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舜帝在民族大統一方面的貢獻
在中國,土地以黃河中下游及長江中下游平原最為富庶。這一帶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土質松軟,地力肥沃,氣候溫暖,空氣濕潤,無論是從事游牧、或是漁業、農耕皆宜。因而古代部落之間、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常以逐鹿中原為目標。炎帝末期,西方炎黃族、東方的東夷族、南方的苗蠻族先后進入中原,使中原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局面。黃帝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最后敗炎帝于阪泉,擒殺蚩尤于涿鹿,組成了以華夏集團為核心,以華夏和東夷集團為主體的北方民族集團。南方苗蠻集團雖然嚴重受挫,但并沒有被征服,于是形成了南、北兩大集團的對立。黃帝時期的疆域南面僅到長江。到顓頊時期,勢力范圍南面擴大到長江以南。帝堯年老時,天下大水,國家艱難,三苗又趁機在江淮、荊州數次作亂,無遐顧及疆域的擴大,以致舜帝第一次南巡也只到得長江以南的安徽霍山。這說明舜帝以前的古帝王誰都沒有解決好南、北民族的對立。
直到舜帝采取懷柔政策為主的辦法,南、北民族對立的問題才得以解決。史載:“有苗氏負固不服,禹請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而舞之,有苗請服。”這樣,“舜卻三苗,更易其俗”。舜帝將三苗集體遷移到北方,使南方民族大量融合到北方民族之中,民族習俗相互得以同化。其中有少數三苗中的頑固分子向更南方的崇山峻嶺中退避,與失敗了的炎帝家族中一些散落到南方、成了不服王化的蠻夷相會合。《帝王世紀》說:(舜帝)九十五而使禹攝政,攝五年苗氏叛,南征,崩于鳴條,年百歲。”《竹書記年·帝舜有虞氏》則說:“(舜)三十二年,命夏后總師,遂陟方岳。”兩本典籍雖然對舜帝南巡時的年齡記載有別,但是都指明舜帝南巡確有其事。據司馬遷考證,舜五十八歲時堯崩,守孝守忠三年,舜正式踐帝位時六十一歲。那么,命禹總師——即做攝政帝而南巡時舜帝應該是九十三歲。九十三歲高齡的舜帝的最后一次南巡有多重目的,而其中就有進一步感化殘留而不服王化的三苗以及南蠻的久有夙愿。
舜帝除了在實現中華南北民族大團結方面功勛卓著以外,在實現北方民族內部團結方面同樣貢獻很大。《史記》說舜為冀州人,是黃帝血脈后裔;《孟子》則說舜為東夷人。堯為黃帝后裔。倘若舜亦為黃帝后裔,那么妻堯之二女就是同族結婚,這在人類圖騰崇拜產生后的古代是不允許的。據《風俗演義》、《路史》載,早在女媧時期,就實現了原始群落向母系氏族的過渡,人類的婚姻由血緣婚進入了族外婚。女媧在婚姻制度中就正了姓氏,制止“男婦同姓,其生不蕃”現象。
舜帝是有口皆碑的有德之人,自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娥皇、女英又是帝堯的愛女,二女賢慧能干且十分守婦道,亦有十分的感召力;這樣,黃帝族和東夷族之間的親和力無疑會得到大大加強。
舜登臨帝位,在任命的二十二位官員中,除皋陶、契、伯夷、夔、垂、益、是舜帝同族的東夷族外,禹、后稷、龍等均為炎黃族。由于舜帝重用各族賢人,論功車服以庸,公正清明,這必然會有力地促進南、北、東、西各族之間的團結;舜帝將帝位既不傳給兒子商均,也不傳給自己家族的任何人,而是“薦禹于天”,將帝位傳給黃帝族的后裔禹,這就必然會消彌分裂與爭奪,有利于帝國的安定團結。
舜帝的一生,真可謂是融聚民族情感的表率,在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統一方面功不可沒。