《馬義滾釘板》,這個戲是表現(xiàn)一個義仆的。還演一些小戲,其中一個戲的內(nèi)容是,一個人的母親寡居,他的舅舅又新近死了妻子。這個人為了得到錢,兩頭哄騙,把他的母親賣給他舅舅去作老婆。將他舅舅的四十兩銀子騙到手后,他也不管母親和舅舅見面后如何結(jié)局,只管自己拿著四十兩銀子逃到外地?fù)]霍去了。這是一種恢諧的喜劇,只求觀眾一樂;然而也有實際的意義,即夸張地諷刺那些騙子。
據(jù)1993年出版的《蒲城縣志》記述,蒲城東部的石羊、東陳莊等地還流傳一種“石羊道情”,也是一個戲曲品種。現(xiàn)在在陜西省的范圍,還有關(guān)中道情這種戲曲,大約陜南也有道情;石羊道情,可能是早時候各地流傳的各有特色的道情中的一種。縣志說,1984年,蒲城的石羊道情還參加過渭南地區(qū)的戲曲調(diào)演,獲得過獎勵。不過我的家鄉(xiāng)在蒲城的西南部,我未看過這種道情。近些年省級劇團(tuán)也演道情的小戲,最有名的是《隔門賢》。據(jù)說,道情起源于唐代教坊之法曲,后來道教用這種曲子,演唱些宣傳道教思想的內(nèi)容;最后,成了一種民間的戲曲。自然,各種戲曲,在最早的時候,都是經(jīng)過一個漸進(jìn)的演變過程,最后才成為分角色演唱的戲劇的。
小時聽村中老人講,我們蒲城西部相鄰的富平縣,流傳有阿宮腔。富平縣亦屬東府,但阿宮腔屬北路秦腔,東府其他縣,流行的是東路秦腔。富平縣北鄰銅川,故流行北路秦腔。至于現(xiàn)在,各地都唱的是中路(西安)秦腔。由以上簡略敘述可知,單是關(guān)中東府,早時候就曾有許多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